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那个春天,一辆灰色吉姆小车沿着茅坪通往茨坪的公路蜿蜒而上,头顶上就是闻名遐迩井冈山黄洋界。此时的黄洋界,是一片云的海洋,白色的波涛一直滚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一座座山峰浮在其间,看上去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抬眼望去,橙黄色的公路就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它一会儿游弋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一会儿又钻藏在深不可测的峡谷里,最后把头一昂伸向了山顶的浓重云雾之中。车窗外,是不断晃过的田野和山峦。大地一片葱绿,阳光格外明媚。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碧水,映衬着蓝天白云,不似图画,胜似图画。
井冈山真不愧是南天奇岳,当年这里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路基不很扎实,时有塌方,路面也很差,到处是坑坑洼洼的砂子土路,一条盘旋公路直通山顶,真是好一条神奇多姿的天路,真是好一个雄伟险峻的黄洋界。车子开得很慢,坐在车里的人,欣赏着车窗外葱葱郁郁的景色,广袤山峦,古木参天,桃红枊绿,春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杜鹃,如同一片片灿烂云霞洒落山野,天风摇曳,焰焰欲燃,装点得青山妩媚,如笑如语。那时清澈如镜的小溪倒映着两岸树林,色泽绚丽、妩媚多姿,在欢迎这位久别重逢的贵客到来。
车子开过高处的小山包,极目远眺,群山环抱中,清一色干打垒土房屋一个又一个小山村呈现眼着,橙色的墙、黑色的瓦,静宓、温馨、和谐,村前水光潋滟的稻田,俨然一个个可爱的婴孩睡在一个温暖的摇篮之中。每个村庄的背后,都是层层叠叠,翠绿油油的连绵群山,春意正浓的井冈山,风和日丽,远处翠竹云雾飘来,像大海翻滚着绿浪,水墨氤氲,楚楚动人。脚下草长莺飞,万木葱郁,满目苍翠欲滴。怒放的杜鹃花迎风绽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焰焰欲燃,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美景。
车里的人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不一会车停了下来,他在这个高处再看看,此时,画里健步走出一位神采奕奕的人,正是当年72岁的主席,阔别38年后千里寻故地,身后跟随着的,是时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警卫局长汪东兴等陪同人员。
此时艳阳普照,站立高地的主席心情特别舒畅,情绪非常好,大家端来一把藤椅让他坐着,他笑容满面,对着汪东兴等谈起38年前的井冈山的斗争,回顾当年的峥嵘岁月,转眼弹指一挥间,38年过去,自己也由30多岁的青年,成为年逾古稀的国家领导人。
他眺望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和云雾缭绕的山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告诉人们大自然尚有如此巨大的沧桑之变,人类社会难道还不发生巨变吗?他说“井冈山是座好山,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当时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百家衣。自己有什么穿什么,没有统一服装。夜里盖的是禾草,脚上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连草鞋都穿不上,打赤脚。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所有吃的、用的东西全靠两肩挑。虽然艰难,但我们红军斗志昂扬,作战勇敢,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我们的胜利靠什么?靠的是有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8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是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但是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因为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这次主席重上井冈山,一共住了七天,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虽然成为国家领导人,在井冈山上睡的是木板床,吃的仅是2.5元一天的伙食标准,每餐四个小碟的清淡菜肴。基本上每餐是两荤两素,吃的菜辣椒蒜籽炒豆豉、弋阳鸡、辣椒蒜籽炒空心菜杆、青椒炒鱼片、素炒豆腐、蒜籽豆豉炒猪油渣、素炒苋菜、小竹笋炒肉、素炒空心菜、炒牛百叶、素炒小白菜、炒鳝鱼片、米粉牛肉、小豌豆炒肉丁等等。
当年,井冈山敬老院的老人们,得知主席来了,特意上山挖了半筐小竹笋做了一道菜,主席吃了特别高兴:“这是我三十多年前在这里吃过的东西。”随后,他问服务员:“井冈山现在还种不种红米?”服务员答说:“种的。”于是特意吩咐汪东兴每餐来一碗红米饭,还有南瓜汤。吃到高兴处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当年“红米饭、南瓜汤、天天吃得精打光”的红军歌曲。
在井冈山的这些日子里,有时主席去走村窜户都不坐车,他拨开草丛,穿过树林,绕过巨石,跨过沟坎,一步一步地向越来越陡的山头上登去,前方是不尽的野草、荆棘、树林、怪石、陡坡、沟壑,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坚定的步伐,坚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汪东兴一直跟随着他徒步来到一个小村庄,他说别看这一栋普通的土房子,在这里,他和老百姓一块拉家常,和士兵们一块打草鞋,彼此亲密得就像一家人一样。正是我们官兵一致,大家一个样,才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军队就不断地打胜仗。无论做什么职业,都是为了革命工作,这样就一定能不断取得胜利。
汪东兴陪同主席重回故地井冈山,他清楚地知道,有几个地方是必须要过去看看的,一是三湾村,他领导部队进行改编,重塑了一支铁军,减少的是数量,得到的是质量,改掉的是落后,得到的是新生。二是宁冈古城,著名的古城会议在这召开,决定这支队伍向井冈山进军,从此建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正确决策,开启了胜利之路;三是大仓村,古城会议后的第三天,他带着几个人,不拿一枪一弹,冒着杀机四伏的危险,同袁文才进行会面,并在此后开启了我将绿林武装改造成为工农革命军的先河。
四是荆竹山,他站在一块巨石上,郑重宣布红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是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铁的纪律部队的庄严奠基。五是龙江岸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两支铁军胜利会师,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六是茅坪八角楼,他在那盏昏暗的油灯下,不停思考,奋笔疾书,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著作,鲜明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后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取得了五斗江和龙源口等战斗的重大胜利。
为此,汪东兴对这六条线路进行精心安排,确保不出任何差错。这一天,汪东兴亲自来到宁冈古城,这里右边靠山,左边临河,原是宁冈古县城所在地,后来被乡寇汪通所毁,县城搬至雅岗(新城),此后,这里就成了个百余住户的小集镇。汪东兴来到宁冈古城刚一下车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位熟悉的身影,他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一看,一问,此人讲着一口流利的赣东方言弋阳话。果然是自己在红军时期的顶头上司,红十军特务连连长陈兴发。
事隔三十多年他乡遇故知,而且是自己曾经非常崇敬的领导,这令已经是开国少将,担任正部级干部的汪东兴十分惊讶。那么,这名特务连长陈兴发与汪东兴到底有何过往交集?他为何会在宁冈这个地方?期间30多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同是参加红军的两人,职务差距会如此之大。在此,下文对这事进行一一解答。
陈兴发,江西贵溪古港乡裴源村人,出生于一个十分贫困农民家庭,村里人习惯叫他的小名“嘎崽俚”,因为家里穷,父亲从小就跟祖父一道种田打猎,长年在高山密林里奔波,他练就了过人的体魄和脚力。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名落难的义和团拳师流落到他的村里,在村口旁边搭了一间破茅屋以打铁为生,人们都叫他周大锤。别看此人60多岁了,依然臂力惊人,身手敏捷,在村子里时常露两手给人看。
有一次孤身一人的周大锤身患者重病,身边又没有家人照顾,眼看奄奄一息。此时,陈兴发的祖父得知这一情况,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悬崖上采来草药,随后天天日夜服侍,使他的病情得以好转,为此与祖父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为了答谢其祖父的救命之恩,周大锤决定教他的孙子一种拳法,千叮万嘱他严守秘密。就这样,从10岁开始拜师学武,日练三更,夏习三伏,冬练三九,终于练习成在当地算是高强的武艺,拳打得呼呼作响,令人生畏。
就在陈兴发17岁的那一年,红军队伍开进了裴源,在这里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穷人出身的陈兴发看到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地主财主被镇压,分了土地的穷人一个个都扬眉吐气,陈兴发非常兴奋,他认为红军才是真正自己的队伍,经过慎重考虑,17岁的陈兴发决定跟着红军部队干革命。
参加红军之后,由于陈兴发曾经学过武术,更重要的是在战友上身手敏捷,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在正需要人才的红军队伍中提拔很快,不久之后,陈兴发就晋升为特务连长。特务并不是后人称的那种贬义的“特务”,而是“执行特殊任务的连队”,红军时期的尖刀力量,即使是在不打仗的时候,也需要担任侦察、捕俘、渗透、通信等任务,身上的担子很重。
当年,出生在江西弋阳清湖乡清湖村一个贫困家庭,年仅18岁的汪东兴,同样已经参加红十军,由于他在参加红军前就是乡儿童团团长、少先队队长、团委书记等职务,加上参加红军后作战勇敢,冲锋陷阵,成为红军部队的一名副班长,与当年特务连长陈兴发一起并肩作战。后来,赣东北根据地与中央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十军作战由中革军委统一指挥,不分区域,不辱使命,先后参加黄陂战斗、草台冈战斗,其后,队伍奉命向金溪、浒湾方向追击敌军,继而配合中央红军取得宜黄大捷等一系列的军事战斗胜利。
汪东兴有一次被上级指派,率领一个班的战士,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来到江西金溪县城时,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在城墙上,一时大家都无路可走。为不当俘虏,全体战士视死如归,奋不顾身地从4米多高的城墙跳下。汪东兴和大家一起跳了下去,他因身上捆着一把布雨伞,跳下瞬间的呼呼大风中竟然自动打开,竟然起到了“降落伞”的功能,加大了下降的阻力,减缓落地的速度,落地时伤得很轻,后顺势一滚,便进入树林奇迹般地得以突围。但是,跟他一起跳下的战友们,却是伤亡惨重,由于没有及时滚入有遮挡物的掩体处,被城墙上追来的敌人开枪射击,都壮烈牺牲。
汪东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住院期间恰好上级来医院选拔苗子,因他比较机灵被领导选中,在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亦称彭杨步兵学校)招生考试时,他步行数百里来到红都瑞金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录取,从此,他与原先部队的战友们分开,在红军大校开始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当时是战争年代,生活、学习各方面条件都极其艰苦,穷苦人出身他,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十分珍惜,认真钻研,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红军基层队伍中担任排长。
随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汪东兴所在的部队被分配到“红星纵队”,跟随的是中央红军长征,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军委及首长们的安全,这也就是他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开端。在长征途中,年仅20岁的汪东兴虽然吃尽了苦头,但是从来没有怨言,更是拿出了红军战士应有的担当,背负着最重要的文件,牵着马匹,冲在最前面。其中,著名的土城战役、遵义战役等大型反击战中,都活跃着汪东兴的身影。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汪东兴从事政治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医院政委、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参加了东征战役,抗战时期,各项业绩表现突出的他进入抗大深造。在多年的革命实践中,汪东兴逐渐成长起来,担任过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在历次的保卫工作中成绩优异,多次出色地完成特殊任务,深得领导的器重,建国后,一直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警卫工作,后担任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务。
然而,汪东兴在红军时期的这位上司特务连长陈兴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陈兴发所在的部队红十军也同样调入中央苏区,归属红七军团建制,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萧劲光、参谋长粟裕。当年,敌人向黎川城发动进攻,防守黎川城的是闽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指挥的闽赣军区地方游击队,力量非常薄弱。在国民党军进攻黎川之前,萧劲光曾建议红军主力从侧翼打击进犯之敌,不应死守一城。但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要部队死守黎川,不能丢失一寸土地。由于力量悬殊,不得已萧劲光只好将自己的少量部队撤出城外。
红七军团成立后,政委萧劲光率领的红七军团奉命在金溪浒湾八角亭一带设立阵地,阻击敌人,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敌的猖狂进攻,毫无畏惧,顽强拼搏,有的红军战士的子弹都打光了,敌人占领了红军阵地,并开始实施分割包围战士们拿起明晃晃的大刀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担任救护的游击队员也同战士们一道用大刀砍、石头砸,大石头扔完了就川鹅卵石,同敌人展开最后搏斗,年仅十五岁的小司号员放下饭包和水壶,抓起剩下的两颗手榴弹冲入敌群……可惜的是,激战两天一夜,我军遭受很大伤亡,只好撤出战斗。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黎川失守,还有接着的浒湾战斗失利,红军“左倾”领导人不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变冒险主义的进攻路线,而是听不得不同意见,开始对提出过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当时,红七军团政委萧劲光对此役提出不同意见,被追究部队指挥员的责任,将他撤职,开除党籍,对他进行公审,还扬言要对他就地正法,此时,得知这一消息的特务连长陈兴发,骑着马火速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汇报,后来在主席及一些领导人的保护下,萧劲光改判刑五年,但红五师十四团政委麦农本却被处决。
历史证明,黎川失守、浒湾失利与具体作战的指战员毫不相干,完全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军事路线所致,红七军团政委萧劲光在遵义会议后无罪释放,在红军大学当教员,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建国后授予大将军衔。团政委麦农本随后追认为烈士,并在其家乡建造麦农本烈士墓。
主力红军长征之后,陈兴发所在的部队编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他担任特务营长,后在皖南谭家桥之战失利后,他跟随粟裕、刘英一路突围成功,转入红军浙南挺进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被敌人子弹打进左眼,穿过大脑,头负重伤,随后就地安置他养伤,部队的所有领导都以为他牺牲了,心情非常沉痛。
吉人自有天相,由于从小练武,体质很强的陈兴发,除了左眼失明外,其它的都安然无恙,竟大难不死,从鬼门关爬了回来。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散落在各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时,陈兴发找到支队司令员陈毅,由于他有武功及当地特务营长的身份,很快他就担任了陈司令员的警卫工作,由于他的机智勇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多次得到领导的嘉奖。
建国后,立下战功的陈兴发,被组织安排担任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兼军区第一招待所所长。但他觉得年纪大了,不适合作这些事情,需要回江西老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根据他自己的要求,他回到老家先是担任县人武部副部长,后来又调到井冈山下的革命老区宁冈县,担任县供销社主任,是一名正科级干部。
陈兴发在宁冈当供销社主任时,他非常高兴,那时交通都是靠人力,他每天和职工们挑起货郎担,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职工们都说,这个老红军就像个老农民,别看他是一等革命残废军人,就连我们也不如他健壮。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先后获全省供销社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人尊敬称为老红军本色。
这一次,听说井冈山来了上级领导参观,而且要来宁冈古城视察,县领导紧急动员,要求所有的干部行动起来,作为供销社主任的陈兴发,又是政治上绝对可靠的老红军,这次与县领导的职责平起平坐,任命他担任外围警卫及修路的副组长,恰好他在一线布置工作的时候,前来打前站的曾经的下属副班长汪东兴认出了他。
汪东兴看着自己的连长一幅农民打扮,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声音有些哽咽地说:老连长,你怎么会在这里?萧司令员等都以为你牺牲了呢。听完陈兴发的介绍及得知他是宁冈县供销社主任科级干部时,汪东兴说,我联系省市一些领导,你这种职位是要进行调整的,你自己看看什么岗位合适吧。谁知陈兴发坚决拒绝地说:“很多同志性命都丢了,连尸体都找不到了,我能有现在已经很知足了,我没有任何困难。谢谢你”。
这次回到北京后,当汪东兴把陈兴发的情况,告诉萧劲光时,他即刻打电话与江西省军区联系,要求在生活给予照顾。后来去北京时,他被请到萧劲光大将家做客,战友重逢,喜不自禁!回到家乡后他经堂对子女们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1980年,陈兴发因头部枪伤复发去世,被国家民政部追授其为革命烈士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