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了吗?都是偏见!

阿阳养护科普 2025-02-11 09:56: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个名字里带着“糖”字,似乎天生就和“吃糖”脱不了干系。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条件反射地认为是“糖吃多了”,于是开始戒糖、拒绝甜食,甚至有人连水果都不敢吃。

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是不是少吃糖,就一定不会得糖尿病?今天就来彻底揭开这个误解,看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从哪儿来?真是糖惹的祸吗?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说白了,就是身体处理血糖(葡萄糖)的能力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在体内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胰岛素负责把这些葡萄糖送到细胞里当“燃料”。

可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血糖就会在血液里堆积,久而久之,糖尿病就来了。

关键点来了:糖尿病的发生其实和“吃糖多少”关系不大,更主要的是遗传、肥胖、不健康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吃糖和糖尿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问题,身体错误地攻击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个病和吃糖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遗传因素和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

2型糖尿病——这个才是大家最熟悉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多和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现代人吃得多、动得少,长期高热量饮食,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最终发展成糖尿病。

吃糖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长期高糖、高热量饮食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真实案例:戒糖10年,还是得了糖尿病

有位50岁的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听信“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导致的”这一说法,从此滴糖不沾,连水果都不敢碰。

但几年后,他还是被确诊为糖尿病。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戒糖≠健康饮食!

他虽然不吃糖,但依然喜欢吃大米饭、馒头、红薯等高碳水食物,而且运动很少,体重也一直在增加。结果就是,他的身体长期处于高胰岛素状态,胰岛素抵抗加重,最终糖尿病还是来了。

糖尿病的真正危险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有糖尿病,你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大的),脂肪堆积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久坐不动:身体活动少,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更容易升高。

不健康饮食:不仅仅是糖,过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高油脂、高热量食物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压力大、熬夜: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糖调节。

吃多少糖才算“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内,最好不超过5%(大约25克,即6小勺糖)。这指的是额外添加的糖,不包括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如水果中的果糖)。

完全不吃糖有必要吗?

完全不吃糖没必要,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适量的糖分摄入,对维持大脑功能、提供能量都有帮助。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合理搭配饮食,让血糖保持稳定,而不是单纯地“谈糖色变”。

防糖尿病,远比“戒糖”重要的5件事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正常范围(18.5-24),尤其要避免腹型肥胖。

增加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合理饮食:多吃全谷物、蔬菜、蛋白质,减少精制碳水和高脂食物。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稳定内分泌系统。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测一次血糖,早发现、早干预。

总结一下

糖尿病的发生不是单纯吃糖导致的,而是遗传、肥胖、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少吃糖固然有助于健康,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

比起“戒糖”,更重要的是控制体重、运动、合理饮食和良好的作息。别再被“吃糖就得糖尿病”这种误解误导了,科学防控,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世界卫生组织. 《糖的摄入量与健康》.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

0 阅读:14
阿阳养护科普

阿阳养护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