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胡宗南二十万大军,彭德怀是如何打出“三战三捷”的(上)

一林话历史 2024-03-30 00:15:25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依仗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妄图用3至6个月时间消灭解放区。然而,战事并没有向蒋介石预料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在中央“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战略的指导下,到1947年2月,经过8个月的作战,先后歼灭国民党军76万。

国民党虽然占据部分城市,但大量兵力被牢牢牵制无法调动,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连战连败下国民党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面对此种情况,蒋介石被迫调整战略,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集中94个旅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的延安实施重点进攻。

在陕北,蒋介石调集西安胡宗南集团、西北青宁“马家军”集团、绥远邓宝珊集团共计兵力34个旅,2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同时蒋介石还调集了压箱底的100架飞机用于空中支援。

面对敌人雄厚的兵力,先进的美式装备,如果死守延安必将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决定主动放弃延安,并确定陕北我军的基本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与敌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周旋,陷敌于十分疲惫、十分缺粮之困境,然后抓住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逐次加以歼灭,牵制胡宗南集团主力于陕北战场。

陕北系黄土高原,山丘起伏,沟壑纵横,有利于我军进行山地轻装野战,而不便于敌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为此,中央成立了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为副政治委员的西北野战军负责保卫延安,兵力总计2.7万余人。

青化砭战役

一、一战青化砭、打掉31旅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以15个旅14万余人的兵力,由洛川、宜川之线分两路向延安发起进攻。我军防御部队经6天积极防御,于19日主动撤出延安。

占领延安后,胡宗南所部更加骄狂,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但他们始终侦察不出解放军主力的去向,而胡宗南自己10多万军队的粮食、弹药在陕北高原上的补给却成了大问题。

胡宗南为什么找不到我军主力,因为在我军撤离延安时,已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把所有能拿的都拿走了,而且延安的广大群众一听说蒋匪军要来,都争先恐后地也撤离了,因此,留给敌人的可以说已是一座空城。

为了切实查明西北野战兵团部队的所在,胡宗南也派出了小股侦察人员进行多方侦探,还派出西安空军进行飞行侦察。可是,派出的陆军小股侦察分队,不管是一个排或一个连,都有去无回,杏无信讯;而空军的轮番侦察,看到的不是黄土就是沙丘,猎猎西风下一个人影也没有。

而此时的西野主力在彭老总的带领下就在胡宗南眼皮子底下如图的位置。从延安撤出来后,彭老总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从胡宗南的大部队里分割包围出一小部分加以歼灭。

他知道,胡宗南现在也是急着找我军主力决战,于是,彭老总将计就计的便把1纵独1旅2团的2营放在延安西北11点钟的安塞方向,伪装成主力边撤退边袭扰胡宗南大部队;而把1纵、2纵主力集结于延安东北1点钟方向的甘谷驿、青化砭等地。

2营的戏演得很好,胡宗南的空军方面终于从一片黄茫茫的高原间发现了在安塞公路上撤退的2营。胡宗南得知后如获至宝,确信西野主力就在安塞方向。

胡宗南果真如人们说的就那么的“志大才疏”吗?彭老总派出的一支小部队就能让他上当?其实,我们都低估胡宗南了,作为老蒋的嫡系得意大弟子,胡宗南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胡宗南确定西野往安塞方向撤有他自己的判断:因为延安和西北的安塞之间有一条延河相连,而河的两岸就是两地之间的公路。

大部队行军最需要的是什么?粮食、弹药、药品,比这些更重要的呢?当然就是水源。胡宗南倾向于西野主力在安塞方向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大部队离不开水源,而且还需要公路来给自己的部队运输给养;另一方面也是认为我军虽然兵力不多,但加上中央机关和解放区群众,人数肯定不少,贸然离开重要水源无异于自找麻烦。所以,彭老总放出的这点诱饵更坚定了胡宗南的判断。

果然,西野司令部的电台截获并破译了胡宗南发给前线的电报:胡宗南令董钊率领主力整编第1军的5 个旅由延安出发,沿延河两岸向安塞前进,尔后由安塞以北地区向东旋回,计划捕捉解放军主力于青化砭、幡龙以西、延安以北地区,聚而歼灭之。命令31旅向延安东北1点钟方向的青化砭进击,以作侧翼掩护。

青化砭,位于延安东北1点钟方向30公里处,南北是15公里长的蟠龙川,大川两面是绵延起伏的大山,群山之间,咸榆公路蜿蜒曲折的贯穿其中,这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得到消息后的彭老总决定集中全部兵力来吃掉青化砭方向的31旅。3月24日凌晨,各部队进入预设阵地,准备作战,可是左等右等,31旅就是不来,大家都很着急,最后等到天黑也没见着人影,各部队只得回到集结点休息。

有人怀疑情报泄露了,有人怀疑31旅是不是改道了,彭老总说:“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得很。大家要坚信,老根据地的群众是不会去向敌人告密的,情报也是不会错的。”

原来是31旅的少将旅长李纪云本来按计划24日上午8时是要出发的,但是苦于解放区军民坚壁清野,无法在根据地就地解决吃饭问题,所以他们在自己干粮带得不够的情况下绝不敢贸然出动。

李纪云磨磨蹭蹭的10时才起床,当胡宗南打电话问他部队到哪里了,他就说正在补充粮食,等一天再行进。胡宗南以为这是李纪云不想出动找的借口。于是,把李纪云骂了一顿。果然,第二天,6时,李纪云31旅就已经出动了。不过,我军各部在凌晨4时已经进入伏击阵地。看着31旅由川口,拐峁沿咸榆公路向青化砭缓缓前进。李纪云还是挺谨慎的,每走一步都要派出便衣队和搜索连在公路两侧开路,空中也有飞机在青化砭上空低空侦察,却都没有发现西野的伏击部队,随后,大部队才在公路上开进。

就这样,走了足足4个小时,到上午10时,31旅终于整个钻进了彭老总为他们准备的口袋中。随着3颗信号弹划过长空,寂静的山谷里刹那间枪声大作,战斗开始了。其实整个战斗过程比较简单,31旅在枪声响起来后瞬间大乱,近3000人的部队受地域限制完全展不开,只能在长5公里,宽约二三百米的山沟里被动挨枪子。李纪云后来无法掌控部队,只好带着残部向石棉羊沟西侧的山梁突围,企图逃命,但他们刚爬到半山腰就被早早占领山头的解放军给轰下去了。

战斗仅仅进行了1 小时47分钟。

31旅旅部及92团2900人全数被歼,旅长李纪云、副旅长周贵昌、参谋长熊宗继等被俘。我军缴获迫击炮32门,轻重机枪162挺,步马枪1210枝,枪弹20万发。我军伤亡260人,敌我战损比达到10:1.。

后来李纪云回忆道,他是怎么也无法理解我军上万人的大部队在青化地区隐蔽集结数日,消息会被当地老百姓封锁得那样严密,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我军却能了如指掌。

青化砭这边打得热火朝天,而安塞方向的董钊大军,正扛枪拉炮,浩浩荡荡地举行武装大游行。由于道路狭窄,骡马过多,运动极为笨拙缓慢。当董钊在胡宗南的严令下,带领全军人马火急火燎地赶到青化砭时,31旅已经踪影皆无,解放军早已打扫完战场,撤到几十里外休整去了。

二、二战羊马河,虎口拔牙

青化砭战役的胜利,给正在吹嘘攻占延安“大胜利”的胡宗南当头一闷棍。但碍于面子,胡宗南挨了打也不敢吭声,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他从中得出的教训是:因为兵力分散,行军不走山地而是专走川道,遇伏击不能立即占领高地有利地形而使全军覆没。

于是,胡宗南令其部队,采取“方形战术”,实行正面集团推进式的“滚筒”前进战法。队伍开进时,集结几个旅为一路,数路并列,缩小间隔,互相策应。不但要求白天走山窜岭,不轻易下山沟,夜间也得露宿山头,构筑工事。

这下,国军可是遭了殃了,白天爬山头、啃黄土,晚上还得在山头过夜喝西北风。而胡宗南却暗自得意地认为,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分散孤立而被歼,又可以很容易找到西野主力进行决战。

其实,胡宗南也不想想,解放军那可是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搞山地游击战的鼻祖,而且我西野广大官兵也是从小就在陕北山沟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山地战精英,天生的游击战专家。胡宗南让自己平时养尊处优的国军去跟着西野山地战精英去走山窜岭、爬高蹦低,等于是放弃自己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优势去和解放军拼体力和耐力,不垮才怪。你总不能开着坦克,扛着重炮走山梁吧。

并且在获取情报上面,胡宗南还是毫无建树,还是根据飞机的空中侦察获取情报,那个年代的空中侦察,没有红外制导,也没有GPS卫星定位,全凭飞行员的肉眼观察,在一片黄茫茫的高原上,要想发现西野伪装良好的穿插部队,比登天都难。

胡宗南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自己的推断,他认为,青化砭战役后,西野主力有很大可能就在延安东北地区,准备着往东东渡黄河去和山西的贺老总会合。从军事角度看,他的判断没有错,因为往西的话那是宁夏“马家军”的地盘,往北是晋绥邓宝珊的地盘,往南就更不可能了。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彭老总的主力却在下图的位置:

彭老总对于胡宗南的“新战术”,一眼就看出并无新意,只不过是红军反围剿战争时期,蒋介石“堡垒战法”的缩小版。随即采取了与之针锋相对的策略,组织小部队在胡军重兵团的前后左右不断进行袭扰,长时间的疲惫骚扰胡军。而主力则选择有利于机动的地点隐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耐心等待胡军弱点暴露和兵力分散时再行聚歼。

就这样,国民党军大部队摆着十数里的方阵,从3 月4日至4 月3 日,一个月的时间,放着公路不走,专走山梁,在陕北的千山万壑之间“武装大游行”,虽然先后占领了延川、清涧、子长三城。但却连连扑空,未找到西野主力不说,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国民党军士兵连日来在无数山梁之间爬上爬下,睡野地、啃干粮,被拖得疲惫不堪,官兵怨声载道。而彭老总派出的少量兵力始终在前面若即若离,不紧不慢的和敌人纠缠周旋,带着胡宗南的数万军队在延长、延川、清涧、子长一带兜圈子。

而此时的彭老总也不停地对胡宗南的情况进行研究。经过和大家的分析讨论,他们认为,国民党军已经改变战法,十几天来,他们异常谨慎,不走大道平川,专走小道山梁,不在村庄的房屋设营,多在山头露营,不单独一路前进,而是重兵集团密集行动。要以我方不足3 万人的兵力,对付挤成一团的将近10万人的国民党军,即便是在国民党军疲惫不堪的情况下,也难以对其分割包围,因而我方也需随之改变战术,主动创造战机。

在时机不成熟时,我军是绝对不会出手的,这也是毛主席“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大无把握之仗”军事思想的要求。

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4 月11日,也在陕北转战的中共中央收到西安地下党组织发来的情报:清涧敌第24旅一个团于本日调赴瓦窑堡。该团到后,135 旅可能调动。毛主席立即意识到这一情况非常重要,当即将此情报电告彭老总,并指示彭老总特别注意135 旅,如可能就在其南下之时将其歼灭。

整编第135 旅的前身是国民党第135 师,他本来一直在湖北的江陵一带活动,归国民党第6 战区指挥。在1946年夏,八路军抗日纵队中原突围时,该旅一路追击八路军中原突围部队,不知不觉就跟着来到陕南,进入胡宗南的地盘。胡宗南一看天上掉下这么一块肥肉,不吃白不吃,就将该旅编人自己的第29军建制,归刘戡指挥。从此,135 旅便跟了胡宗南。

彭老总接到主席关于西安方面的情报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快速侦察。4 月12日,西野查明董钊、刘勘两个整编军的主力正由蟠龙、青化砭向西北方向移动,而青化砭和蟠龙的东北方向就是瓦窑堡,通过对胡军调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彭老总判断出瓦窑堡的第135 旅有可能南下和北上的董钊、刘勘靠拢,准备寻找我主力进行决战。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胡军确实在进行着这样的调动。实际情况为:4 月11日,第24旅第72团由清涧开抵瓦窑堡,接替了第135 旅的守备任务。13日他们双方交接完毕。下午,135 旅旅长麦宗禹召集部下研究翌日行军部署。

再歼灭胡宗南一个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对于135 旅的行军路线,彭老总判断他们沿瓦窑堡至蟠龙大道行动的可能性很大,因其路程短,且距敌主力近。事实也是如此,由于陕北群众的坚壁清野,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只能通过公路运输,离开公路的话他们只能喝西北风了,这也是国军的无奈。

彭德怀马上作出作战部署;阻援方面:以第1 纵队于幡龙西北牡丹川、云山寺一线,坚决阻击敌董钊、刘勘的8 个旅,迟滞其北进;围点方面:以第2 纵队、教导旅、新4 旅设伏于瓦窑堡以南的羊马河,准备伏击135 旅。

最后,彭老总强调:“第一要坚决阻住南线敌军主力的进攻,不让它同135 旅会合;第二是要速战速决,不能拖延时间,否则敌人增援上来,就会打成一锅夹生饭。所以各部队都要好好配合,坚决打好这一仗。”

果然,第二天,敌整编第1 军、整编第29军等部9个旅八九万人,在董钊、刘勘的指挥下,沿牡丹川、云山寺一线的黄土山,从东南向西北顺着山梁和沟渠铺天盖地的扑上来。

当漫野的国民党军进至射击范围时,负责阻援的一纵广大官兵,在长达几十里的宽大正面,几乎同时打响了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看似气势汹汹的胡军,丢下具具尸体,掉头就往山下滚爬。此时的董钊、刘戡一看打的这么热闹,就真的以为找到了西野的主力,他们立即调整部署,组织火力,拉开了决战的架势。

一场大规模阻击战开始了。

随着国民党军的隆隆炮声,无数的炮弹在绵延漫长的山顶上爆炸了,掀起的尘土弥漫了山头。连续30多分钟的炮轰刚刚停息,敌人在董钊、刘戡的严令下,被指挥官和督战队驱赶着,像蝗虫一样又满山遍野地涌了上来。

战斗更加猛烈。但解放军战士们个个如铁浇钢铸似的,奋不顾身,勇敢杀敌,坚守着阵地。为了迷惑敌人,他们同敌人争夺着每一个山头,常常是一个山头敌人三番五次的冲击,付出一定的代价后,他们才转移到新阵地。

由于1纵的指战员坚决执行阻击命令,毫不退缩。使董钊、刘戡更加认为是找到了我军主力,因而缠住死死不放,一轮比一轮的攻击更加猛烈。

就在战斗进行到上午10时,东北羊马河方向传来沉闷的炮声,远方浓烟滚滚。麦宗禹的135 旅终于进入了2纵的伏击圈了,这是因为坐镇延安指挥的胡宗南,依据抗击部队的坚强程度,断定董钊、刘戡面对的就是西野主力,他赶忙命令135 旅加速南下,以便围歼西野主力兵团。却没想到,135 旅实际是加速进入了2纵的包围圈。

本来135 旅当日上午8 时离开瓦窑堡,是沿瓦窑堡至蟠龙的公路两侧高地爬山越岭前进的。但由于有胡宗南的军令,麦守禹无法他顾,只得强令其部队别爬山了,走大路快速推进吧。结果,135 旅在上午10时许全部进入羊马河伏击圈,被预先埋伏在这一地区的2 纵、教导旅、新4 旅包围。西北野战兵团在局部形成了以4 个旅围歼敌人1 个旅的绝对优势。135 旅已是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只能急电胡宗南速派援兵解围。

又一个围点打援的局形成了。彭老总却丝毫不敢大意,他抓起电话,先要通了负责阻援的第1 纵队司令员张宗逊,让他注意当面进攻敌军的动向,防止他们向羊马河方向靠拢,要坚决把国民党军死死拖住;接着,彭德怀又分别要通了负责围点的第2 纵司令员王震、教导旅旅长罗元发、新4 旅旅长张贤约,让他们指挥部队加紧围歼第135 旅。

这也是一场恶战,从上午10时一直到下午4 时,在解放军4 旅之众的猛打猛冲、分头截击下,国民党军第135 旅4700余人,终于悉数被歼,少将旅长麦宗禹被俘,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而当第135 旅被歼之际,国民党军董钊、刘戡的第29军主力被阻于云山寺、元子沟一线地区,只隔一个山头到羊马河以南,与被围之135 旅仅相隔一道山梁,但也不能挽救其覆没的命运!

三战蟠龙镇,我们下回再说。

0 阅读: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