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吉林省的西北部,有一座城市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嫩江平原西部与科尔沁草原东部的交汇处,它就是白城市。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下辖的洮北区、洮南市、镇赉县、通榆县,每一个县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着独特的古称,这些古称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的壮丽画卷。

白城市:查干浩特的千年变迁
白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12000多年前,这里便有人类生活的足迹。商周至秦时期,这里是东胡游牧之地,广袤的草原为游牧民族提供了天然的牧场,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汉、南北朝时期,鲜卑、夫余等民族先后在此栖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共同描绘出多元的地域文化雏形。
隋唐时,契丹族在此游牧,他们勇猛善战,凭借强大的骑兵力量在这片土地上驰骋。辽时,白城的历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辽圣宗耶律隆绪在白城境内的城四家子建立了节度使级的政权机构,先后称作“长春州”和“泰州” ,这里成为辽代东北路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辽朝皇帝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等四位皇帝的行宫,是辽朝春季的政治中心。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每年春季都会来到长春州,举行盛大的捺钵活动,在此接见各族首领、商议国事、举行渔猎活动,彰显辽朝的威严与统治地位。当时的长春州城规模宏大,城内建筑错落有致,有宫殿、官署、庙宇、民居等,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是北方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金朝时期,长春州沿用继续至金天德二年(1150年),后降为长春县,隶肇州(前郭县塔虎城)管辖。金承安三年(1198年)又在此复设泰州,城址仍在城四家子古城。蒙元时期,先属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属辽阳行省泰宁路、泰宁府,治所仍在城四家子古城。明朝时期,隶属奴尔干都司所辖泰宁卫。清朝时期,属蒙古科尔沁部。
“白城”之名,源于蒙古语“查干浩特”,意为“白色的城”。相传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进攻金朝,派哈布图·哈萨尔、铁木哥·斡赤斤率军占领泰州(今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哈萨尔是蒙古科尔沁部始祖,崇尚白色,上万人军队、几千顶白色帐篷驻扎在洮儿河畔,因规模庞大,蒙古语称“查干浩特” 。1993年撤地设市,确定“白城市”名,从此,白城作为一个地级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洮北区:靖安与洮安的历史印记
洮北区地处洮儿河北岸,故得此名。其历史同样悠久,1904年,清政府在此设靖安县,得名于“靖其乱,以求安谧”,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此地安宁、稳定的美好愿望。然而,由于与江西省靖安县重名,常致信函错邮,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1914年,中华民国将其改称洮安县,取意洮儿河畔长治久安,寓意着希望这片土地在洮儿河的滋养下,永远保持和平与繁荣。
1938年,洮安县被日伪占领,因洮安、沈南在日文中同音,改洮安县为白城县。在日伪统治时期,洮北区人民遭受了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反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不懈奋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改称洮安县,人们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与自由,洮北区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篇章。1993年白城市升地级市,原白城市改为洮北区,从此,洮北区成为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洮南市:双流镇与洮南府的前世今生
洮南市因位于洮儿河南岸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放荒初期。当时,这里名为双流镇,以洮儿河、蛟流河两河流于境内得名。两条河流宛如两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这片土地,为当地的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流镇的发展逐渐壮大。1904年,清政府在此设洮南府,隶属盛京将军。洮南府的设立,标志着这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的洮南府管辖范围广泛,包括靖安县(今白城市)、开通县(今通榆县)、镇东县(今镇赉县)、安广县(今大安和安广)、醴泉县(今突泉县)等地 ,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吸引了众多商贾和文人墨客前来。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厅,存道、县,境内各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和黑龙江省龙江道。东北沦陷时期,境内各县隶属伪龙江省。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后,境内各县隶属嫩江省。1946年,先后隶属吉江行政主任公署、嫩江省、辽吉区行政公署。1947年,隶属辽北省。1949年,隶属黑龙江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1987年7月,洮安县改设洮南市(县级),从此,洮南市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镇赉县:镇东与赉北的合并传奇
镇赉县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生活居住。此后,东胡、肃慎、夫余、鲜卑、契丹、女真等诸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辽金时期,镇赉属上京道泰州。泰州作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对镇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时期,属中书省泰宁路;明朝时期,属奴儿干都司塔儿河卫。元朝至清末,境内为蒙古王公贵族牧地,广袤的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09年,清政府在科尔沁右翼后旗东部地区设立镇东设治局。1910年,置县,因地属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封地之东部,故名为镇东县,隶属奉天省洮南府。镇东县的设立,标志着这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镇东县隶辽宁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隶龙江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镇东县归属辽北省。11月,嫩江省成立,改隶嫩江省白城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3月,嫩江省划分为嫩南、嫩北,在大赉县(今大安县)洮儿河以北地区成立赉北县,隶属嫩南行政区。1947年2月,撤销辽吉行政区,改建为辽北省,镇东、赉北划归辽北省第四专区。8月,镇东县与赉北县合并为镇赉县,为辽北省直辖县。“镇赉”这个名字,便是取镇东县和赉北县的首字而来,它见证了两个县区的合并,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1948年1月,镇赉县由辽北省政府后方办事处管理。7月,镇赉县划归嫩江省。1949年,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1954年8月,镇赉县划归吉林省白城子专员公署(白城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白城地区行政公署,设立白城市(地级),镇赉县隶属白城市。从此,镇赉县成为白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榆县:开通与瞻榆的融合新生
通榆县始建于1904年,最初称开通县。开通县的设立,是清政府“移民实边,开禁放垦”政策的产物。当时,大批汉族人从内地闯关东来东北开荒种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开通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是连接内蒙古和东北其他地区的重要枢纽,商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1958年,开通县与原瞻榆县合并称通榆县。瞻榆县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清朝时期是蒙古科尔沁部的游牧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商业中心。两县合并后,通榆县的规模和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榆县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河流湖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通榆县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白城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兴衰荣辱,记录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查干浩特”到“白城”,从“靖安”到“洮北”,从“双流镇”到“洮南”,从“镇东”“赉北”到“镇赉”,从“开通”“瞻榆”到“通榆”,每一个古称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激励着后人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让白城地区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