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释放你的攻击性,可能因为你是一个“全能自恋者”!

雅山谈情感 2024-10-17 20:52:48

今天我想说一个和大家认知相反的新观点:

你们是不是总认为,一个人不敢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怕得罪别人,怕伤害别人,总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关注,是不是就觉得这个人是一个自卑者?

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其实这样的人可能不是自卑,而是全能自恋!

比如在我的来访者中,就有很多人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害怕冲突,习惯忍耐,处处为他人着想……

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想法呢?

他说,他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为自己着想,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过得幸福,我就会伤害或者“杀死”别人,这个世界也会毁灭。

这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全能自恋感”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父母的镜像作用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镜像效应”,意思就是人们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视为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而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从父母开始。如果孩子小时候有一个控制型父母,父母总是向孩子倾诉自己的痛苦或者发泄自己的愤怒,强调自己的不易,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

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拯救者情结”,比如他觉得自己必须很听话很懂事,才能满足父母的需求,才能让父母开心和满意。否则他就觉得自己伤害了父母,父母就会痛苦,就会不爱他……

所以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为了让父母满意,他们就会逐渐“阉割”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养成为父母着想的性格。

所以有这种性格的人大多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爸爸妈妈可能经常在小时候和他们说,挣钱太不容易了,每天忙着赚钱还要照顾你,你要学会懂事!爸爸妈妈会和你倾诉他们很多烦恼和痛苦,让你帮忙分担,或者不断地强调他们苦的部分,让你体谅。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慢慢开始承担起大人的责任。他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各种行为,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会伤害家人,影响家人。

也就是说,孩子会慢慢地觉得别人是弱小的,是需要被照顾的,是需要自己帮助的,因为在他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就很弱小,像个孩子一样,经常抱怨经常哭泣,需要自己帮忙。

所以这种孩子长大后就会逐渐养成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就会习惯性认为,自己需要理解别人,担心别人处理不了自己的麻烦。

第二,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本质上也是一种自恋。

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导致许多神经症产生的根本原因。

比如有些人表面上非常自信,实际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别人说了他一句不好,他就觉得很受伤,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攻击自己,这是因为别人对他的看法直接威胁到了他们虚构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又或者别人看了他一眼,他所关注的是:TA为什么这么看我?是我哪句话说错了吗?是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吗?他这么看我肯定是在嘲笑我,他看不起我,我怎么这么笨呢?我真是无能......。

所以很多时候,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质上是一种“过度的自我关注”。

因为别人没那么在乎你,也没那么关心你。

但实际上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让你活得很累,一辈子都是为了外界的评判标准而活。而不敢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也无法真正地认清自己。

所以想要治愈自己,想要让自己活得轻松些,一定要知道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要总是关注别人怎么看你!

首先,尝试一次,表达自己的需求。

当你不喜欢时,勇敢地说:“NO”。

当别人不理解你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当别人欺负你了,去尝试捍卫自己的权利,反抗欺负你的人。只需要一次。

当父母要求你满足他们的期待时,你也要坚定的告诉他们:我的未来我自己做主!

其次,不要害怕得罪别人。

很多时候,你不敢得罪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并不是你真的想这么做,而是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或者原生家庭让你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

但是这样对对方、对自己都是不公平的!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他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卷土重来……

所以在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一定要说出来。

即使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

有时候,敢于释放你的攻击性,才是真正地维护自己,爱自己!

0 阅读:4

雅山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