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也有蒹葭庄

清代汤翰曾作《归美桥》诗,诗曰:
遗迹溯前朝,名流旧曾住。
为问蒹葭庄,秋水渺何处?
诗中所言归美桥、蒹葭庄皆在宜兴闸口北渠里,其中蒹葭庄为北渠吴氏所筑园林。
北渠里是常州洗马桥吴氏祖居地,北渠吴氏(又称洗马桥吴氏),在武进、宜兴两地均建蒹葭庄。武进蒹葭庄位于常州城南白荡湖畔,由吴中行第六子吴兖所建;宜兴蒹葭庄位于滆湖东岸宜兴楝树港,为万历五年(1577)吴中行罢官归里所筑别业。
武进、宜兴二地吴氏园林为何皆称蒹葭庄?个中有其原因。清《嘉庆重刊宜兴县志·寺观》载:“在水庵,明吴学士中行别业,本名蒹葭庄。中行劾江陵夺情,后居此,复召后舍为庵。按:中行子孝廉兖,复移庄额以名其别墅,在郡城南门外茶山。”《光绪宣统宜荆续志·地理志》亦曰:“蒹葭庄即今在水庵,在归美桥西北,明吴学士中行退省于此,后舍为寺。”二者记载角度有所不同,却叙述同一件事情:在水庵由北渠蒹葭庄演变由来;郡城南门外茶山白荡蒹葭庄由吴兖“复移(北渠)庄额,以名其别墅”。
北渠旧属宜兴闸口乡,今并和桥镇,闸口旧乡已改为闸口行政村。查1983 年《宜兴县地名录》:“闸口公社位于宜兴北面 19 公里,东与南漕公社相连,南与万石公社相交,西与和桥公社接壤,北与武进县五洞桥交界,公社以原驻闸口村命名。”又载:“北渠大队以北渠村命名。北渠村上有一沟渠通向北面大河。”此为闸口北渠的来历。
楝树港、北渠村是宜兴闸口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笔者曾随老友、北渠人徐镇鳌先生实地考察北渠村、楝树港,寻访蒹葭庄旧址。经过实地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蒹葭庄位于归美桥西北 3 里许、北渠村以西 2 里许,楝树港在北渠村西大约 200 米处,为武宜运河(南运河)上的一处重要码头,当年乡民往返常城、宜城,一般皆在此上船。往西不远处便是蒹葭庄(在水庵)。旧址现有房屋三进,其中一进与二三进之间有河道分隔,以小桥相连。山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龄在 500 岁左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据当地耆老介绍,此树在旧时一直视作滆湖航标。
历史上的蒹葭庄,三面环湖,一面成陆,是为半岛,风貌特殊。吴中行为何选择此地营建林泉?北渠为吴中行祖居地,按《北渠吴氏族谱》记载,北渠吴氏自二世祖旺一公徙居宜兴北渠,至吴中行已为六世。明嘉靖年间,吴中行父亲吴性由北渠迁至郡城(常州)县学街洗马桥,而吴中行仍对北渠一往情深。更重要的是,在其人生经历中遇上一次重大坎坷。《明史·列传》记载:万历五年,“居正遭父丧,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倡疏奏留,举朝和之,中行独愤”。按理张居正丁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行,期满再补职。而张居正违反这一礼俗,于是吴中行带头上疏,认为不可。张居正得知后非常气愤,当面怒斥吴中行,而中行不为所动。张居正与冯保想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廷杖吴中行。第二天,廷议哗然。张居正我行我素,“遂杖中行等四人。明日,进士邹元标疏争,亦廷杖,五人者,直声震天下”。“中行等受杖毕,校尉以布曳出长安门,舁以板扉,即日驱出都城。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舆疾南归,刲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
身受酷刑的吴中行大难不死,回到宜兴北渠老家疗伤。中行见滆湖苍苍蒹葭,岁岁枯荣,犹如人生,于是萌发在老家构筑别业,取名蒹葭庄。
蒹葭庄当年形制、规模皆不详,仅知其中一屋名“伊人所”。所谓“伊人所”,即复庵公(吴中行号复庵)所居矣,取《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这里有西太湖、西施塘,归美桥,故而成为吴中行隐逸的理想之所。
晚清,乡人吴觐《鹪园随笔》记曰:“伊人所在水淼湖西滆湖,明季先学士复庵公讳中行别业也,名蒹葭庄,额曰伊人所。公疏论张居正夺情,廷杖后养创于此。家人逻守,夜半忽有人立于前,公问为详曰:‘奉张相命刺公者,某不忍,故来告公。’公曰:‘然则何去?’曰:‘尚有继某至者,为公伺之。’既而前曰:‘后来者逐矣,公自此可无患,某亦从兹逝矣。’遂不后见,至改庄为庵,此公赐环后事云。今在水庵旧址依稀可见。”
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卒,吴中行复出。离开北渠时,其舍宅为庵,取名在水庵,寓意“在水一方”。按:万历五年,吴中行惨遭杖刑,舆疾南归;万历九年,吴中行重新复出,在北渠隐逸疗伤共 4 年。值得一提的是,吴中行北渠别业,始终按《诗经·秦风》“蒹葭”之意营造,从蒹葭庄到伊人所, 再到在水庵,充分体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意境, 这正是江南士子吴中行的故土情怀。
不过,《北渠徐氏宗谱》与《宜兴县志》、《鹪园随笔》记载有所不同,《北渠徐氏宗谱》录清代徐士标《在水庵记》:“兹庵故址乃先朝学士吴公别业,数传而后废为荒草,所存者衰桷数椽而已。”按此说,在水庵并非吴中行舍宅为庵,而是“吴氏数传,而后废为荒草”。顺治初年,由本乡徐元坦购得,为徐公容膝之所;康熙年间,由徐公舍宅为庵。

吴中行父子与林泉渊源颇深,吴亮建小园、止园,吴元建东第园,吴襄建青山庄,吴兖追思家父,移北渠旧额,在常州重建蒹葭庄,规模远超宜兴蒹葭庄。《光绪武阳志余·古迹》载:“蒹葭庄即茶山草堂,在三桥南,明吴孝廉宗兖别业,即披裘公不拾遗金处也。园里许,有某氏茔,松楸郁然。子孤贫,欲斫为薪。宗兖曰:此园外景也,如其值存之。有茶山披裘公祠、绿蓑庵、白荡、芙蓉城、明月廊、云外堂、梅花阁、学穑楼、小歇处、茶山草堂、自度庵诸胜。”
经过 400 年风雨,宜兴北渠与常州白荡两座蒹葭庄早已无存,而吴中行舍墅为刹的在水庵至今依稀可辨。新中国成立前后,利用在水庵创办兰陵小学(后改名楝树小学),此校后来与他校合并迁出,旧地曾有居士进行宗教活动,后因屋宇年久失修,遂成危房,信众只得离去,仅剩古树残筑,孤守于此。现录清代徐士标《在水庵记》,以飨读者:
从来梵刹之建,必有始亦有由,成昧其所有始者,固为忘本而忽其所, 由成者亦不知创建之艰也。兹庵故址乃先朝学士吴公别业,数传而后废为荒草,所存者衰桷数椽而已。绕基虽有荒滩数十余亩,然昔生息不足以偿粮漕, 故屡贷而莫能售。
幸地耆徐公元坦有担当气概,顺治初年,售而得之,将别为容膝所。既而谛观,则三面环湖,每至冬秋,一望皆白荻丹枫,萧条态多,怡情致少,遂默计斯地,宜僧不宜俗,思得一有骨干,能作苦行修功德者卑焉。一见僧归源,乃喟然曰:此其人矣,舍此更无能辟兹土者。维时荆棘,蒙葺早晚,无非苍烟白露,鬼磷萤火。归源与徒慧清竭作于家,行化与市,积数十载之至诚,遇本邑耆绅蒋公捐金助之,由是门庭堂殿,以次幸成,向之数椽盖片瓦,无存焉已。绕基荒滩,又幸得元坦侄仲甫徐公捐黄米二十余担,以为开垦之资。繇是刈荆棘,辟土地,筑堤埂,浚池圩,而向之荒燕者渐至成熟矣。乃波平复起,地豪潘云拂诈控官,污以漏粮,僧明德械繋箠楚所不必言,更及山主嗣孙尔辅,徐公亦受辱焉。然则升科,永为庵产,此为康熙四十一年事也。综而计之,此地始于吴,继于徐,而终归于僧,此其由来也。
若夫!所由成则更可悼矣焉,当其募化无功也,将欲自经者一,历年多所而衣食缺少,经冻饿而欲毙者几几,后赖有伟僧创守而能盛。慧清之后有明德,明德之后有德周,造禅堂,新佛像,庵内改观而不谓断游,又有为之继述焉。方丈嵩山拱坐三载,退归在水庵,创建前后两旁厅楼数十余间,高大门墙,巍然焕然,猗欤盛哉。吾为之总论始基哉,归源、慧清之谟丕成哉, 德周断游之烈,苟不详其本末,将后之居是庵者,安知不以是庵为天造地设而轻忽之也,是为记。乾隆十九年甲戌滆湖主人士标谨撰。
来源 | 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 常州家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