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及其下辖县区,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区域,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地区曾有过多个古称,每一个古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齐齐哈尔市及其下辖县区有多个古称,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称及其历史信息:
齐齐哈尔市
• 卜奎:是齐齐哈尔的旧称。达斡尔语中“卜奎”意为“吉祥”。清初,齐齐哈尔地区是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政府为抗击沙俄入侵,决定在卜奎建城,作为黑龙江地区的军事重镇。随着时间推移,卜奎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后来,“卜奎”这一名称逐渐被“齐齐哈尔”取代,但在一些文献和民间仍有使用。
昂昂溪区
• 昂昂溪:名称源于达斡尔语,意为“雁窝岛”。这里是古文化遗址的集中地,著名的昂昂溪文化就发源于此。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昂昂溪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他们以渔猎、畜牧和原始农业为生。昂昂溪文化是中国北方草原渔猎文化和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出土的大量文物,如陶器、骨器、石器等,为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富拉尔基区
• 富拉尔基:达斡尔语意为“红色的江岸”。清初,富拉尔基是达斡尔族的聚居地之一。这里地理位置重要,是嫩江流域的交通要冲和军事战略要地。在历史上,富拉尔基曾是清朝政府抵御沙俄入侵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运输和贸易集散地。
碾子山区
• 碾子山:因境内有碾子山而得名。碾子山在历史上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辽金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地带,曾建有许多城堡和烽火台。清朝时期,碾子山地区被封禁,成为皇家围场的一部分,以狩猎和畜牧为主。
龙江县
• 景星:龙江县曾有景星县的建制。景星一名源于境内的景星镇,此地在历史上是蒙古族的游牧地。清末,随着关内移民的增多,这里逐渐开始开垦农田,发展农业生产。1915年设景星县,后于1956年与龙江县合并。
依安县
• 泰安:依安县曾称泰安县。其名称源于当地的泰安镇。依安县地处松嫩平原北缘,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以游牧和渔猎为生。清末民初,大量移民涌入,土地得到开垦,农业逐渐发展起来。1923年设泰安县,1956年改称依安县。
泰来县
• 塔子城:泰来县境内的塔子城是辽代的泰州故城,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古代城址之一。辽代,泰州是契丹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军事重镇,负责管理东北地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金代,泰州继续沿用,并成为金代北方边防的重要据点。塔子城在历史上见证了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城墙、城门、宫殿遗址等,为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甘南县
• 甘井子:甘南县因境内的甘井子村得名。这里在历史上是蒙古族的游牧地,水草丰美,适合畜牧业发展。清末,开始有汉族移民在此开垦荒地,逐渐形成村落。1926年设甘南设治局,1933年改为甘南县。
富裕县
• 宁年:富裕县曾称宁年县。宁年一名源于宁年站,是清代黑龙江驿站之一。富裕县地处松嫩平原,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渔猎和游牧之地。清朝时期,这里是交通要道,驿站的设立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1929年设宁年县,1946年改称富裕县。
克山县
• 克山:因境内有克山而得名。克山县在历史上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清末,随着移民的增加,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1915年设克山设治局,1929年改为克山县。
克东县
• 克东:克东县原属克山县管辖,1947年从克山县析出,成立克东县。其名称源于地处克山县东部。克东县在历史上也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拜泉县
• 巴拜泉:拜泉县名称源于境内的巴拜泉。“巴拜”在满语中意为“宝贝”“贵重”,形容泉水的珍贵。拜泉县历史上是蒙古族和满族的聚居地,以游牧和渔猎为生。清末,大量移民涌入,土地得到开垦,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县。1906年设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