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最为激动的时刻。而作为古代科举考试中成绩最好者的状元,更是被视作人生赢家、天选之子。在唐代,由于进士录取人数较少,状元们也更加珍贵。
唐代的290位状元里,有163位来自北方地区,其中又以京兆府(即今天的陕西)最多,共47位;江南东道次之,共45位,多来自苏州、杭州等地。这些状元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其个人生活、社会交往以及与当时政治文化的互动也极具吸引力,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扇观察古代知识分子生活的窗口。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晚唐诗人郑颢考中了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他因此得到了时任宰相白敏中的赏识,娶到了白敏中的女儿。
郑颢的岳父白敏中是白居易的从叔,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郑颢和白敏中翁婿二人都曾做过宰相,这在唐朝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郑颢在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二月入相,此时距离他考中进士仅仅四年时间。
除了白敏中外,还有一位宰相也看上了郑颢。这位宰相名叫令狐绹,他在唐宣宗时期长期担任宰相,权势很大。令狐绹有个女儿,他想招郑颢做女婿,结果却被拒绝。
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令狐绹仍然对当年郑颢拒绝自己的事情耿耿于怀。他对知贡举的高湜说:“我儿子虽然中了进士,但他最想得到的还是状元啊!”高湜心领神会,于是找来其他考官,将本该排名第一的郑颢换成了令狐滈。
这件事很快就传了出去,朝野哗然,舆论纷纷要求重考。唐宣宗只好下令复试,最终的结果仍然是郑颢第一。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礼部侍郎李景让知贡举,录取了22人。放榜后,落第考生认为不公,聚众闹事。唐宣宗得知此事后,下诏将已经录取的22人全部黜落,并罚停了李景让一年的俸禄。第二年再次开科时,李景让仍然负责考试事宜,这一年他录取了30人。
李景让的弟弟李蔚在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知贡举,录取了30人。放榜后又有考生闹事,李蔚向皇帝请求复试,最终只录取了15人,其余15人被黜落。李景让和李蔚兄弟连续两次知贡举,两次都发生了考生闹事的情况,可见当时科举考试竞争之激烈。
晚唐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父子同登一榜。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刑部尚书崔凝知贡举,录取了25人。其中有一个叫赵观文的人,他的父亲叫赵存约,也在这次考试中被录取。
崔凝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唐昭宗,唐昭宗非常高兴地批复说:“孔子有圣人之称,尚无妨于子路、冉有同列为臣。以全精至之诚,别内外之敬,所宜依允,仍委有司放榜。”意思是说,孔子虽然是圣人,但他的弟子子路、冉有却和他一样都是鲁国的大臣。这说明只要内心真诚,外在的礼节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你们按照程序放榜吧!
于是赵观文和赵存约父子的名字一起出现在了榜单之上,成为我国科举史上第一对父子状元。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就此灭亡。此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直到北宋建立后,科举制度才逐渐恢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代状元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2].《新唐书》卷一八二《李珏传》
[3].《旧唐书》卷一七六《杨虞卿传附杨知至传》
[4].《旧唐书》卷一七七《杨收传》
[5].《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二《贡举五·苏鹗》
[6].《北梦琐言》卷十一《希慕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