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谭家桥,左倾路线下红军的悲歌,战神粟裕的崛起之路(下

一林话历史 2024-04-07 22:30:38

接上文: .我们继续聊血战谭家桥。

粟裕和王耀武

四、血战谭家桥

谭家桥之战,是国共双方日后战神级人物王耀武和粟裕的首次交锋,但却不能算是二人间真正的PK对决,因为此时的粟裕还是参谋长,并没有作战最终决策权。

简要说下王耀武,毕业于黄埔三期的王耀武能够得到老蒋的另眼相看源于他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的坚守宜黄一战,正是他坚持死守,让红军始终未能攻破宜黄。从那以后,老蒋对王耀武格外器重,任命他为补充第一旅旅长。

能够得到光头校长的信任和重用,王耀武自然信心倍增,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怀着这样的雄心,老王率第一旅死死贴着我军,不知不觉成为追击我军的一支孤军。

于是,方志敏召集红十军团高层商议,最终决定: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虽然王耀武装备精良,但是红十军团却拥有三个师的兵力,而且掌握了有利地形,局部战场敌弱我强。所以,这场伏击战就被确定下来,位置就是乌泥关至谭家桥的公路两侧,因为这一段在五公里范围内都有自南向北的小山坡,这个地形最有利于打伏击战。

只是在兵力部署方面,刘畴西却与寻淮洲和粟裕出现分歧,也正是这个分歧,最终导致了红十军团的巨大损失。

独臂将军刘畴西以第二十、二十一师为主攻部队,而寻淮洲和粟裕的第十九师负责穿插,截断王耀武的后路。

刘畴西的这个安排让寻淮洲和粟裕存在异议,他们认为第十九师前身是经过千里转战的红七军团,能攻善守,野战经验丰富,更适合当主攻,而另外两个师一直在闽浙赣根据地,善于打游击,攻坚并不是强项,在面对强劲的敌人时可能会发生意外,应当调整一下。

但刘畴西并未同意,这也让寻淮洲心生不满。

在寻淮洲看来,刘畴西的安排是有些刻意针对第十九师,毕竟他们是原红七军编入到红十军团的,有点儿外来户的感觉,这让年轻气盛的寻淮洲也很不服气,他心里暗中较劲,一定要打出大胜仗证明自己。

最终的部署是:红19师在北,部署在公路右侧;红20、21师在南,布置在公路左侧,方志敏、刘畴西的指挥所设在钟鼓山后。

1934年12月14日,王耀武挺进乌泥关,有很高战术素养的他马上看出这里地形险要,很容易遭到埋伏,于是他留下一个团做后手,其余的人马继续前进。从这一点来看,王耀武的军事素养是其他国民党将领无法比的,他能够灵活应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而这边,红十军团的全体将士正在屏住呼吸的等着老王钻套。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此处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眼见王耀武的两个团就要完全进入埋伏圈,却突然出现意外:一名红军战士可能是因为新兵过于紧张,拿枪的手突然就那么一哆嗦,这一哆嗦不要紧,枪却突然走火。他这一哆嗦可是要了命了,成整个战役成败的关键。

枪响立马惊动了敌人,他们发觉周边埋伏有红军,就向王耀武汇报情况。刘畴西眼见我军提前暴露,又气又急,这下埋伏就完全没作用了,只能与敌人硬碰硬的明战了,打吧。

王耀武显然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判断出战场势态:红二十师战斗力并不强,只要进行火力压制就能够突破。随即王耀武一边命一部分部队抢占路边高地阻击后面的粟裕,一边命一部分集中迫击炮和重机枪对红二十师进行火力压制,压制的同时向红二十师发起猛攻。

在王耀武强势攻击下,红二十师火力不足的劣势暴露出来,马上就出现慌乱,原因就是前面寻淮洲粟裕总结的,红二十军脱胎于闽浙赣的红十军,擅长打游击却缺乏硬碰硬的打阵地战的经验。

很快,王耀武就将红二十师的阵地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乌泥关及谭家桥之间公路的高地尽被王耀武所夺,战场主动权完全易手。这时候,刘畴西急忙命令红十九师回援,但寻淮洲并未听从命令,他认为我如果从后路击溃王耀武,那不也是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了吗?

寻淮洲还是没能认识到战场的复杂性,他内心所想只是出奇制胜,打出大胜仗,让刘畴西刮目相看。其实,寻淮洲也低估了王耀武,他认为没有击退王耀武是因为红二十师战斗力太差,如果换红十九师担任主攻的话,王耀武肯定不堪一击。

但是,在寻淮洲从后向王耀武进攻时,此时的老王已经占据主动优势的地位。因为在红十九师抵达乌泥关时,王耀武已经占领了制高点,这让迂回穿插的红十九师就被隔断了,寻淮洲只能进行冲锋,以此冲破敌人的火力线。

他手持冲锋枪带头冲锋,经过反复争夺,他终于拿下制高点,只是此时却毫无意义。因为这让红十九师伤亡惨重,基本上失去了继续战斗的锐气。王耀武果然很有能耐,他能够最大程度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关键的是,寻淮洲自己中弹了,在运送途中又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2岁。寻淮洲身先士卒的精神值得传颂,可是他的不理智的热血举动却又是需要反思的。可以说,寻淮洲的牺牲是我军的重大损失,但是这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如果平时刘畴西能和寻淮洲多加强思想交流,多开民主生活会,开诚布公地把各种思想纠结理顺,就能把他们之间的心结解开,或许红十军团最终也不至于元气大伤。由此可见,我军的政治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毛主席的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的决策是多么英明,行军打仗最忌讳的是内部将领思想不统一,到战时各自为政。

这方面,作为政治委员的乐少华是极不称职的,因为在平时他不是从大局出发,统一大家的思想,而是经常以“留过苏”的经历自居,对寻淮洲的每一项正确部署都横挑鼻子竖挑眼,如果不是他的从中作梗,刘畴西和寻淮洲之间也不会存在那么大的心结的。

在寻淮洲牺牲后,方志敏动情地说:“寻淮洲同志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红七军团在两年中,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甚巨。他很细心学习军事学,指挥灵活,他作战勇敢,曾五次负伤。他还只有22岁,他的牺牲是红军中很大的损失。”

谭家桥战斗从早上打到下午,战况异常激烈,王耀武称:“是役也,为本旅各次战役中最猛烈之战争!”

由此可见,这一仗的激烈程度,这也让王耀武也心有余悸,他也没有料到武器装备如此低下的红军部队竟然如此强悍。

眼见败局已定,方志敏只能下令撤退。王耀武以一个补充旅对抗红十军团,也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追赶。可以说,这一仗的失利对红十军团影响是深远的,若是这一战能够取得胜利,红十军团不仅能够补充大量的物资装备,更能挫败敌军嚣张的气焰,从而在皖南站住脚,只是红十军团内部分歧葬送了这次机会。

今日的谭家桥镇

五、艰难中转战、方志敏、刘畴西被俘

谭家桥之战后,红十军团此时完全失去了击败对手的锐气,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只能在山间被动挨打,物资完全没有,还得不断的躲避敌人。而因为这次战局的失利,刘畴西也甚为自责,他个人的悲观情绪也表现出来,在决策时又六神无主优柔寡断,这对于队伍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在随后的半个月内,红十军团奔波不断,进行大大小小战斗十多次,只是这些战斗大多是被动的遭遇战和消耗战,完全不是红军掌握主动权的游击战打法。身为主将的刘畴西心烦意乱,总是无心恋战。因为队伍处境艰难,他也失去打胜仗的信心,每次与敌交战一打就跑, 完全捞不到任何好处,部队补给就跟不上,整个军团人困马乏,士气进一步低落。

1935年1月10日,红十军团高层在浙西遂安开会,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红十军团接下来的出路,但是此时又出现分歧:

粟裕主张就地分散兵力,选择红军擅长的游击战术,这不仅能够减小目标保存实力,更能够保证我军的灵活性,说不定还能取得一些战果!而刘畴西却提出,应该继续大兵团作战,争取早日返回闽浙赣苏区进行休整。

实际上,这种大兵团作战方式完全不适合我军,因为敌人也是大兵团,实力和装备都远胜我军,这种硬碰硬的作战方式怎能对我军有利呢?

经过一系列的争论,方志敏拍板定案,决定采用后者。在红十军团里,方志敏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有最终决定权。但不可否认的是,方志敏作为我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确实有超凡的才干。其威望和能力甚至可以与朱毛相比,但比朱毛唯一不足的是,他不太懂军事,同时认为与其在这陌生的地方坐以待毙,不如回自己熟悉的根据地去东山再起。

方志敏和刘畴西一心要打回老根据地,他们认为这可以让疲惫的红十军团得到休整,可是现实情况相当有难度。

一是敌人在前往苏区的路上设置了十几道封锁线,通过这些封锁线相当不易。二是当时的赣东北苏区已经大部丧失,由于通讯中断,方志敏和中央苏区当时都不知道这一情况。

中央苏区同意了方志敏的建议后,红军残部在粟裕和方志敏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转移。

1935年1月,方志敏和粟裕带领部队离开安徽休宁开始返回赣东北,在行进到怀玉山地区时,遭到国军近10万人包围,本来,方志敏和粟裕领导的先头部队800多人已经冲出了包围圈,来到了江西陈家湾村,但此时悲观失望的刘畴西却带着大部队在后方磨磨蹭蹭的。

在等待过程中,出于对刘畴西的担心以及对党的负责,方志敏让粟裕先行,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1935年1月16日,方志敏和粟裕,这一对搭档虽然此时的相处并不长,但已经发现彼此是志同道合之人,临走时,方志敏对粟裕说:“虽然我们相处时间不长,但看得出来,你是非常优秀的指挥员,将来必定大有作为,等我回来”,粟裕含泪告别。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我党失去一位优秀的领导人,粟裕失去一位好上级搭档。

方志敏不知道的是,刘畴西行军中的迟疑给敌军大部队赶来围困的时间,最终的结果是:方志敏和刘畴西都陷入敌人围困之中。饥寒交迫之下,内部出现的崩裂之势,而方志敏的警卫员下山寻找食物过程中被俘,随即叛变,方志敏和刘畴西相继被捕。

六、烈士殉难、战神崛起

二人对革命的意志从来都不是外力所能影响的,刘畴西和方志敏都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此时唯一坚持和守护的就是他们的尊严。

刘畴西虽然平时有点刚愎自用,但他对党的忠诚是没话说的,作为黄埔生,他拒绝了光头校长和其他校友的劝降,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言道:“死是不可是避免,至于什么时候死,我不知道,因为生命已经握在我的敌人的掌心。”

而方志敏在狱写出更是写出《可爱的中国》和《清贫》等红色佳作。

在被问及被俘了怎么办时,方志敏的回答很直接:“现在准备着越狱,能成功更好,不能成功则坚决就死!”方志敏的铮铮铁骨和硬汉本色,感动了看守所的所长,正是如此,他才自愿为他送出文稿,使得方志敏的作品得以知晓于后世。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等人在南昌英勇就义。

突围后的粟裕从截获的一份电报上得知方志敏、刘畴西在山中被捕的消息,他也明白,这意味着,红十军团主力已经全军覆灭。

可以说,这是粟裕一辈子都刻骨铭心也永远无法释怀的。他面对的不仅是亲密战友牺牲的各种创痛和失败,他还必须选择带领部队坚持下去,必须勇敢地面对一切艰苦和挑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直至改编为新四军,开始了战神的崛起之路。

这些痛苦的经历,也让粟裕军事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厚积薄发之下,我军的一位战神级人物逐渐崛起。最后,在解放战争中再次遇到一生的宿敌王耀武,他不仅彻底击败了王耀武为方志敏、寻淮洲等报了仇,更是发动淮海战役,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整个格局,为方志敏烈士心中“可爱的中国”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粟裕逝世后,后人遵其遗嘱,将其骨灰一部分洒在了孟良崮,另一部分洒在了谭家桥,战神要和他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

战神崛起

0 阅读: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