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有四条老规矩:不开门、不吵架,还有哪些你不知道?

颖丽谈育儿 2025-02-20 18:30:39

过年的余温还留着,村里李婶和邻居王大妈因为正月十六到底该做些什么又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李婶坚持认为“正月十六这一天啥都不能做,越安稳越好”,而王大妈则觉得,“不做点事,这年不就白过了?

”两个人凭着各自的记忆,说得有板有眼,却谁也没说服谁。

其实,不少人和她们一样,对于正月十六的规矩既熟悉又模糊。

今天,就借这篇文章,咱一块扒一扒,看看这一天到底有哪些讲究?

你知道“不开”指的是什么吗?

答案其实是“不开门”“不开张”。

从古至今,正月十六都有一个浪漫的收尾仪式。

这一天,很多地方的家家户户都会特地“关上门”,意思是把年从头到尾过得圆满。

而且,“不开张”还有个特别的含义,就是暂停劳碌,专心和家人团聚。

南方一些做生意的人家尤为重视,他们会把店铺关上一天,稍作歇息。

这样的安排,并不是迷信,而是为了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宣告过年的结束。

可如今,大家的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年初五就开始上班,难怪像李婶这样坚持传统的人越来越少了。

尽管“一不开”,却有“二要走”。

说起“走”,老一辈人的解释都特别讲究。

他们认为,一年结束了,人得“走出去”送送年。

当年走亲戚送年礼的场景还记得吗?

这其实就是从过去延续下来的风俗。

送年这一传统,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将过去一年情感寄托释放的方式。

除此之外,“走”还有个更实际的意义,那就是“走百病”。

在一些地方,正月十六这一天,街上能看到一家老小成群结队地走远路。

他们说,走一走,旧疾就能被“走没了”。

就像今天大家喜欢的户外运动,其实是一种看似古老却很智慧的传统。

对于现代人来说,出去远足,还能和家人聊聊天,说说过去一年的得与失,这可比“葛优躺”要有趣多了。

你可能要问了,正月十六到底该吃点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定,但饺子、汤圆、面条却几乎是全国人民的标配——这些普通的食物,竟然藏着各自独特的意义。

比如饺子,老话说得好,“捏住过去的年,稳稳当当迎新年”。

这一“捏”,捏住的不只是面皮,还捏住了过去的不如意。

吃上一口,就像跟过去道个别,昂首迈向未来。

又比如汤圆,南方人喜欢称它为汤圆,北方人叫它元宵,无论什么名字,都绕不开一个“团圆”的寓意。

一家人围坐吃汤圆,这一年就算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当然,面条也很重要,它的顺滑寓意着新的一年顺顺当当,好事连连。

有趣的是,要是单身小伙伴还能听见老人家的“命令”——吃麻花!

据说麻花的扭曲造型象征着姻缘,一个人吃一根“红绳扣”,说不定能在新的一年撒一把狗粮。

这些小细节,其实不过是老辈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与“要吃”形成对比的是“4不做”。

这一天,老祖宗明确给了四条忌讳:不串亲戚、不吵架、不搬家、不捡东西。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有必要讲究这么多吗?

答案是:文化之处,就在于“不小看”这些小事。

比如“不串亲戚”,寓意着自家人要自己过完年,别去打乱别人家的团圆。

“不吵架”也是同理,年收尾了,不管有什么矛盾,保持和气,才能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对于“不搬家”这条,有些读者可能不太理解。

其实,在传统习俗里,这一天强调“安稳”,搬家这样的“大动作”总让人觉得有点冒失。

至于“不捡东西”,这是规矩中最有趣的部分。

在一些地方,即便发现了贵重物品,正月十六也是不能随便捡的。

他们认为,地上的东西,往往“不干净”,可能会破坏自家的运势。

所以,那些总想走“狗屎运”的人,至少今天得克制一下这个念头。

李婶和王大妈的争论,我们并不能定谁对谁错。

其实,正月十六的讲究,并不是让我们强行去遵从,而是提醒我们,《礼记》里那句话说得对:“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年圆满落幕,下一年才能充满希望。

如果选择遵循这些老规矩,那是一份对传统的尊重;如果觉得这些规矩“不合时宜”,那也无妨,能让家人聚在一起,彼此聊聊未来,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让年味更“吉利”的表达方式。

所以,正月十六,你会怎么过?

0 阅读:0
颖丽谈育儿

颖丽谈育儿

育儿路上,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