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新能源正前方”公号,这里有更多新能源行业热门话题深度剖析,记得关注哦~
这是新能源正前方的第1026篇原创文章
此前追踪帝科股份的时候将它跟聚和材料对比了一下,发现其实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其实相似度也挺高的,干脆一起追踪一下。
后来居上再被反超的光伏银浆巨头聚合材料跟帝科股份一样,都是做光伏银浆的,相比帝科,聚和材料的成立时间晚了5年,不过发展速度却后来居上,无论是产品出货,还是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体量,都比帝科更大。2023年公司光伏导电银浆出货2003吨,成为行业历史上首家年光伏导电银浆出货量超过2000吨的企业,在光伏正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4.40%,延续全行业第一位的排名。不过进入2024年,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又有被帝科抢走的风险。
2024年上半年,公司光伏导电银浆出货量为1163吨,同比增长38.14% 。实现营收67.65亿元,同比增长61.79%;实现扣非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1.08%;实现扣非净利润3.33亿元,同比增长67.62%。业绩表现可以说相当不错了,只是相比帝科的表现明显弱了一档。
帝科股份 2024 年上半年的银浆销量达到了 1132.05 吨,虽然比聚和材料还少了一些,但增速却更快,同比增长了 76.09%,尤其是营收和净利润都反超了聚和。今年上半年,帝科的营收达到75.87亿,同比增长118.3%,归母净利润为2.33亿,同比增长14.89%,扣非净利润为3.5亿,同比增长154.22% 。
今年上半年,帝科的银浆销量增速吊打聚和,营收的增长幅度更是吊打聚和。为何去年还是银浆龙头,今年就这么快速地被帝科赶超了过去,答案很可能跟P型向N型的这一波技术迭代浪潮有关。
光伏银浆成本是光伏电池的第一大非硅成本,银浆成本在光伏电池成本中占比约12%,仅次于硅片成本。在剔除硅片成本后,银浆成本在光伏电池非硅成本中占比约35%,是光伏电池的第一大非硅成本。
而且N型电池是天然的双面电池,其受光面和背光面都需要采用正面银浆,银浆耗量显著高于P型电池。据CPIA统计,23年P型电池正、背银消耗量分别约59、25mg/片,N 型TOPCon电池双面银浆消耗量约109mg/片,HJT电池双面低温银浆消耗量约115mg/片。可以测算出,相较PERC的正银耗量,TOPCon电池单片银浆耗量提升80%以上,HJT电池的单片银浆耗量近乎翻倍。根据聚和材料2024年4月28日投资者调研记录公告,PERC正面银浆银耗7-8mg/w,TOPCon银耗12-13mg/w,HJT用0BB和30%银包铜技术银耗可以做到10mg/w以内。
适逢光伏过去两年就是p 型向N型转型的技术浪潮,谁能在N型银浆方向走得更快,谁就能获得更多的销量。
根据上半年帝科和聚和的中报来看,帝科在N型产品上反而取得领先优势。帝科的N 型 TOPCon 电池全套导电银浆产品实现销售 988.03 吨,占公司光伏导电银浆产品总销售量的比例达到 87.28%,而聚和的N型占比才达到70%左右,明显低于帝科。
这其实也是光伏行业的残酷之处,强如行业龙头,也很可能会在技术迭代中被竞争对手甩开,随着N型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如果聚和材料不能在N型上尽快赶上来,很可能会被帝科逐步拉开差距。目前而言,两者的实力依然是旗鼓相当的水平,当然了,帝科存在的问题,聚和材料也存在。
苦逼的中间商追踪帝科股份的时候说过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问题,聚和同样存在,甚至聚和的情况还更糟糕一些,尤其帝科股份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情况已经大幅度改善,聚和却依然持续大幅度净流出。
(帝科股份半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聚和材料半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负债率方面,前几年两者是半斤八两的水平,但前两年帝科股份的负债率,尤其是有息负债率快速提升。聚和材料的表现相对好些,虽然今年上半年聚和的资产负债率表现还是比帝科好一些,但有息负债率已经超过了帝科,达到了近37% 。
应收账款和票据同样增长比较快,上半年累计达到36.24亿,同比增长 57.75%,环比增长28.79% 。
从聚和材料的财务状况来看,也算是侧面印证了帝科股份去年年报被交易所发问询函后回复问询函的内容,将存贷双高等问题归因为商业模式基本靠谱,但也说明了商业模式的糟糕之处,完全就是受上下游挤压的苦逼中间商。
行业火爆的时候,看似账面上能赚一点利润,实际上看现金流情况,完全就是入不敷出,一旦行业有变就更惨淡了,不仅可能血亏,现金流更是压力山大。
带血IPO事实上,在2022年IPO的时候,聚和已经被媒体爆出有为冲刺IPO突击销量而降价冲销量导致应收账款和票据大幅度增长的嫌疑,此外公司还面临三项专利诉讼。
虽然公司最终成功IPO,但这些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影响公司后续长期的发展,尤其光伏行业是一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的行业,技术趋同的情况下,主要靠规模挤出利润,在N型已经是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趋势之下,聚和现在在N型上落后于竞争对手,未来是否会被越甩越远,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在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光伏行业逐步回归制造业属性,企业很难长期给股东提供股息回报,成长性又有问题的情况下,市场该如何给这些企业定价,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确定性太大了。
话说回来,也不仅仅是聚和如此,这个市场上大多数企业都是如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