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车企们当初立下的目标能实现吗?这两家基本无悬念

紫气东来咯 2020-12-17 22:11:52

2020年正式进入倒计时,回首这魔幻的一年,每个汽车行业从业者心中应该都是百感交集。

年初整个车市被疫情所笼罩,主机厂与供应商停工的停工,停产的停产,经销商也一筹莫展。随着国内疫情控制平稳,下半年车市回暖,不少车企找回希望,开始逆势上扬。饶是如此,

上半年的搁浅,还是为各大车企实现年销量目标设下了不少障碍。

从目前车企公布出来的销量数据来看,能顺利完成KPI的,终究是少数。在这少数之中,有两家自主车企的表现非常亮眼,是自主品牌崛起的有力证明。

1、吉利汽车

年度销量目标:132万辆

1-11月销量:116.6万辆

完成度:约88%

从8月份开始,吉利已经连续四个月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了,其旗下的高端品牌领克,今年的销量也是一路高涨,连续八个月实现双增长,是吉利汽车销量上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吉利的年度销量完成度已经达到了88%,以如今的迅猛势头,完成剩下的12%并不是难题。

除了帝豪、博越、远景X6、缤越等热销车型在发力以外,吉利今年还带来不少实力强劲的新产品,像是吉利icon、豪越、星瑞,领克方面,今年也上新了领克05、领克06等全新车型,这些车型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是推动吉利汽车销量上涨的新动力。

尤其是星瑞,寄托了吉利汽车挑战合资权威,打破市场规则的愿景,它用全系2.0T 的越级动力、2800mm的越级轴距、540°全景影像等越级配置打造出最具竞争力的A级车形象。除此之外,星瑞还是行业内首个实现整车OTA的燃油车,并分别在11月20日、12月1日进行了第一次与第二次FOTA升级,以颠覆性的实力开启燃油车全面OTA智能时代。

而这只是吉利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部分成果而已,今年它还重磅推出了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整合了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持续打造更高级的出行新体验。

2021年将是吉利的全新篇章,它将全面迈入架构造车时代,推出多款基于CMA架构、SEA架构、SPA架构打造的产品,在完善产品矩阵的同时,向合资品牌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2、长安汽车

年度销量目标:191万辆

1-11月销量:180.3辆

完成度:约94.40%

长安汽车是疫情冲击下最早恢复元气的车企之一,迈出阴霾阶段后,销量节节高升,1-11月份累计销量为1803047辆,同比增长15.27%,距离191万辆的年度目标仅差11万辆左右,按照它11月的销量(219526辆)来看,其在12月份完成剩余部分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分析长安汽车今年的销量结构后,可以发现它并没有偏科,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双双实现了同比增长,没有出现拖后腿的现象。

其中,自主阵营当中,长安CS75系列表现最为出色,1-11月累计销量达到242813辆,同比劲增47.5%,稳居紧凑型SUV领军行列;长安CS55系列也逐渐发力,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长,其在十万级SUV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轿车方面,逸动系列犹如后浪奔涌,不断冲击着现有的市场格局,其1-11月累计售出159899辆,同比大增40.6%,有力地抢夺了合资A级车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在中高端市场的进击也旗开得胜,UNI系列首款车型长安UNI-T上市至今,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为UNI系列的后续发展铺好了路。

作为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欧尚汽车截至11月,销量达到了135889辆,超越了去年全年销量,超高性价比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直是长安欧尚汽车的立身之本,现在来看,消费者对此非常买账。

合资阵营中,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在今年分别同比增长33.78%、1.93%,在逆境之下,跑赢大盘,打开了品牌发展的新局面。

在分析长安汽车逆势上扬的背后,可以发现技术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如今,“科技长安”的名号越来越响亮,也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比如说它的蓝鲸NE系列发动机,一直以来便凭借着“劲”、“静”、“净”的优势,在合资品牌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带动了整个蓝鲸家族销量的攀升。

智能技术领域,长安汽车目前掌握了超过200项核心技术,并在今年发布了中国首个量产L3级自动驾驶系统,在整个行业中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把握住市场需求趋势与技术升级脉络的长安汽车,在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明朗开阔,而消费者也将体验到更多出自长安汽车的精品佳作。

写在最后

吉利汽车与长安汽车均是自主品牌崛起的代表力量,支撑它们奋起直追、向上而行的,并不是某几款热销产品,而是整个产品矩阵。而让产品矩阵充满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于技术,在车市大变革的阶段,那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要么淘汰出局,要么在被淘汰的路上,它们已然丧失了对这个市场的话语权。

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虽然发展路径不一样,但是在技术研发这一方面,它们均高度重视,并且舍得斥巨资钻研,在成果上,也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目前这两个品牌都有相当庞大的保有量,基本盘大且牢固,继续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以及对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它们将会再攀高峰,向上增长。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