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千变万化,人世间纷纭复杂,现实和社会既有人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是诗歌创作的根基与土壤。诗歌不会诞生于虚无世界,闭门造车也无法吟出惊世之作,诗人们只有感受阳光雨露,体会苦辣酸甜,心有所思,胸有成竹,才能发现和提炼出各种诗歌元素,从而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热爱生活、拥抱自然,不屈服于坎坷而又悲催的命运、愿意抒写个人的感受和主张,这些都是文人墨客的珍贵品质与共同需求。晚唐诗人李商隐才高八斗,但又命运多舛,由于无端陷入牛李党争,使得他的仕途不断受阻,中年之后便经常奔走于各个幕府之间。虽然屡遭挫折,可是李才子依然为后世奉献了很多不朽诗篇,下面一起欣赏他的五言佳作:

武侯庙古柏
晚唐 •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坼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诗的大意是:蜀相祠堂前的柏树高耸入云,宛如龙蛇一般护卫着武侯庙。遮天的树荫,延展到广阔的江畔;虬曲的枝干,也逐渐伸向东边的惠陵。眼前苍翠挺拔的古柏和甘棠,让诗人想起了两位前贤冯异和召公。
寒雨凋零了木叶,狂风折断了枯枝。武侯曾在玉垒山筹谋伟业,可是多年之后,往事都成了闲人的谈资,刘氏天下也不复存在。而今谁能效仿鞠躬尽瘁的武侯,重写一篇出师表,让君王可以鉴其忠心?

唐代大中五年的秋末,李商隐料理完亡妻的丧事、安排好子女的生活(寄养在长安的亲友家)之后,便动身前往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治所梓州。柳仲郢对义山极其器重,也对他表现出难得的信任和关怀,李商隐来到梓州不久,就由书记员改任节度判官,后来又被推荐为检校工部郎中。
后来有一次柳仲郢派义山前往西川出差,李商隐便顺便游览了当地的风景名胜。李商隐十分崇敬诸葛亮的为人,在其初次入蜀时就写过著名的《筹笔驿》,其中就有“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义山没想到只是不到几个月,诗人居然就有机会来到锦里(位于四川成都),他游览和凭吊了武侯庙之后,就创作了这首五言排律。

诗人站在武侯庙前,他注意到这些历经风雨的参天大树就像龙蛇一样,簇拥在武侯祠的台阶旁。閟宫,本指神庙,这里是指武侯庙。一个“捧”字,展现出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也凸显出这座祠堂的地位和价值。
“阴成、老向”,刻画出古柏浓荫匝地、枝干虬曲的模样,它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叟,不仅见证了了蜀国的兴衰,而且一直呵护和守卫着这座祠堂。“惠陵”即蜀国先主刘备的陵墓,刘备生前三顾茅庐,听取孔明的《出师表》,此后又对这位军师言听计从,终于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作者同时也赞美诸葛亮的功绩荫庇蜀人,更是从生到死都一直效忠于刘备。

介绍完古柏的位置和形态,诗人又进一步深入描写。义山由眼前景物,首先想到了东汉开国名将冯异,他智勇双全,为人低调,功勋卓著,令人崇敬,更曾被人称为大树将军。召公即召穆公,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勤政爱民,曾在甘棠树下办公,深受百姓们的拥戴。作者将诸葛亮比作这两位前贤,可谓毫不夸张。
“湘燕”是指位于湖南零陵一座大山上的石块,它遇雨就会上下震动,宛如飞燕振翅而飞。“海鹏”即鲲鹏,出自庄子的《逍遥游》,鲲鹏展翅高飞,立即就会掀起千里海风。虽然“叶凋、枝坼(裂开的意思)”,可是武侯庙却屹立不倒,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意。

最后两句抒写作者的感慨,晚唐时代诸侯割据、君王昏庸,很多文武大臣都沉迷于酒色名利,根本不管大唐江山正危在旦夕。义山渴望朝堂中可以涌现一位堪比诸葛亮的人才,从而能够重振朝纲,也让天下的无数寒士可以才尽其用。
李商隐的五言排律,精雕细琢,意境深邃,堪为传世久远的佳篇。作者没有从正面赞颂武侯的丰功伟绩,而是借助古柏从侧面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思可谓构思新颖。全文想象丰富,技巧娴熟,展现出蜀相的不凡风采和高贵品质,也委婉地道出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愁闷和无奈之情,值得人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