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场重新恢复活跃,指数涨幅虽然不大,但东财86个行业指数中,77个录得上涨,赚钱效应还是很强的。
主线方面,消费板块暂时休整,培育钻石+AI+人形机器人形成三驾马车领涨模式。
培育钻石热度最高,板块指数单日上涨8.22%,一周涨幅超过25%+。
培育钻石这轮上涨,有两大因素刺激:
一是炒消费复苏预期,9.24-12.02两个多月时间,板块指数从658-1031,涨幅1.56倍,基本上都是跟着行情走。
二是12月3日彭博社报道,戴比尔斯将毛坯钻石价格大幅下调10%至15%,震惊了市场。
要知道,这次降价的幅度,是天然钻石历史上最大的降幅之一。
戴比尔斯一直是钻石行业的垄断巨头,上世纪80年代掌握着全球80%的钻石产量,如今依然供应着全球约40%的天然钻石。
基于这种垄断地位,戴比尔斯有很强烈的定价能力,历史上几乎只有涨价的动作,极少降价。
但自两三年前开始,随着培育钻石行业的成熟,天然钻石行业开始进入危机时刻。
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成分一模一样,普通人几乎无法用肉眼去分辨。
这就像是“河里结的冰”与“冰箱里结的冰”的差异。
真要扣细节差异,那就是培育钻石在纯净度上,可能还要优于天然钻石。
但在价格上,培育钻石仅相当于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
可以想象,在这巨大的性价比差异下,培育钻石必然将大幅蚕食天然钻石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据美国Tenoris的报告,2024年10月美国成品珠宝零售额增长9.9%,其中天然钻石珠宝增长4.7%,而培育钻石的增长高达46%。
另据Statista的数据,在2024年的全球珠宝市场中,培育钻石的销售额将达到约180亿美元,所占份额将超过20%。
现在的戴比尔斯,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要么维持着高高在上的价格,但在市场份额上将被培育钻石蚕食殆尽;
要么降价参与竞争,但也将面临着品牌光环消失、业绩大幅下滑的困境。
就像是燃油车行业的BBA,这个时候怎么选择都是错的。
戴比尔斯的母公司英美资源在上个月曾经表示,正在考虑进一步削减钻石产量,并打算对戴比尔斯进行出售或剥离。
如今,戴比尔斯的降价动作表明,它正在放弃抵抗,完全丧失了对钻石市场的定价能力。
表面上来看,戴比尔斯的降价,会加剧钻石市场的激烈竞争。
但实际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利好。
主要原因是天然钻石的价格下跌,将让它的品牌光环、保值能力大幅削弱,反而让培育钻石蚕食天然钻石市场份额的阻力变得更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培育钻石的销量增长很快,但产能扩张更快。
这就导致了培育钻石跟新能源行业一样,同样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目前培育钻石的毛坯价格从2022年初的每克拉近100美元高点,下跌至现在的约15美元,跌幅高达85%,相当惊人。
因此,今年国内培育钻石的行业龙头,三季报集体惨淡。
这里面又分为三个阵营:
1)中兵红箭亏损6020万元,同比-129.31%;黄河旋风亏损4.25亿元,同比-16.12%。
2)力量钻石盈利1.76亿元,同比-32.73%;四方达盈利9397万元,同比-14.30%;惠丰钻石盈利698万元,同比-85.98%。
3)沃尔德盈利7651万元,同比+2.68%,扣非净利同比增长20.31%。
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速相对出色的第二、第三阵营,无疑将获得更多机会,股价的弹性也将更大。
————
AI这条线今天再次活跃,SORA板块指数上涨7.16%,排名第二。
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海外龙头OpenAI的消息刺激。
据《纽约时报》消息,OpenAI计划从12月5日开始为期12天的新产品发布会周期。
12天的重磅产品更新包括:文本转视频AI工具Sora可能的正式上线,推理AI模型GPT-4o的多模态功能更新等。
具体产品详情还不太清楚,但OpenAI在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导地位和最新进展还是吸引了全市场的目光,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兴奋。
据OpenAI披露的信息,目前ChatGPT的每周活跃用户数已超过3亿,这距离它8月达到2亿周活用户的里程碑仅数月时间。
根据AI产品榜的数据,ChatGPT的11月APP MAU数据为2.87亿,环比增长11.27%,全球渗透率依然处于快速提升的过程中。
相比第二名的豆包,11月的APP MAU数据仅为0.6亿,ChatGPT的活跃用户数是其4.8倍,仍然遥遥领先。
以OpenAI现在的市场地位,他的技术进步自然会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市场情绪带来极大影响。
可以预期,未来OpenAI的年度盛会,是有可能取代苹果的年度新产品发布会,成为全市场最值得关注的焦点所在的。
另外,人形机器人是AI在硬件领域的延伸,AI的发展,自然也将加速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成熟。
这使得近期大热的人形机器人板块继续火热,相关板块指数涨幅均在4%以上,多达十几只个股涨停。
从行业的进展来看,目前海内外人形机器人龙头都已经传出了2025年量产的信息,行业发展进入从0-1的阶段。
以OpenAI支持的瑞典企业1X Technologies为例,该公司给出的指引是,2025年量产1000台,2026年爬坡至1万台,2027年达到10万台,相当于每年提升10倍。
另一个海外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 AI,则传出今年11月量产40台,2025年4月后预计达产2000台,至三季度提升至2万台机器人的消息。
当然,更受瞩目的是特斯拉和华为两大巨头。
特斯拉方面,最新消息是12月有望周产50台,在2025年实现至少1万台产量,这些Optimus机器人相当一部分会首先在特斯拉生产线工作。
到明年第三季度,才将正式对外预售,最终在2026年实现15万台的产量目标。
华为的进展也差不多,据传今年以来已经经历了两个测试版本的迭代,并将在2025年发布,以尽快实现大规模生产。
华为的生态链伙伴,目前大部分和特斯拉的供应商重叠,基本上都是业内竞争力比较强的电机、传感器、控制器企业,具体可参阅私享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