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这三个字,无论是在周朝,还是在奴隶社会时期,甚至是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字眼。
这个人物对周王朝的成立、繁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把中国历史的走向归结到姜子牙的身上都不为过。
就是这样一位对商朝、中国历史有重要作用的功勋人物,也没能保全自己的后代。
周朝的统治者在姜子牙仙逝之后,马不停蹄的对他的子孙后代痛下杀手,演绎了一场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
姜家何许人也?
奴隶社会距离现如今实在太遥远了,哪怕商朝有了甲骨文,可关于奴隶社会的记载还是比较少的,就算周朝也相对贫瘠。
所以,针对姜子牙所在的姜家可查询、借鉴的资料相对更少,通过不多的记录可以对姜家有一个简短的认识。
姜子牙的祖先曾跟随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获得过奖励,有了自己的封地,因封地在吕,故姜家人当中也有姓吕的分支存在。
漫长的岁月滔滔而过,姜家也起伏不定,等到姜子牙这一代时,家道已然中落,成为了普通的平民百姓之家。
好在姜子牙并非庸人,还是在商朝内获得了一个小职位,大体也不过是保障后勤之类的小官而已。
正是因为姜子牙在商朝国都担任过官员,因此,他经历了纣王的昏庸无道与铺张浪费。
奴隶社会本就生产力低下,可商纣王的骄奢淫逸超过了整个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一点在姜子牙看来就是亡国的征兆与根本。
投靠文王、振兴武王
姜子牙胸怀大才,哪怕岁数已经不小。但心中的抱负依然强烈,他一度想要振兴国家,纣王显然不是一位明主,放眼整个国度,姜子牙把目标定在了周国身上。
文王的名声远播商朝内外,姜子牙自然也有所耳闻。传闻当中,文王勤俭节约,重视百姓,一心求发展,是一位百年难得一遇的明君。
耳闻不如亲见,姜子牙辞掉了商朝之官位,跋山涉水来到周国,实地查看了周国的人文百态,才确信传闻并非虚假,文王的确有匡扶天下之才。
但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文王就是自己效忠的民主,他还要考验一番。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留名千史的姜太公钓鱼。
君臣二人惺惺相惜,携手开创了周朝数百年的辉煌。
武王继承先父之遗志,着手开始发动对商朝的讨伐,在这一过程当中,姜子牙是绝对的中流砥柱,不仅在军事上给予武王支持与指导,更是在国家治理、农事发展上给予帮助。
3000骁勇善战的虎贲军,5万东征大军,300辆冲锋战车,靠着姜子牙的才华全部安排妥当。
就连武王伐纣发动的时间也在姜子牙再三斟酌之下,选定了恰当的时机。
利用商朝平定东夷之乱,姜子牙派出大军攻击商朝国都,纣王的大军从东方急速回原也无力挽救商朝将要灭亡的结局。
在面对纣王临时发动的17万奴隶大军时,姜子牙再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与机智,不仅化解了奴隶的攻击,更是将奴隶拉拢到己方一侧,掉转枪头开始攻击昔日的奴隶主商纣王。
商朝的建立离不开姜子牙,奴隶社会的巅峰也由姜子牙一手缔造。
正因为他的这份功,武王给了姜子牙封地与名号,让其主持一国。
营丘这里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它被命名为齐,这也就是姜子牙所在的封地。
姜子牙既能开国也能治国,所以齐国在他的手中蒸蒸日上,哪怕他去世了。齐国也在姜姓后代的手中与日俱新,甚至一度在商朝内部成为另一个商朝的翻版。
姜家的地位也随着齐国的实力山河日上,武庚叛乱发生时,商王朝还是要依靠姜家进行平叛,这让齐国、姜家的势力进一步增长。
文王不在了,武王也不在了,姜子牙也去世了,昔日的君臣没有了惺惺相惜的局面,反而形成了功高震主的矛盾。
周夷王上位之后,齐国也传到了齐哀公的手中,君臣二人没有在延续文王、武王与姜子牙的美名,也没有维持君臣的基本面。
公元前868年,周夷王举起屠刀,将齐哀公烹杀了,姜氏子孙在周夷王的手中也死了不少。
至此,姜家彻底与周王朝决裂,只维持了表面上的分封制,君臣之心正式分道扬镳。
权力使人疯狂,无论当初多么的美好,但为了权力,纵使再亲近的关系也会反目重重,哪怕在落后的奴隶社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