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被誉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以其“高速、高效、高颜值”的特点成为了中国速度的代名词。
然而,在国人为高铁的辉煌成就欢呼雀跃之时,你可曾注意到,高铁的国产化率还没有达到100%,而是有3%还掌握在日本的手里。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3%却成为了中国高铁的命门,日本人又是如何利用这一短板,对中国高铁“卡脖子”的呢?
高铁轴承国产化的重要意义(第一段)
轴承是连接高铁车轮和车厢的核心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车轮和车厢的重量,并确保列车平稳、高速运行。
可以说,没有优质的轴承就没有高铁的安全和速度。
在高铁轴承中,轴箱轴承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它不仅是高速动车组轴承中价值最高的部件,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一节高铁车厢的重量相当于20多辆小轿车,这些重量都集中在轴箱轴承上,此外,高铁在高速运行时还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这也需要轴箱轴承来承受。
随着高铁速度的不断提升,对轴箱轴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这个高铁“心脏”的最核心技术却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中国高铁建设初期,大量采用了日本进口的轴承。
即使是现在,部分高速车辆上的轴承仍主要依赖日本供应,这种对日本轴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高铁的自主化进程,同时也给高铁运行的安全和可控带来隐患。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第二段)
如今,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
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然而,在这条高歌猛进的道路上,中国高铁也遇到了“卡脖子”的难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铁轴承的国产化问题。
尽管中国高铁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7%,但关键核心技术——轴承,特别是高速动车组的轴箱轴承仍主要依赖进口,自主化率不足3%。
这3%看似微不足道,却事关重大。
没有自主可控的轴承技术,中国高铁就像一个“巨人”脚下的“泥足”,随时可能被人“卡脖子”。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实现高铁轴承的自主化,中国开启了艰难而又不懈的攻关之路,2007年,我国启动了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的自主化研制。
此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众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攻关,在材料、设计、工艺、检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轴承国产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2017年,中国自主研制的地铁轴承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批量装车,这是中国轴承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日本在高铁轴承领域的垄断(第三段)
在中国高铁轴承国产化的道路上,有一个“拦路虎”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
说起日本在轴承领域的实力,可谓是历史悠久,技术深厚,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研发高速列车轴承,并在新干线上实现了应用。
以材料为例,日本企业掌握了高纯度轴承钢冶炼技术,其生产的轴承钢纯净度高,夹杂物少,这为制造高性能轴承奠定了基础。
在加工工艺方面,日本企业也拥有先进的淬火、磨削、装配等技术,可以生产出高精度、高一致性的轴承产品。
正是凭借这些技术优势,日本企业在全球高铁轴承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众多国家高铁项目的主要供应商。
而中国作为高铁后起之秀,在轴承技术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高铁建设初期,中国不得不大量采购日本的轴承产品。
然而,随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对轴承的需求越来越大,日本企业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开始对中国实施技术垄断和“卡脖子”。
他们利用技术优势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轴承,只提供一些中低端产品,即便是出口的轴承也常常附加各种限制条件,甚至不惜违反市场规则,哄抬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铁轴承的自主化进程备受阻碍。
当然,要打破日本的技术垄断,实现高铁轴承的自主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协同,中国一定能够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战役中取得胜利,为高铁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突破(第四段)
面对日本企业在高铁轴承领域的技术垄断和“卡脖子”行为,中国高铁要实现轴承自主化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产业层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也有内部机制的,唯有正视这些挑战,找准突破口才能在自主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以材料为例,高铁轴承需要使用高纯净度、高均匀性的轴承钢,这种钢材不仅要具备高硬度、高韧性,还要能耐受高温、腐蚀等恶劣环境。
而生产这种高品质钢材需要精密的冶炼、锻造、热处理等工艺,这正是日本等轴承强国的拿手好戏,相比之下,中国在轴承钢生产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高铁轴承要实现自主化,关键是要在攻克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力度,在材料、设计、工艺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国内优势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格局。
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轴承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下,中国高铁轴承自主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