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威马汽车老板沈晖给自己一年开12亿元年薪上了热搜,刷了屏,各个新闻媒体疯狂引用,因为这与威马汽车去年亏损了82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读懂君要告诉吃瓜群众的是,这件事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
首先“12亿年薪”和“82亿亏损”都不是大众理解的那样把现金从一个“兜里”放到另一个“兜里”;其次这件事多半不是偶然,很可能有神秘力量在背后推动。
当然,以上不是为威马洗地,读懂君也并不认为当前的威马汽车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1、“年薪12亿”个毛啊
“12亿年薪”说法的核心来自于招股书,其中一项“雇员受限制股份/购股权开支”中,沈晖一栏赫然写着天文数字12.59亿元。但是,心细的小伙伴一定会发现,“雇员受限制股份/购股权开支”和我们正常意义的工资是一回事吗?不是!
引用老东家《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篇幅比较长,有删减:
“12.6亿元的薪资不是沈晖实际到手的薪酬数额,应该是他的薪金和受限制的股份收益两方面的组合。受限制的股份为非现金性质,不是实际的现金支付,也有一些严格的履行条件和标准,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兑付。只有企业上市之后,他才会有可能真正拿到这笔钱。”
按照香港资本市场的逻辑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沈晖的股份收益是一笔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收入,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支出。而在招股书中披露这一数据,一般是企业选择以一个较高的金额来推动高管为企业的上市作出的贡献而设定的一种激励手段。
“这种股权激励一般都有一些附加目标,高管可能要分阶段或者好几年才能拿到的。而且,高管最终能不能拿到这么多的钱也不一定,要看企业上市之后的发展情况。不过,这笔钱放在上市之前计入账目可以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好的预期,对威马汽车未来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积极意义。”上述业内人士称。(引用部分到此结束,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媒体、自媒体没有写出,很多证券类媒体也没有深挖,其实挺丢人的)
在多数吃瓜群众的认知里,沈晖的年薪就是把现金从公司“兜里”转移到沈晖的“兜里”,但实际情况比认知复杂得多,沈晖在2021年真正能拿到“兜里”的现金是201.1万元的“薪金及花红”,与其他造车新势力老板在一个量级上。
同样的,威马汽车的82亿亏损也不是吃瓜群众所想的,威马汽车2021年“兜里”的钱少了82亿元,它只是财务上的数字;为了反映现金流量和经营业绩的变化,威马汽车也列示了另一则数据“经调整净亏损”。
所谓经调整净亏损就是在净亏损的基础上减去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等预计不会产生未来现金付款及或并不反映经营业绩的数据,故而沈晖的“12亿年薪”也要减去。
减去诸多项后,威马汽车2021年的经调整净亏损为53.6亿元。虽然经调整净利润也不能反映威马汽车“兜里”钱的变化,但读懂君认为这个数据和“201.1万年薪”更适合吃瓜群众参考。
2、背后的故事可能很精彩
第一次看到“12亿年薪”的说法,是来自一个专注资本市场的视频号,虽然视频号中的图片不清晰,但依然可以在12亿这个数据上面辨认出“股权”两个字,当时就感觉有蹊跷,请注意这是一家关注资本市场的视频号,他们经常与招股书打交道。
第二次看到“12亿年薪”的说法,来自于一个互金类账号,这着实是有意思了,在读懂君的认知中,这是一个没有原创能力的水号,而且专注水互金领域,它怎么突然关注威马汽车了?更蹊跷。
随后百度一下,发现舆情已经铺天盖地还上了热搜,要知道威马汽车6月递交上市申请,关于那“12亿年薪”的数据自然也就被披露了,然而却在3个多月后被拿出来炒......相当蹊跷。
综合以上种种,读懂君基本可以确认,这背后有力量在推动,过程大致是:
源头:某个不专业的媒体发现了这一细节,或者某个不专业的神秘力量发现了这一细节(后者可能性更大);
发展:消息披露,在神秘力量的推动下,大量媒体、自媒体转载、跟进,至于如何推动,你懂的;
成势:“12亿年薪”太容易击穿读懂君这种劳苦大众的内心,必须点击、讨论一下,真假无所谓,势已经形成;
高潮:“势”形成后,流量来了,流量是媒体的命,大量不专业或没有注意细节的媒体免费按照神秘力量的引导跟进,舆论铺天盖地,但也出现分化,一部分媒体如《每日经济新闻》发出了与神秘力量期望相反的声音。
这一波下来,结果就是,真想无所谓,少数如验证真相的声音也没有那么多人会注意,吃瓜群众就是要去围观、嘲笑下“一年亏了82亿,还给自己发12亿年薪”的老板和公司。
即使沈晖本人发朋友圈回应了下,也无法改变什么,毕竟处于静默期,威马汽车和沈晖都不能直接出来把这个事掰开揉碎去说,加上多数媒体、自媒体同行们也没有展现出专业性,吃瓜群众们的看法不会发生改变。
从舆论战的角度讲,神秘力量虽然找的点站不住,但在声量上赢了,至于谁是神秘力量?思考下谁会在这起事件中收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或许更复杂,引用一句接近威马汽车人士的话“这种东西说不定,如果要转移注意力,谁都可以成为你的死对头。”
但以读懂君的经验来说,肯出钱、出资源、担风险充当神秘力量的企业,多半还是威马汽车的友商之一或之几。
也有一种情况是威马汽车自导自演,因为这“12亿年薪”禁不起推敲,随时会被推翻,威马汽车随时可以扭转风险,但读懂君没有想到威马汽车有什么动机能够让其在静默期冒着巨大风险搞这么个骚操作,故而将此排除。
还有千分之一的可能,这就是一起自然发酵的误会。
3、帮威马辩了,但不看好威马
“你丫收钱帮威马洗地?”吃瓜群众和神秘力量应该会这么问。
真没有,仅仅只是说几句实话,1、2小标题基于客观事实和经验猜想,有利于威马汽车但没有故意偏向。
而实际上,读懂君并不认为现阶段的威马汽车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读懂君认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手机有一个相通之处即:爆款平天下。
比如,比亚迪陆续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以及e3.0三大爆款,效果体现在销量上,排队买“期车”的比亚迪车主都懂。
这其实就和乔布斯时代的iPhone一个逻辑,每一代都喜欢搞出来一个“全球首款”,颠覆智能手机行业和消费者的认知,供给决定需求!
这样的爆款,威马汽车有吗?似乎没有,读懂君第一次看威马汽车招股书感觉是:这个品牌核心卖点极具中国特色,就是“大”,但“大”不是技术壁垒,也不是产品力、品牌力,而是人人都可以搞,燃油车时代就烂大街的特点。
不但没有爆款,甚至于连最基础的安全性都没有保障——2022年,威马汽车还在曝出自燃事件。
与友商相比威马汽车本身的销量并不高,仅仅能靠文字游戏秀一下实力,详见《威马汽车说:在“中国主流市场”,我电动车销量第三、电动SUV销量第一》,低销量却常常被曝出自燃,这意味着威马汽车的自燃率不低。
另一个令人惊悚的数据在于,威马汽车的“车辆及部件销售”毛损率常年在50%以上,这意味威马汽车的车卖的越多,就亏得越多。
相比之下,2021年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毛利率已经达到17.39%,特斯拉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更是接近30%。
没法比......
当然,如果威马汽车能够搞出一个爆款,现在的销量问题、毛利率问题可能就都不再是问题,能吗?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友商越强,威马做爆款越难。
威马汽车历史上融了很多钱,有媒体根据其披露招股书前的口径统计过,总金额超350亿元,但实际上不到200亿元,详见下图。
这不到200亿元的资金在其他行业看来也是一笔巨款,但对于造车这个烧大钱的事业来说,也仅仅只是just so so。
相比之下,比亚迪仅2021年股权融资金额达360多亿,仅一年时间这巨额资金就花费一空。这就相当于,你的同学家室比你好,还比你努力、比你优秀,毕业还比你赚钱,还总有贵人帮他,你们以后怎么PK?这就叫马太效应。
往前数个三五年,威马汽车现在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现在的产品可能都是很牛的产品,但如今优质的资源已经向优质的企业靠拢了,时不待威马。
又没有转机?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威马突然一个款爆了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