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惠州东江之滨,方圆260平方公里,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道教第七洞天。具有奇峰怪石、飞瀑名泉和洞天奇景三大特色,共有大小山峰432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80多座,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

白莲湖,位于山脚,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常到白莲湖观赏莲花,据说他的名篇“爱莲说”就是源自于白莲湖观景。他以莲花明志,在罗浮山留下了诗篇:“红尘白日少闲人,况有鲱鱼系此身。独上罗浮高处望,浩然心意复吾真”。


会仙桥,位于白莲湖畔,传为苏东坡遇何仙姑处。始建于宋代,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青石砌成的单孔石桥,桥长约6米、宽约3米、高3米,桥上栏板高约0.5米。桥中正面栏板刻“会仙桥”三字,由清代诗人丘逢甲所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宣统三年(1911年),丘逢甲题诗:“我行会仙桥,有女来踌躇,未敢轻吟诗,恐或何仙姑。”

罗浮山是岭南名山,历史上道、佛、儒三家长期在此共存。
冲虚古观,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创建,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祠、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黄龙庙等,皆尊冲虚古观为“祖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冲虚古观也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宿广场,据说是罗浮山采集天地精华、吐纳天地灵气之最佳处,人与道合,道与天合,遂人与天合。


东江纵队纪念馆,所在地曾是中共广东省临委(后为广东区党委)、东江军政委员会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驻地,列入“全国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东江纵队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万余人的武装力量。



罗浮山索道,全长1537米,落差466米,索道上行可直达鹰嘴岩脚下。

鹰嘴岩,古称伏虎岩,位于玉女峰。岩似雄鹰,换个角度也似伏虎。

在鹰嘴岩俯瞰,近处是索道上行出口处,远处楼房是山下城镇,更远处是东江。鹰嘴岩尚不及半山腰。

索道上行出口处,海拔585米,至海拔1296米的主峰飞云顶,距离4350米,大多是上山台阶。我们从上午9点进入景区大门,下午5点半返回景区大门,整个行程约八九个小时,往返10公里,这还是乘索道的结果。
登山杖是必配,可以缓解膝盖受力。

罗浮山保留了摩崖石刻180多处。
“飞云顶 吴子振衣处”,刻于明万历五年(1577)。“吴子”,即吴日强,明隆庆六年(1572)任博罗县令;“振衣”,抖去衣服上的灰尘,洁身自好。
一日吴县令欲登罗浮山飞云顶,抬轿者至半山已是不堪重负,遂诓之曰此处即飞云顶,吴县令心知其非,但不忍揭穿,于是下轿振衣。吴日强离任博罗县令后,当地人感怀,遂于其下轿振衣处摩崖题刻记述。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时任惠潮兵备道副使的任可容,游览罗浮山,赋诗一首;博罗张萱书之,刻之于石。
任可容,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由浙江处州知府,迁广东按察司副使,兵备惠潮。
张萱(1558-1641),博罗人,明代著名学者,时任户部主事。

位于前方山峰之上有两座亭子,本以为到了第二座亭子,离主峰不远了。后来才知道还有一半距离。

好汉坡海拔957米,全长约119米,共313个阶梯,较陡峭。
夫妇二人,分别为70周岁和67周岁,当年同为江苏苏北某县相邻两个公社的插队知青,一个是生产队长,一个是大队团支部书记,因于1976年抽调到县委农业学大寨工作组扶贫而结识,6年后喜结良缘。
如今豪气不减当年。


云峰岩,因常有云雾缥渺、如临仙境而得名,宋有道人结庵居此。
走过第二座亭子便来到云峰岩,此处海拔1098米,离主峰尚有1800米,离索道上行出口处2350米,已经走过一半山路多一点。

俯瞰山下,山脚下的城镇和远处的东江,已经模糊不清,隐约可见。

主峰飞云顶已经胜利在望,最后几百米山路较为平缓。

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把爱留在飞云顶。

回望峰下,上山的人络绎不绝,这一段山路较为平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都说山顶风光无限,不如说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题小诗一首《惠州罗浮山》:
道观何须寻洞天,结庵偏爱到绝岩。
当年豪气今犹在,直上飞云若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