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如何走向战争之路的,纳粹政府在国运十字路口的命运抉择

一林话历史 2024-03-29 03:26:52

上文:。介绍了一战后德国在美国等外国资本的帮助下,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由于他的副作用——与外资深度捆绑的影响,使得德国经济在1929—1933大萧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导致的一片混乱中,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趁乱崛起,成功上位。

希特勒执政后,启用了当时的著名经济学家沙赫特,开启了纳粹政府的“新计划”经济改革。改革的前期虽然很成功,但后期的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也随之暴露。

沙赫特

四、沙赫特“新计划”改革面临的困境

沙赫特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加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扩大在基建、军工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投入在短期内实现了充分就业,给惨淡的就业市场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随着“帝国高速”计划的实施,以及随后开展的一系列大制造业,房地产,大运输等投资项目。使得从1933年到1938年,纳粹德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00%。

其中,大制造业增长610%,市政投资增长470%,房地产投资增长131%,交通投资增长190%。但农业领域的投资只增长了不到100%。

精通经济学的沙赫特很清楚自己“新计划”的问题:德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不像美国和苏联那样地大物博,自身的市场和人口规模都有限。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内需不足,无法依靠经济内循环来化解过剩产能。

既然国内市场狭小,内需不足,那么能不能通过出口来化解产能呢?就是去赚外国人的钱。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貌似也不那么容易。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德国是全世界的制造业强国,汽车、精密仪器、工程机械等产品远销海内外,赚点外汇根本不是事。

但当时可不一样,虽然当时的德国制造也是出类拔萃的,但是自从“大萧条”之后:

一是英美等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业,都加大了贸易壁垒,德国货不太好进。

二是凡尔赛和约剥夺了德国全部殖民地,也失去了销售市场。

三是当时大家都在大萧条的余波中苦苦挣扎,哪有心思开足马力搞生产,也用不着你的先进机器设备。

对外贸易赚外国人的钱不那么容易,但此时的国内却在如火如荼的大搞基建和军工建设。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搞基建和军工需要的水泥砂石,金属矿石都需要进口。

问题就是,你一个劲地需要进口原材料,而自己的工业制成品的销售渠道却不那么顺畅。就是赚不到外国人的钱,自己却还要花钱买人家的原材料,这种现象叫贸易逆差。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投资和收益不成正比。

我们都知道,搞基建虽然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之举,但他的前期投入是巨大的,后期的收益又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只有放长远了才能体现他的价值,短期是见不到什么收益的。

所以,前期投入那么大,现在政府也缺钱了。

沙赫特现在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贸易逆差;政府没钱了。当然,如果细分的话,问题三十个也不止,但我们就不深究了。

小胡子元首接见孔祥熙谈合作

五、贸易控制

对于这三个问题,沙赫特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先说贸易逆差:对于贸易逆差,沙赫特放出了一个大招,叫贸易控制,有三点:

1、凡是和核心投资(军备,基建)无关的进口,将不予获批。意思是外国人的东西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能不买就不要买,比如法国香水,瑞士劳力士,意大利的LV包包。

2、鼓励外汇流入,加大发行外债,扩大外资投资品种范围。

意思就是我们本国生产的工业品不好卖给英美等国,那好啊,那就鼓励英美外资来德国办厂生产吧,你们总不能把自己投资生产的产品也拒之门外吧。

3、细化对贸易对象国的清算制度,降低外汇使用量。当时的原料出产国都是些东欧和亚非拉的不发达国家,也包括当时的我国。

对于这些国家,沙赫特的意思是,既然我有科技和产品,你有原材料,那咱们干脆学原始社会物物交换吧,用我先进的工业品换你的原材料。何必谈钱呢?谈钱伤感情。

逐渐的,德国的贸易对象开始转向那些出口单一的不发达国家,如巴尔干,南美、非洲等地区的穷国家。也包括当时的我国,当时的老蒋不是和德国人一度打得火热吗?

解决了贸易逆差问题后,沙赫特又想办法解决他的第二个难题:政府没钱了。

对于这个问题,沙赫特的解决办法是:私有化和梅福劵。但沙赫特的这两个办法却带来了两个副作用,成了把德国推向未知深渊的催化剂。

军火大王克虏伯

六、私有化

私有化就是把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的股份卖给工业巨头们。

在1929-1933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挽救私人企业,曾以白菜价收购了各大银行和各大工业公司的股份。如今政府缺钱了,就打算把这些股份再给高价卖出去。(巴菲特表示心服口服)

德国政府从1933年开始,主导了一系列国有企业的私有化。1934年,德国政府卖掉了价值2.24亿马克的德国铁路优先股。1936年,德国政府将其持有的价值1亿马克的联合钢铁股份卖给了钢铁大王弗里茨.蒂森。

当然少不了银行领域,从1935年开始,德国商业银行的国有股份被卖了5700万马克,德意志银行的国有股份被卖了5000万马克,德累斯顿银行的国有股份卖了1.41亿马克。

在造船,公共设施服务领域,也都出现了大规模私有化情况。

私有化虽然给希特勒政府带来了最直接的收益,但是也带来了一个可怕的副产品:大企业对社会的掌控更加紧密了。

有能力高位接盘的工业巨头,我们都比较熟悉:克虏伯,蒂森钢铁,法本化学,西门子,亨克尔等等。

这些公司不仅接手了大量的政府资产,而且还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同纳粹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无形中一点点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我们知道,大规模的“私有化”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即便不懂经济的小白也知道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就开展了大规模“私有化”的“休克疗法”,结果让俄罗斯“休克”到现在也没缓过劲来。

七、推动德国走向未知深渊的潘多拉魔盒—梅福券

由于德国前期的投资都集中在了制造业,基建等方面。这虽然能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失业人口,但是基建是一个前期投入大,后期见效慢的行业,产生的是“细水长流”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小胡子元首可是个神经质的急性子脾气,他太需要向大家证明自己的“伟大”了,所以他没有耐心去等待。

而且,他也面临着军工巨头和军队的压力,这帮普鲁士军官团天天叫嚣着要重振德国军队的普鲁士雄风。双重压力下,元首选择了继续在“加足马力干军工!”一条路上走到黑。

于是,政府财政大量向军队倾斜,以至于陆军控制了2800家企业,生产了德国过半的钢铁和汽车。空军列出制造1.7万架飞机的计划,而克虏伯工厂开始以拖拉机的名义造坦克。

1936年开始,德国财政支出的42%被投入到了军工领域。

但军工不产生直接的价值,除非当时有大规模的战争冲突爆发可以去卖武器,而留在自己手的,除去国防必需的部分外,其他多余的就是废铁。

所以靠军工拉动的经济繁荣就像毒品,“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高风险高投入但没回报。

此时的元首需要更多钱,但靠正常的政府债券融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只能额外想办法了。这样,梅福券就诞生了。它长得下面这个样子:

这玩意类似于前些年的P2P什么的,就是把大家的闲钱集中起来,借给政府,政府在给你发梅福券,将来政府赚下钱后连本带利还给你,但不是通过政府债券的形式募集资金,属于一套官方的影子金融。

梅福券最短存续期为6个月,最长存续期为5年,年化利率4%。请注意:从1934年开始,最长存续期5年。

梅福券从1934年设立,共发行了超过120亿马克,而同期德国的政府债券是190亿马克。梅福券几乎占了政府募集资金的一半。

怎么说呢?梅福券这玩意如果运用得好,的确能缓解政府危机,促进政府投资,对经济有进一步拉动作用。但如果运用得不好,到时候如果不能连本带利还了的话,那就是一颗地雷。

八、希特勒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将经济纳入正轨还是继续扩军备战?

沙赫特是一个经济学家,他不是军事家,更不是战争狂人。在他的规划中,原本没有战争这一选项。

他的经济改革思路是:德国要先解决失业率的问题,然后才能解决人民的收入问题,最后再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

他秉持的凯恩斯理念也认为,单纯依靠政府投资不可能长久,目前一味扩大政府投资的经济政策是畸形的,最终的正道还是要走向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也就是计划和市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沙赫特在对内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力主改变当前畸形的经济结构,逐步开放出口和进口限制,实行对外开放,激活市场活力。这也是对德国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内需不足,经济内循环能力不强的重要补充。

同时由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领域和农业领域的投资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1935年到36年间,人均消费品中,除了牛奶,黄油,猪肉等产品比魏玛时期略有增长外,其他农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所以,沙赫特跟希特勒说,不能这么搞军工了,只要发展起必要的国防力量,就应该让经济回归正途,多考虑考虑民生了。

只有经济和民生的同步发展,国家才能走上正途。况且,我们还发行了那么多的梅福券,将来是要向人民兑现的,现在赶紧搞活经济赚点钱,将来能还多少是多少。

我们通过沙赫特前面的一系列操作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天才。如果希特勒听取他的建议,继续重用沙赫特。

或者哪怕他干脆当甩手掌柜,由着沙赫特自己去发挥,其实这个时候的德国还是可以避免走向军国主义极端的。

此刻的希特勒可能被沙赫特的一系列经济微操手段闹得眼花缭乱,觉得何必那么费劲的调整政策,那样瞻前顾后的活的不累吗?

加上戈林那个死胖子在身边不停的给他打鸡血撺掇,于是耐不住性子的他拒绝了沙赫特的建议。还对他说,你老了,太保守了,不适合为伟大的国家做贡献了,剩下的就交给戈胖子去办吧。

有人说,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9月进攻波兰的前夜暴毙而亡,那么他将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二战也不会爆发。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当时的德国已经被战争深度捆绑,即便元首突然嗝屁了,戈胖子也会接过他的指挥棒继续发动战争。

只不过实际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波兰还没打下来,戈胖子就会被大伙按在地上摩擦。不过,二战的确不会爆发,但是德国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而能真正改变希特勒命运的时刻就在此时,大约1936年年底吧。

此刻站在国家命运“十字路口”的希特勒如果能听了沙赫特的话,及时做出经济结构调整的话,还是能让德国避免滑向战争的深渊的。

但那样的话,他会得罪很多人,包括普鲁士军官团的将军们,还有支持他上台的军工巨头们,更重要的还有自己手底下哪些被自己打了鸡血的纳粹信徒们。

他如果干得好的话,能平息各种不满情绪,做通手下纳粹信徒们的思想工作,结果也许能和现在的默大婶差不多,协调好国际国内的各种关系,巩固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如果做不好的话就和我们漂亮国的大统领川普一样,在下次选举中被巨头们拿下,换一个比他更无能,但也更鹰派的人物上去。

不过他在德国是待不下去了,别人不说,就是他那些忠实的纳粹信徒们也会觉得上当受骗了,“老大”居然背叛了他自己在《我的奋斗》里的信仰。轻则有可能把他揪出来游街批斗,重则就会要了他的老命。

他有可能躲到美国去政治避难,混得好的话,刮掉小胡子还能当当罗斯福的国策顾问。

没事的时候和川普一样发发推特(当时也没有推特,应该是登登报纸),时不时用大嘴巴贬损一下德国现任政府来刷一下存在感。

如果元首长的是下面这个逗逼样子的话,有可能会这么干。

卓别林主演电影《大独裁者》中元首形象

只可惜现实中的元首长的是下面这个恐怖样子:竭撕底里、凶神恶煞。

有那么名言,不是说“性格决定命运”吗?很明显,长的凶神恶煞,曾在一战战场负伤无数,被毒气熏瞎过眼睛的元首,很明显不具备川普那样的逗逼性格,也成不了大家眼中大统领那样“开心果”般的人物。

既然希特勒不愿做大家眼中“开心果”川普那样的逗逼人物,那他就只能在扩军备战的一条路上走到黑了。

他简单粗暴地将目前的经济困境归罪于德国“有限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他也不好背叛自己在《我的奋斗》里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开疆土地”的理念。

为了解决这个政府没钱了的困难,他的办法是开启下一个“四年计划”,由戈胖子全权负责。

一方面,军工生产决不能停,他要求德国军队在接下来的四年内要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去应对“布尔什维克的威胁”;

另一方面,他还提出“政府需要变得坚毅果断并且决绝无情,对任何潜在敌人之财产,都将有权没收并充公”。什么意思呢?就是可怜的犹太人要遭殃了。

1937年11月,沙赫特从经济部长的职位上卸任,但是还保留着央行行长的职位直到1939年1月,历史还会给他一些露脸机会,但是也仅此而已。

九、腥风血雨的开始

正在此时,大萧条的余震来了,美国在1937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经济危机。拜“凯恩斯主义”所赐,罗斯福新政和沙赫特新计划的初期一样成功,后期的困境也一样麻烦。

除了没有希特勒这么偏激的“干军工”以及贸易逆差外,美国也面临着内需乏力,全靠政府投资打鸡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森严等难题。

美国经济开始失速,失业率从1937年的14.3%快速增加到38年的19%。一直到二战爆发,巨量的军工订单才挽救了美国经济。

美国的经济危机余波,罗斯福可以在困境中苦苦忍耐。但希特勒却无法忍耐了,自己是德意志人民的“伟大领袖”,怎么能被这点困难阻挡住呢?

既然全世界到处都缺钱,融资也不好填补军工行业的巨大缺口了,那就只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了:“抢!”,接下来,就是腥风血雨的开始了。

合并奥地利

1938年3月,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从政治上讲,元首终于从一个外国人变成了真正的德国人!从军事上讲,扩充了德国的实力,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包围;

从经济上讲,奥地利那些黄金外汇顺便纳入囊中,德国央行陆续从奥地利接管并转移了1亿美元的黄金和1亿美元的外汇。

洗劫完奥地利后,希特勒终于将獠牙对准了国内的犹太人。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水晶之夜”爆发,纳粹德国全面反犹行动开始。戈胖子、戈猴子作为帮凶,不遗余力的鼓动希特勒全面洗劫犹太人的财产、超度犹太人的肉体。

据统计,纳粹德国先后从犹太人身上榨取了超过230亿帝国马克的财产。

写到这,我们不禁为犹太人的悲剧长叹一声,他们是祖坟上冒黑烟了?还是倒了八辈子大霉了?摊上这么一个鼓动种族仇恨而且缺钱的元首,成为待宰的羔羊。

水晶之夜打砸抢之后的犹太人商店

抢完犹太人后,希特勒的目光自然就放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身上。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发生后,德国抢占苏台德地区。第二年3月,德国彻底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据统计,德国1939年共从捷克掠夺了价值1.1亿马克的黄金,超过3亿马克的外汇,这还不算捷克斯洛伐克那些建设完备的工厂厂房。

和所有抢劫犯的心理一样,此时的希特勒总会一边抢劫一边念叨:再干一票我就收手。可事实证明,这种营生只要干上瘾了,就很难收手,因为他太喜欢这种铤而走险的刺激感了。

1938年的希特勒以及全体高层,就是这么一个心态,随着一次次冒险的成功,不仅纳粹党高层飘了,普鲁士军官团飘了,全体国民也跟着飘了,当时的德国,尽皆过火,尽皆癫狂。

八、走向战争深渊的第三帝国

时间终于走到1939年,“经济总设计师”沙赫特终于在1月份辞去了自己的最后一个职务:央行行长。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手实践的凯恩斯经济学理念竟然会让自己的国家演化成一个嗜血的战争怪兽。

1939年的德国,还有一颗最大的雷就是梅福券。我们前面说过,从1934年开始,最长存续期5年!

眼瞅着临近最后的期限,海量的梅福券就要到期(累计发行额120亿马克)了,所有投资人都在看政府的态度。

暮然回首,希特勒惊喜的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储备,现在还有超过10亿马克的赤字,拿什么去还呀?怎么办,能赖账么?不行,那不就是“庞氏骗局”了吗?

说到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庞氏骗局”。

它其实和搞传销差不多,“拆了东墙补西墙”。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把欠老投资人的钱连本带利还回去,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新投资小白。

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投机商人在1919年“发明”的,他用这种骗术在美国兴风作浪,骗了不少钱。直到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自己也被关进监狱了。

据说,1934年出狱后,他被遣送回意大利。但这位仁兄死性不改,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但被墨索里尼识破他的诡计,没能得逞。

由于墨索里尼都差点被骗,所以希特勒应该熟悉这么个典故。

梅福券的本质是国家信用担保的表外债券,背后是国家信誉在背书,当然不能和“庞氏骗局”同日而语。

但到期如果不能兑现又没有合理的借口,本质上就是国家信用的破产。梅福券当时不仅有大量的普通民众认购,而且那些工业巨头们买的更多。

想赖账是不行的,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引发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不过此时最好的办法,貌似还是和“庞氏骗局”一样,不管从哪先想办法借来一笔钱,先把梅福券到期的钱还上。还完后再发行一个新的什么“恭喜发财券”,然后再给“恭喜发财券”定个更长的十年,十五年兑付期,继续玩这种游戏。

前面说了,“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希特勒是川普大头领那样的逗逼性格的话,没准他还真敢那么干。随意挥舞着“毛衣战”、“关税战”大棒去连哄带诈的讹钱去。

关键是,希特勒还真不是这样的性格,自己发展军工发展这么多年,扩军也扩了这么多年,难道真和卓别林一样,是逗大家玩的吗?

所以,希特勒的的原话是:“要保持德国的经济安全,并长期保持复苏的态势,就必须到东欧开拓生存空间,把东欧的人口赶走或消灭,用东欧的粮食来供养德国人,用原材料抵消德国的财政赤字”。

不愿做川普“开心果”的希特勒只能继续在抢劫邻国的不归路上走到黑了。那就继续干吧,顺便也把外面那些债主干掉。

但希特勒没有料到英法会对其下一次的抢劫宣战,他本来还寄希望于和上次抢奥地利抢捷克一样能冒险成功。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宣布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全面实施。

第二天,1939年9月1日4时45分,纳粹德国闪击波兰。

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正式爆发。。。。。。

0 阅读:0

一林话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