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第一支国产步枪,快利是个什么水平?

历史系小狼 2025-02-15 09:12:28

快利步枪的诞生背景

1890年前后,中国正进入洋务运动的后期。尽管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不断尝试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重振国力,但在军事工业领域,仍存诸多问题。当时装备清朝军队的枪械,以陈旧的黑火药步枪为主,这些旧式武器大多为手工仿自西方淘汰的枪型,作为洋务运动领军人物的李鸿章走访江南制造局。

这家由他一手创建的清政府军工机构,此时仍是中国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然而,当李鸿章亲自检阅制造局为清军生产的步枪时,他感到非常失望。据记录,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支虽数量不少,但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旧式火铳的水平,射程有限、精度不足,甚至因为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卡壳或炸膛事故。

更令李鸿章感到错谔的是,即便是江南制造局此前花费数年时间仿造的英国南夏枪,也并未能满足清军整体实战需求。南夏枪仿自19世纪中叶英国装备的一款步枪,但其设计本身已经过时,并不适应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此外,由于中国缺乏高质量钢材和先进的火药压制技术,即便是仿制的枪械,其性能也普遍不佳。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鸿章果断下令要求江南制造局借鉴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枪械技术。他特别点名两种枪型:奥匈帝国的曼利夏M1888连珠步枪和德国所研发的新型毛瑟步枪。曼利夏M1888步枪以其创新的直拉枪机而闻名,装填快速且稳定;而德国毛瑟枪在耐用性、精度和杀伤力方面也享有盛誉。李鸿章明确希望,江南制造局能够通过仿制这些新式步枪来弥补清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严重短板,并提升国内枪械制造的整体技术水平。

快利步枪的灵感来源于技术拼接

在李鸿章的号令下,江南制造局全员动员,试图通过对外国先进枪械的借鉴与仿制,生产出能够媲美西方技术的步枪。1891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骐祥从欧洲购得多种样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来自奥匈帝国的曼利夏M1888。这款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连珠步枪之一,采用独特的直拉式枪机结构,与传统旋转开闭式枪机不同,其装填速度快且设计精巧,可以大幅提升步兵的射击效率。除此之外,刘骐祥也特意引入了德国新毛瑟步枪和英国新利枪的一些版本。

尽管江南制造局具备简单的枪械制造基础,但在面对这批技术高度复杂的样枪时,工匠和技术人员遇到重重困难。欧洲枪械使用的钢材硬度与国内钢材相去甚远,许多零件本地难以复制。在设计方面,曼利夏M1888的直拉枪机机构对加工精度有着极高要求,而当时江南制造局的机械设备和工艺水准却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欧洲普遍使用更高效的无烟火药作为推进剂,而中国本土尚未具备相关的火药制造技术,只得继续采用黑火药,这使得仿品不可能完全达到原型的性能标准。

面对这些问题,江南制造局采取了一种折衷方式:结合多种外来枪械的技术特点,拼凑出一款本土化的“创新”步枪。这便是后来的快利步枪。具体而言,快利步枪复制了曼利夏M1888的直拉枪机原理,并在弹仓设计上借鉴了英国新利枪的结构,同时以南夏(李·梅特福步枪)的黑火药弹作为适配弹药。

到1893年,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和大量资源的投入,江南制造局终于向朝廷交付了其最新研制的产品——快利步枪。当时的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骐祥将样品呈交军机处,并送至各省总督试用,同时由李鸿章和刘坤一上奏光绪帝,说明这款步枪历经多番试验,整合了欧洲先进枪械的技术特点,性能稳定可靠,完全可与外国产品争雄。

朝廷的反应也颇为热烈。光绪帝对此十分满意,随即颁布嘉奖令,表彰江南制造局的全体研发和生产人员。与此同时,清廷各部门也对快利步枪寄予厚望,认为它可以在逐步减少对进口武器依赖的同时,大幅提升清军战斗力。江南制造局作为主导单位,从此被赋予扩大生产的任务,仅两年后,产量就达到了年产1500杆的水平。

快利步枪逐渐被分发到一些驻防部队试用,很多士兵对这种新型国产枪械感到新奇。快利步枪的连射功能,在当时的清军中尚属罕见,它的设计显然比旧式火绳枪和定装单发枪更具科技含量。

尽管快利步枪的成功制成象征着清朝在军事工业自立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它存在的技术缺陷和实际表现逐渐暴露出来。有些驻军开始反馈,这些枪虽然初看质量过得去,但在实战环境下稳定性完全跟不上,故障率显得尤为突出。有些枪械在射击时会出现机簧无法复位的情况,严重影响战斗效率。更致命的问题是,由于当时国内仍依赖黑火药作为枪械推进剂,快利步枪的射速、射程和杀伤力都极为有限,实战能力大打折扣。

快利的不堪一击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军被迫临危应对。朝廷急需大量枪炮以补充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快利步枪被大规模调配给清军驻京部队,尤以京师虎神营受拨装备数量最多。据记录,仅仅一次拨发便为虎神营提供了2000支快利步枪。当这批枪械被士兵投入战斗后,其性能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战场上的士兵迅速发现,机簧结构的问题严重,时常导致连发射击时枪栓无法推进子弹,有人不得不中途停下射击拼命修复,更有甚者连筒内的弹药弹出频率都无法保持稳定。此外,枪械加工工艺的不到位使得快利步枪的枪管普遍偏软,长时间开火后容易过热变形,甚至有的枪械发生了严重的炸膛事故,直接伤及射手或周围战友。

另一个顽疾来自于弹药技术的落后。当时快利步枪仍需使用黑火药弹,由于初速较低,其有效杀伤力仅仅局限于近距离作战。八国联军装备了大量使用无烟火药子弹的先进步枪,而快利步枪的黑火药弹在射击时不仅会产生大量烟雾遮挡视线,还严重削弱了射程与穿透力。清军士兵发现,快利步枪在距离百丈(约合333米)以外几乎无法击穿敌人的皮甲,更不用说对目标造成致命威胁。因此,在实战中,士兵们往往对快利步枪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将其视为累赘,而不愿意继续携带。

张之洞与汉阳造

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来以务实和高效闻名,而快利步枪从一诞生起便没有瞒过他的“火眼金睛”。这位在晚清史上被誉为“第一能臣”的总督并不认同江南制造局推出的快利步枪可以成为解决这一困局的良方。在听取了下属以及部分士兵对快利步枪性能的反馈后,张之洞不无嘲讽地评价道:“此枪乃制造局臆造之物,毫无实用价值。”对于被朝廷一度大加赞扬的快利步枪,他不仅充满质疑,还在多次奏折中直言其缺陷,甚至批评江南制造局的研发思路“一味拼凑、目光短浅”。

作为湖广总督,他早在1890年代中期便已着手规划大规模军工建设的方案,并决定以更加先进的欧洲军事技术为蓝本,自行研发和生产步枪。1891年,张之洞在湖北的武昌创办了汉阳兵工厂,这一机构集合了更多相对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精良的设备也高出江南制造局一筹。他最终选择仿制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这款步枪是当时列强中最为先进的无烟火药手动步枪之一,凭借其稳定的质量、一体式弹仓以及高精度射程优势,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装备的主力武器。

张之洞聘请了多名德国顾问协助指导,同时向欧洲大量购买制枪机械与精密测量仪器,以期保持与原型枪械尽量相近的工艺水准。与快利步枪仍使用过时的黑火药弹不同,汉阳制造的88式步枪使用了当时已经普及的无烟火药配套弹药——7.92x57毫米毛瑟弹。

当然,汉阳造88式步枪也并非没有缺陷。在圆头弹普及的年代,这种弹药所采用的“圆头设计”虽然便于装填和加工,但穿透力相对有限,难以对钢盔等现代防护装备造成有效威胁。由于早期生产设备仍不够先进,汉阳造在部分零件的加工精度上也存在一定瑕疵。不过即便如此,与快利步枪相比,汉阳造的整体表现依然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庚子国变后的清军改革中,快利步枪彻底失去了能否继续存在的争论,被迅速取消主力装备地位。据北洋军的统计数据,大量快利步枪库存被封存或拆解回收,其产量也因朝廷削减预算而大幅缩减。与此同时,清军将目光重新转向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德国曼利夏步枪、Gewehr 88步枪和日本三十年式步枪。相比之下,这些外来的枪械无论在射程、威力还是可靠性上都让快利步枪望尘莫及。

在国产步枪方面,清军也迅速完成向汉阳造88式的过渡。这款由湖北军工体系主导的步枪以其稳定的技术表现,逐渐成为清军标配,自主制造的占比也逐年增加。到20世纪初,汉阳造的地位异常稳固,甚至因技术改进延续使用到了数十年之后。而快利步枪,则已成历史尘埃。

参考资料:[1]马式曾,孙成智.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四) 中国7.7毫米快利步枪的夭折[J].兵器知识,2017,0(4):64-65

6 阅读:3456

评论列表

我的征途是星辰的角落

我的征途是星辰的角落

6
2025-02-16 09:03

从大清到北洋再到蒋记,这军工能力跳水的太离谱了!

历史系小狼

历史系小狼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