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马宝玉等五战士为大部队成功拖延敌军追击和余药夫救助

小博大史儿 2024-12-26 14:01:27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发动了对晋察冀边区的大规模扫荡,调集了超过七万兵力,目标直指共产党控制的根据地。日军企图摧毁我党的抗日力量,其中约三千五百人的日伪军被派往围攻易县城南的狼牙山地区,。

当时第七连接到命令,负责保护党组织和当地百姓的转移工作。整个撤离过程紧张且危险,虽然大部队成功完成转移任务,但仍有六班留下来执行掩护任务。六班只剩下五名战士,他们分别是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和宋学义。面临敌人围攻,五名年轻的战士毫不犹豫地坚守岗位,以阻止敌军追击大部队。

狼牙山五位勇士雕像

这五人以坚决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选择了一个地势险要的地点,“小鬼脸”,进行阻击。天刚破晓,日伪军便开始向狼牙山发动猛烈攻击。五名战士在马宝玉的带领下,利用机枪和手榴弹反击敌人,迅速收割了许多敌军的生命。战斗的激烈程度让敌人一度无法确认山上究竟有多少抵抗力量,他们甚至误以为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

日军感到困惑,便发起了炮火覆盖,但地形的险峻帮助了六班战士们避开了猛烈的炮击,伤亡几乎为零。五壮士继续坚持到了太阳落山,直至确认大部队已经安全撤离。马宝玉意识到阻击任务已圆满完成,便下令撤离。尽管战斗已经暂时胜利,但五人知道,接下来的撤离同样充满危险。

当他们来到一处分岔口时,面临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大部队的撤退路线,另一条则是通往棋盘陀的死路。若选择第一条路线,五人无疑会带领敌军直接追上大部队,导致先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为了确保大部队的安全,马宝玉果断选择了绝路——通向棋盘陀的山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拖延敌军追击,五人决定暴露行踪,将敌军引到他们这边。敌人看见五人顽强抵抗,错误地判断他们是我军的主力部队,因此更加狂热地追击。利用狼牙山险峻的地形,五壮士成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随着弹药的消耗殆尽,五人手中的武器已无可使用之物。敌军愤怒地加大了攻击力度,而五人也不得不以石块来进行反抗。

最终弹药耗尽,五人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在敌军如潮水般的进攻下,五名战士心知胜算已无,于是决定以死守护尊严。马宝玉看着即将到来的敌军,英勇地向战友们发出最后的指令:“我们都为国家而战,宁死也不能投降!”他摔碎了手中的枪,目光坚定地向战友们告别,然后毅然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看到班长如此果敢,其他战士也不畏艰难,接连跳下了悬崖。

命运似乎并未完全抛弃两位战士。马宝玉和其他三位战友壮烈牺牲,而葛振林和宋学义由于互相搂抱在一起跳下悬崖,意外地被悬崖下的松树接住,避免了死亡。虽然他们身负重伤,但幸运地活了下来。当他们苏醒过来时,发现彼此都悬挂在树枝上,幸好没有被敌人发现。

狼牙山

正当两人极度虚弱、几乎无法动弹时,一位村民余药夫恰好经过此地。他看到两名红军战士的身影,毫不犹豫地爬上树,救下了他们,并为他们包扎伤口。三天后,葛振林和宋学义恢复了一些体力,决定继续返回大部队。余药夫对他们的故事深受感动,希望能够加入红军行列,但葛振林意识到,此时日军的扫荡异常严密,带上这位年轻的村民必将面临巨大的危险。考虑到余药夫年仅十九岁,刚刚成婚并且家中还有父母需要照顾,他劝说余药夫留在家中,并放弃了跟随他们的打算。

告别后葛振林和宋学义继续前行,最终找到了大部队,途中也得知余药夫没有再追随他们的决定。但二人永远铭记着余药夫的救命之恩,认为如果没有这位平凡却勇敢的村民,他们可能早已丧命于狼牙山。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后,葛振林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即便屡次负伤,他从未退缩。抗战结束后,他如许多曾经的战士一样,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战场上留下的伤痕,虽然使他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却没有消减他心中的责任感。葛振林先后参与了多次战斗,并在多个岗位上表现出色。他曾担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队长,后来又转任衡阳市武装部副部长和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务。无论身处何职,他始终牢记自己曾经的使命,继续为社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狼牙山五位勇士合照

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战时留下的伤痛渐渐逼近了他的身体。年复一年的困扰使得他越来越难以承受身体的负荷。1966年经过党组织的批准,已经49岁的葛振林正式离开了工作岗位,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那段时光,他虽然离开了充满责任的岗位,却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时常为曾经的战友和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慨不已。对于这位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老兵来说,安享晚年既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也是对自己辛劳一生的尊重。

与葛振林的选择不同,另一位英雄——宋学义的退伍生活显得更加朴素而坚定。抗战胜利后,宋学义拒绝了国家机关为他安排的干部职务,毅然回到了家乡。他选择重新过上普通农民的生活,将自己从战场上收获的智慧与勇气,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他没有选择在城市中谋求更高的地位,而是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带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致力于改变贫困落后的家乡面貌。

在宋学义的带领下,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乡亲们一起修路、修桥、兴办农田水利,并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他用自己坚韧的毅力,化解了乡村的种种困难,帮助乡亲们走出了贫困,走向了富裕。这一切的改变,凝结了宋学义多年的心血和无私奉献,他的名字在家乡早已成为了传奇。

狼牙山五位勇士

岁月的蹉跎无法避免,1971年宋学义因长期的劳累积劳成疾,不幸早逝,年仅53岁。虽然他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仍然未能摆脱身体的困境,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宋学义曾深感遗憾,特别是没有能够再找到那位曾在狼牙山救助过自己的那位村民。

1981年时光流转,岁月已让余药夫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与生活的沉淀。尽管已年老体衰,但他心中始终未曾忘记那段曾经的峥嵘岁月。经过多年时光的打磨,余药夫终于主动联系了葛振林,重温那段深刻的历史情谊。尽管彼此的心意已然传达,距离与岁月的隔阂使得他们未能再度亲自见面,只有笔端传递着未曾说完的话语与未尽的思念。

时光继续流逝,直到1986年一个特殊的时刻到来了。葛振林参加了狼牙山第三次修复工程的竣工典礼,这是对历史的致敬和对那些曾为这片土地付出过血与汗的人们的怀念。在这次典礼上,葛振林特意邀请了余药夫参加,一同回到那个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地方,重温曾经的往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典礼当天,礼堂里座无虚席,气氛庄重而感人。当葛振林站在讲台上,缓缓地讲述着那些尘封的历史,他的声音有些颤抖,目光却充满了坚定和深情。回忆的洪流让他情不自禁,眼中涌动着往日的画面。他说:“45年前,我曾多次提起过一位地方干部,他在我和我的战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那时我并不知他的名字,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将他带到这里,亲口告诉大家,他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当他说出这些话时,他的目光转向了站在他身旁、脸上布满岁月痕迹的余药夫。随着那句话的落地,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余药夫身上。余药夫站在台上,脸上略显尴尬,但眼中却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似乎也在默默回想着那段曾让他无怨无悔的岁月。

那一瞬间,葛振林的眼眶湿润了,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紧紧地伸出手,颤抖地抓住余药夫的手。那只手曾经在无数次战斗中抚平过伤口,也曾托起过希望,如今却因情感的激动而发抖。他凝视着余药夫,声音沙哑地说:“老喽,我们都老喽。” 这句话简短,却深情至极,似乎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感激与怀念。

葛振林

余药夫的眼泪也不禁夺眶而出,他用力回握住葛振林的手,泣不成声。两位曾经的战士,在此刻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那段历尽艰难的岁月,重叠成了他们内心最深的烙印。无言的交流中,两人的心早已不再需要言语,而是用那紧紧相握的双手,表达着彼此心中的情感。

现场的气氛愈发感人,许多人感受到那种久违的亲情与坚韧的力量。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曾经的战友与恩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始终未曾改变。余药夫和葛振林相拥而泣,那一刻所有的历史、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磨难,都化作了那温暖的握手与泪水中的默默承诺。

这五位战士的身影,从此深深镌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他们的英勇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通过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狼牙山五壮士告诉世人:无论外界如何变幻,中华民族的脊梁,始终屹立不倒。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伟大的爱国情怀,为后代树立了永不屈服的榜样。

葛振林

正是五壮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成为了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他们的事迹,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的时空,成为了时代的精神坐标。

五壮士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奋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继续走好前人的路,让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参考文献:

余药夫.《走近葛振林》刊出之后.《党史文汇》. 2000年第10期37-37

钟启元.访“五壮士”幸存者的救援人余药夫.《党史文汇》. 2001年第1期12-15

举报

评论 1

幸运梦想8D

铁骨脊梁

·19小时前

0 阅读:0

小博大史儿

简介: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