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简称“哈”,别称冰城,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也是哈尔滨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哈尔滨市及其下辖的县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古称不仅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变迁。

一、哈尔滨市古称
1. 上京
• 历史背景:上京是哈尔滨市的一个重要古称,与金代的历史紧密相关。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史称金上京会宁府。金上京作为金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女真族的崛起和繁荣。
• 文化意义:上京时期的金代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金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 会宁府
• 历史沿革:会宁府是金上京的别称,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会盟诸部而得名。会宁府作为金朝的早期都城,历经金太祖、金太宗两代皇帝,是金朝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 文化特色:会宁府时期,女真族与汉族、契丹族等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代文化。金上京会宁府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等都体现了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3. 阿勒锦
• 名称由来:阿勒锦是女真语,汉译为“荣誉”或“光荣”。关于哈尔滨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音转。
• 历史意义:阿勒锦作为哈尔滨的古称,反映了这座城市在金代女真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体现了女真族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
4. 滨江
• 历史沿革:滨江是哈尔滨市在清末和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古称。1907年,清廷批准设置滨江厅,专理华洋交涉及命盗案件。滨江厅设于傅家店(后改为傅家甸,今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就近隶属哈尔滨关道(即滨江关道)。
• 文化影响:滨江时期的哈尔滨市,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滨江厅的设置,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下辖县区古称
1. 阿城区
• 阿勒楚喀
• 名称由来:阿勒楚喀是满语,意为“嘎拉哈”的“支儿”,引伸为“耳”。因流经城中的河水弯弯曲曲,状似人耳,所以人们称这条河阿勒楚喀河,城名又以河名命名为阿勒楚喀城。
• 历史沿革:阿勒楚喀城是金代上京会宁府的附属城池,也是清代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的驻地。1909年设县,县名阿城为阿勒楚喀城名之简化。阿城建县伊始隶属吉林省滨江道,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于2006年改为哈尔滨市阿城区。
• 文化特色:阿勒楚喀城是金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城内保存有大量的金代建筑遗迹和文物。同时,阿勒楚喀城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满族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双城区
• 双城堡
• 名称由来:双城堡因境内有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而得名。双城堡是金代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清代双城堡协领衙门的驻地。
• 历史沿革:双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当时这里就是东北地区的军事要地。清代时期,双城堡逐渐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城镇。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1959年归哈尔滨市管辖。2014年5月,由双城市改设为哈尔滨市双城区。
• 文化特色:双城堡是金代文化和清代满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城内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如双城堡古城墙、清真寺等。同时,双城堡也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如二人转、剪纸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3. 呼兰区
• 呼兰
• 名称由来:呼兰区的名称源于呼兰河,呼兰河的名称则来自满语“忽剌温”,意为“烟囱”或“水色”。呼兰区因呼兰河而得名,是哈尔滨市的一个重要区县。
• 历史沿革:呼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两三千年前,有些少数民族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同治元年(1862年),设置呼兰厅。2004年,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
• 文化特色:呼兰区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满族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呼兰区也是哈尔滨市的重要农业区,以盛产大米而闻名遐迩。呼兰大米以其品质优良、口感鲜美而享誉全国。
4. 依兰县
• 依兰哈喇
• 名称由来:依兰哈喇是满语,意为“三姓”,即历史上葛、卢、胡三大家族在此聚居。辽代在此设治,金元时期仍沿用此名,后简化为“依兰”。
• 历史沿革:依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当时这里就是三姓部落的聚居地。金元时期,依兰县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1913年设立依兰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成为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依兰县是满族文化和赫哲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县内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如五国头城遗址、慈云寺等。同时,依兰县也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如赫哲族的鱼皮画、桦树皮画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5. 方正县
• 方正泡
• 名称由来:方正县因县城北侧有一处名为“方正泡”的水域而得名。清代设治时便以此命名。
• 历史沿革:方正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这里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城镇。1909年设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成为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方正县是哈尔滨市的重要农业区之一,以盛产大米和鱼类而闻名遐迩。同时,方正县也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6. 宾县
• 宾州
• 名称由来:宾县的名称源于辽代在此设立的“宾州”。辽圣宗时期为防御女真族,修筑宾州城,后演变为“宾县”。
• 历史沿革:宾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当时这里就是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清代时期,宾县逐渐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城镇。1913年设立宾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成为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宾县是哈尔滨市的重要农业区之一,以盛产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而闻名遐迩。同时,宾县也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如二人转、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7. 巴彦县
• 巴彦苏苏
• 名称由来:巴彦苏苏是满语,意为“富饶的村庄”。巴彦县因巴彦苏苏而得名。
• 历史沿革:巴彦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这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镇。1945年11月设立巴彦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成为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巴彦县是哈尔滨市的重要农业区之一,以盛产粮食和畜产品而闻名遐迩。同时,巴彦县也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8. 木兰县
• 木兰达
• 名称由来:木兰县得名于县内的木兰达河。“木兰达”为蒙古语“牧马场”或“围场”之意,清代设治时以河名命名。
• 历史沿革:木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这里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城镇。1905年始置木兰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成为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木兰县是哈尔滨市的重要畜牧业区之一,以盛产牛、羊等畜产品而闻名遐迩。同时,木兰县也是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如马头琴演奏、蒙古族歌舞等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9.通河县
• 大通
• 名称由来:通河县因境内的大通河得名。大通河是松花江的重要支流,其流域内资源丰富,自古便是渔猎与农耕的重要区域。清代因河流贯通南北、交通便利,遂以“大通”命名设治,后演变为通河县。
• 历史沿革:通河县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雍正年间,当时属呼兰城守尉管辖。光绪年间设大通县,1914年因与甘肃大通县重名,改为通河县。伪满时期属滨江省,1945年解放后划归松江省,1954年随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现属哈尔滨市管辖。
• 文化特色:通河县以“鱼米之乡”著称,境内铧子山、二龙潭湿地等自然景观与满族、朝鲜族民俗文化交融。铧子山森林公园保存有金代古驿站遗址,朝鲜族农乐舞、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传承。
10.延寿县
• 玛延
• 名称由来:延寿县古称“玛延”,满语意为“肘子”,因境内山脉蜿蜒如肘而得名。清代设玛延河屯,后简化为延寿,寓意“延年益寿”。
• 历史沿革:延寿县开发较早,清代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光绪年间设烧锅甸子(今延寿镇)为屯垦中心,1909年设延寿县。伪满时期属东安省,1946年解放,现属哈尔滨市。
• 文化特色:延寿县以长寿文化闻名,境内蚂蜒河、长寿山等自然景观与朝鲜族、满族民俗相映成趣。蚂蜒河漂流、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吸引游客,朝鲜族花甲宴、满族祭祖习俗等民俗活动独具特色。
11.尚志市
• 珠河
• 名称由来:尚志市原名珠河县,因境内珠河(今蚂蜒河)得名。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改名为尚志县,后撤县设市。
• 历史沿革:珠河县开发于清代,属吉林将军管辖。1909年设珠河厅,1913年改县。抗战时期为东北抗联重要根据地,赵尚志、李兆麟等英雄曾在此战斗。1946年更名尚志县,现属哈尔滨市代管。
• 文化特色:尚志市是红色文化圣地,赵一曼被捕地、抗联密营遗址等革命遗迹遍布。亚布力滑雪场、帽儿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与朝鲜族、满族民俗交相辉映,朝鲜族打糕、满族八大碗等美食独具风味。
12.五常市
• 拉林
• 名称由来:五常市古称“拉林”,满语意为“爽快”或“开朗”。清代因拉林河(今牤牛河)流经此地而得名,后设拉林仓、拉林协领等行政机构。
• 历史沿革:五常市开发于清代雍正年间,属吉林将军管辖。1881年设拉林厅,1913年改五常县(因境内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伪满时期属吉林省,1945年解放后划归松江省,现属哈尔滨市代管。
• 文化特色:五常市以“稻米之乡”闻名,五常大米被誉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凤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与满族、朝鲜族民俗相得益彰,满族珍珠球、朝鲜族秋千等非遗项目传承至今。
结语
哈尔滨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不仅是地理名称的变迁,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从金代上京会宁府的辉煌,到清代阿勒楚喀、双城堡的繁荣;从方正县的抗联烽火,到五常市的稻米飘香,这些古称背后承载着女真族、满族、朝鲜族等多民族的交融与传承。如今,哈尔滨市通过保护历史遗址、传承非遗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等方式,让古称中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