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战功赫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不搞兵变恐遭边缘化

小陈谈古今历史 2020-05-31 22:21:29

唐朝时期的很多文献史料,对李世民都是诸多赞美,夸他战功显赫,众望所归,太子李建成则被描述成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储君就是老迈昏庸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并不是。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对史官颇多干涉,据说修改过很多次史官记录的资料,美化了自己,抹黑了李建成。

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储君的原因很简单,他虽有战功,太子李建成也很优秀,大唐若交到李建成手里,不会比交到李世民手里差。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有句话是“皇家重长子,民间爱幺儿”。李建成出生的时候,李家虽然还不是皇家,李渊也十分重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其实古代贵族之家都那样,嫡长子天然就具有继承权,父母在他身上放的精力会更多。

李渊头一回当父亲,和李建成的父子之情最为深厚,为他取字“毗沙门”。越是高门大户,取名字越是慎重。“毗沙门”是佛教护法大神,四大尊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

李家崇佛,李渊为长子取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其他儿子都没有这种殊荣,李世民虽说也得李渊喜欢,李渊可没给他也取个类似的名字。

由此可看出,李建成在李渊心中地位特殊,谁都不能比。无论当皇帝前还是当皇帝后,李建成都是李渊认定的继承人,李世民立再大的军功、做更多的事情,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太原起兵之前,李渊犹豫不定,下不了决心。直到李建成从河东赶来,一番劝说,李渊这才同意起兵,并派李建成招募、训练义兵,李世民只是他的副手。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很会打仗,其实李建成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很出色。西河守将效忠于隋朝,阻住了李渊攻取长安的道路。李建成出马,劝降一部分,斩杀一部分,算上往返时间,只用了九天就平定西河。

李渊为李建成感到骄傲,高兴地夸赞他“用这样的方式用兵,可横行天下”,并且晋封他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李家是陇西望族,“陇西公”这种爵位,本身就说明了李渊对李建成的期望。

李建成也不负父亲所望,之后还有精彩表现。

进兵关中时,霍邑守将宋老生有勇无谋,李渊定下计策,引诱他出得城来,命李建成率左军,李世民率右军,截断宋老生回城之路,唐军中的军头卢君谔在城外斩杀了他,大军得以前行。

李建成在此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旧唐书》的记载是李渊被宋老生击败,李建成坠马,功劳全是李世民的。

还有刘黑闼一事,李世民奉命讨伐刘黑闼,却让他逃到了突厥的地盘上,之后又引突厥入山东,祸乱百姓。李建成主动请征,带着李元吉,没多久就擒获刘黑闼,平定山东。

李建成对付突厥更是有经验,谈判也好,开战也好,就没有他搞不定的。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正是因为有李建成的防御,突厥才没能大举入侵中原。

因而,在军事这一块,李建成并不比李世民弱。只是大唐建立后,李渊立刻封李建成为太子,将他的路线从军事转向政治,让他提前熟悉政务,为未来接手大唐做准备。

李渊计划得很“完美”,长子建成掌君权,次子世民掌军权,他们是同母所出,世民必然忠于建成。兄弟俩一个高坐龙椅,一个镇守四方,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大唐江山不就稳了吗?

可他没想过,人心是永远不足的。李世民得到的越多,越是不甘心,追随他的部将们也不甘心,是跟着储君有前途,还是跟着藩王有前途?答案很简单。

李世民的天策府就和李建成的东宫斗了起来,李渊也看出不对,却拿不出有效的措施,调解不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这也真是无法调解,李世民想当储君,李建成不想退让,除非还有第二个国家可以继承,否则两人肯定反目成仇。

然而李渊也不是很着急,在他想来俩儿子纵有不睦,那也还是自家兄弟,斗归斗,不至于伤筋动骨。他哪里知道,两个儿子的斗争已进入白热化程度。

李世民深知,若靠正常的途径,自己赢不了。李建成在礼法上占据优势,而且当太子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出错,在朝中民间都有美名,最重要的是李渊还很宠爱他。

这还能怎么办?只能发动兵变了!李世民一咬牙,杀兄杀弟登上帝位。

那么如果李世民不兵变,有没有性命之忧?

这么说吧,估计李建成念着一份兄弟情,不会杀他。之前李元吉撺掇了好几次,李建成都没动手。所以,假如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不会死,但权力会被限制。

0 阅读:7
小陈谈古今历史

小陈谈古今历史

专注于各朝代人物、战争、野史、文化以及环球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