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从张仲景《伤寒论》始,特别是自中医“八纲辩证”出现以后,人们习惯上把药力作用的方向、方位称作“病位”,并且将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大层面。
《伤寒论》把半表半里称为“表里之间”,后人称半表半里。
从《伤寒论》或“八纲辩证”的角度,人体排除病邪的主要渠道有三个:
1、以全身千万个毛孔为主体的“表”系统,包括人体皮肤组织、毛孔组织、人体浅表层的所有区域。
2、以胃肠为主体的“里”系统,包括人体五脏六腑,大脑骨骼等内在器官组织结构。
3、病邪还有可能在半表半里进退以寻求出路,半表半里是以人体躯壳空腔为主体的中间系统,用现代知识讲,就是指淋巴组织、黏膜组织、多免疫细胞、链接身体的所有“水道”等,也是能排病邪的。
有中医学者认为,中医“辩证论治”,着重讲的是“证”,而不是“症”(状);“证”在哪里,说明正气与邪气相持在哪里;“证”在哪里,中医药要去攻的“病位”就在哪里(而不管西医认为的“病灶”在哪里)。《伤寒论》和“八纲辩证”里讲的“表里”、“病位”,就是指这样的“症”。这个“证”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病,而是人体的排病反应。《伤寒论》所讲的病位并不是指病灶的位置,而是指人体排病的层面位置。
关于“证”与“症”、“病”的区别,是理解中医的关键概念之一,大家一定要真正理解。
在《伤寒论》里,关于“药力方向”,有这么几个原则:“证”在表从表解,“证”在里从里解;“证”在上从上解,“证”在下从下解。三阳病的表里同“证”,先表后里;阳明“证”重急之时,暂可先里后表。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三阴“证”的表里同病,治从太阴;三阴合病,治从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