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百亿美元核药赛道风云再起。
2月10日跨国药企巨头礼来宣布,就核药的相关技术及疗法与澳大利亚公司AdvanCell达成合作协议。这已经是礼来近两年来第三次加码布局核药市场。
此前几天,核药龙头诺华公布的2024年的最新业绩显示,旗下两款核药在过去一年共计为其贡献了21.16亿美元,且增长态势明显。
其中刚上市三年的Pluvicto2024年前三季度已成为全球首个核药十亿美元分子,全年销售额达到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42%。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令核药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拜耳、诺华之后,又引来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BMS)、礼来等诸多巨头重金布局,但其特殊性也为其构筑了较高的进入壁垒,且目前适应症及靶点集中度仍较高。
尤其在我国,核药仍属于新兴医药行业市场,且竞争者不多,市场扩容空间广阔,风云搅动之下,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药企,野心均已显现。
01
RDC药物驱动百亿市场
核药即是放射性药物,关于其治疗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首次进行的放射性物质治疗肿瘤尝试,此后便是1951年美国FDA首次批准雅培的首款商业放射性药物131I人体血清蛋白(RISA)用于治疗甲状腺患者。
但数十年来,受限于放射性风险、监管等问题,核药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发展状态。
BBC Research曾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核药(包括诊断)市场规模约93亿美元,但超过八成均为诊断药物,用于治疗的药物始终较少。
拜耳是比诺华更早入局核药的跨国药企之一,2009年便与Algeta联合开发Xofigo(氯化镭223),2013年获批上市用于晚期骨转移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但作为一款传统的放射性治疗药物,Xofigo在2017年取得4.71亿美元的年销售成绩后就开始走下坡路,2020年已降至2.62亿欧元,有机构甚至预计2030年该药的销售额将降至1.61亿美元左右。
转机出现在2020年前后,多款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药物的陆续上市。
所谓RDC药物与ADC有类似之处,一般由放射性同位素、螯合剂、连接子、生物靶向部分四大块组成,生物靶向部分又可分为小分子、多肽与抗体,比传统的核药更具精准性、安全性、适应症广、满足更多临床需求等优势。
2000年关于RDC药物概念在血液肿瘤中得到验证后逐渐进入临床探索,2016-2020年Ga-68-氧奥曲肽、Lu-177-氧奥曲肽、Cu-64-氧奥曲肽等基于奥曲肽靶向神经内分泌瘤的RDC药物先后上市。
其中就包括诺华的首款RDC药物Lutathera(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2018年获FDA批准用于SSTR阳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亦是FDA批准的首款放射性配体疗法。
诺华的该款Lutathera被认为开启了一个核药RDC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且上市首年即销售了1.67亿美元,次年便增加到4.41亿美元。2024年全年该药销售额约为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上市至今七年为诺华贡献了超33亿美元。
与此同时,诺华的第二款重磅核药产品Pluvicto( Lu-177-PSMA)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示出较好的效果,获批上市后迅速成为核药明星产品,吸引诸多同行寻路而至,抢食蛋糕。
2022年3月Pluvicto(镥[177Lu] 特昔维匹肽注射液)顺利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去势抵抗性转移前列腺癌。这一拥有数百万患者人群的适应症令Pluvicto在当年就收金2.71亿美元,2023年迅速放量至9.8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261%。
2024年前三个季度,上市第三年Pluvicto的销售收入就突破十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核药十亿美元分子,全年收入达到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42%,三年总收入累计26.43亿美元。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上市的RDC药物共11款,其中仅两款为治疗用药,便是诺华手中的Lutathera及Pluvicto,上市至今累计已为诺华贡献了近60亿美元的收入,且目前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有机构预测,2031年核药的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265亿美元。
实打实临床及收入数据以及巨大的发展前景,也迅速点燃了核药这一赛道的战火,阿斯利康、赛诺菲、罗氏、百时美施贵宝(BMS)......
越来越多巨头开始跑步入场。
02
巨头抢滩核药赛道
礼来,是近两年来核药领域最活跃的“金主”之一。
2023年9月1.75亿美元投资核药研发公司Mariana Oncology、同年10月14亿美元收购核药生物技术公司Point Biopharma、2024年5月及6月以共计23亿美元的潜在交易额达成两项核药相关。
2月10日礼来与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AdvanCell达成的最新合作中,后者提供其Pb-212(铅-212)生产技术及放射性核素开发基础设施,与礼来的在研管线合作,推进一系列靶向阿尔法疗法的研发。
从时间线来看,诺华的Pluvicto2022年上市后,2023年至2024年两年时间里,罗氏、礼来、BMS、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等先后砸下超10亿美元乃至数十亿美元的重金引入核药管线、收购核药公司,密集的近10项重大交易,令核药市场一度风头无两。
其中最大手笔的收购来自于BMS,2023年以4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RayzeBio,获得后者基于α核素的差异化放射性药物技术平台和多款在研创新产品。
阿斯利康在2020年11月通过与Fusion Pharmaceuticals合作开发下一代α发射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癌症联合疗法切入核药领域后,2024年3月再度斥资24亿美元将该公司收入囊中,获得了4款在研放射性药物,并在同年6月着手投资核药CDMO公司Nucleus RadioPharma,研发产能两手抓。
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拜耳,2021年、2023年也先后达成了三项合作,布局靶向小分子α疗法及RDC核药。截至2024年底,拜耳拥有7款临床前阶段和2个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在研RDC管线。
实际上,诺华也是通过收购的方式,“抄近路”成为如今的核药龙头。
其Lutathera、Pluvicto均自于2017年、2018年收购的法国公司AAA、美国公司Endocyte。尝到甜头后,近几年诺华持续投资及合作,获得多个潜力管线,2024年4月、5月就先后达成两项共计46.5亿美元的合作,包括与PeptiDream共同开发多款大环肽靶向偶联核药、收购Mariana Oncology加码放射性配体疗法(RLT)。
目前,除了已上市的两款产品,诺华177Lu-NeoB、225Ac-PSMA-617在内的多款在研核药管线,同时在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分别设立了多个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
2024年7月诺华在中国的首个核药生产基地也已启动建设,为国内首个外资核药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底可建成投产。
2月初公布2024年最新业绩的同时,诺华还曾透露,Pluvicto在中国(用于紫杉类化疗后)和日本(用于紫杉类化疗前/后)的上市申请已被受理,预计其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中的PSMAddition研究将于2025年下半年公布结果,并于2025年启动Ac-PSMA-617的Ⅲ期临床研究。
新康界了解到,诺华在研的[225Ac]Ac-PSMA-617核药管线,是一款靶向 PSMA的RDC药物,于2月6日获得了CDE受理其临床试验申请,适应症为前列腺癌。

2月9日,诺华另一款镥[177Lu]oxodotreotide注射液(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也有新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了CDE受理。在此之前的2024年11月,诺华的Pluvicto上市申请已获得CDE受理。
从整体营收来看,诺华2024全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2%至503.17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则以同比21%的增长实现39亿美元的收入,成为该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此番集中推动核药进入中国,抢滩之心已然明了。
03
百亿赛道转向何方?
截至2024年2月,FDA共批准了60款放射性新药,其中26款为2000年以后批准,包括7款治疗药物和19款诊断药物。
近期MD安德森癌症中心H. Charles Manning教授团队发表的论文综述指出,截至2024年12月,全球范围内有277项处于活跃阶段的核药临床试验,大部分为小分子、多肽,另外还有38项为抗体类。
适应症主要仍集中在神经内分泌瘤与前列腺癌上,相关临床研究数量达到150项,另外还有神经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膜瘤、乳腺癌、肺癌、皮肤肿瘤等。随着技术及研究的快速发展,未来也有望拓展到肿瘤之外,释放更大潜力。
靶点也以诺华Lutathera、Pluvicto两款已上市产品涉及的生长抑素受体(SSTR)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最为热门,其他还有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整联蛋白、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碳酸酐酶IX(CAIX)等。
但由于核药的放射性特点,其产业链壁垒要远高于传统药物,无论生产技术、运输、监管等复杂且成本高昂,而目前核药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来自于放射性核素的产能与供应链问题。
这也是阿斯利康、诺华等加码管线的同时,着手布局核药生产基地的原因。
着眼中国市场,弗特沙利文曾有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显像诊断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93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则会进一步增加至260亿元。
我国核药仍属于新兴市场,现有竞争者数量不多,但市场集中度较高,且上游生产用的核素原料等基本依赖进口,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涉及到较多的监管部门,研发、生产、运输等均有严格的要求,进入门槛较高。
因此,目前国内的核药多以仿制药为主,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中国NMPA共批准72款核药产品上市(包括仿制药,不包括呼吸试验药盒及放射免疫制剂)。
其中50%以上为90年代获批的锝标SPECT显像制剂,仅有一款原研药即原子科兴氯化锶[89Sr],另有3款创新药,包括先通医药的氟[18F]贝他苯、远大医药的钇[90Y]树脂微球、拜耳的氯化镭[223Ra],分别用于阿尔茨海默PET显像、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前列腺癌。
沙利文《中国放射性药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蓝皮书》显示,恒瑞医药、东诚药业、中国同辐、远大医药等有超过30项放射性药物临床试验在进行中。
RDC药物方面,截至2023年10月中国有31款RDC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23款RDC新药用于诊断,8款RDC新药用于治疗。其中恒瑞医药旗下的“诊疗一体化”核药产品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可用于治疗成人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目前已进入临床Ⅲ期。
结语:
有研究指出,早期的核药缺乏肿瘤特异性,安全性不足。目前新的靶向放射性核素共轭小分子、肽和抗体等已有了更精准和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实践中仍出现全身毒性、骨髓抑制、口干和肾脏损伤等副作用问题,仍需解决。
因此,未来核药的研究方向需更聚焦于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新型放射性核素,如更稳定的α发射体和改良的β发射体;靶点上,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整合素和CXCR4等亦有着开发探索潜力;另外如基于同位素标记的双功能分子等诊疗一体化药物的开发,也是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