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章家渡青弋江边的一座小庙里,几十名新四军战士正在进行着休整。
在刚刚前不久,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军八万余人在茂林发起了对新四军伏击,原本近万人的新四军被彻底打散,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生死不明,最终成功突围的只剩下了这几十号人。
眼下,这支部队唯一的主心骨便是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然而此时的他也身中数枪,昏迷不醒。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袁国平苏醒了过来,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卫士连副连长李甫,从怀中掏出了一本笔记本和七块大洋:
“记得向组织上替我汇报,这是我最后交的党费。”
听闻此言身旁的战士们纷纷流下热泪,袁国平为人忠厚,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是他深受所有战士的喜爱,现如今,全军就剩下这样一位高级干部,战士们怎么舍得把他扔下?
此刻袁国平却摆了摆手,“你们不要管我了,否则一个都出不去。”
随后,他猛地摸出了自己的手枪,趁着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随着一声枪响,时年只有35岁的共产党高级干部袁国平结束了自己尚且年轻的生命。
袁国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现在,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于党和国家的承诺,英勇牺牲。
袁国平是湖南省邵东人,在1922年的时候,他曾入学湖南著名高校省立第一师范。毛主席曾经在1914年到18年就读于此地,因此也可以说,他算是毛主席的一位学弟。
袁国平在学生时期就常常投身学生运动,由于擅长文学,在1925年加入共产党以后他就开始以笔为剑,向反动势力发起抨击。
袁国平是《红军日报》最早创始人,在这段时期里,他笔耕不息,撰写出了上百篇文章,很多人在看过袁国平的文章之后,都深感振奋,为革命宣传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很多人都误以为袁国平是一个文人,但是袁国平本人的军事才能同样不低。
袁国平本人曾经在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入学一年之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亲历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城战役。
1927年蒋介石发起412政变之后,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破裂,袁国平又响应号召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且在这一阶段担任了工农革命军第4师师参谋长。
早期革命历程困难,红军部队几乎处处都受到打压,但是面对如此情形,袁国平没有丝毫气馁,在1929年的时候,他又来到了湘鄂赣根据地,在这里开展边区游击战争。
在湖南的这段时间里,袁国平主要负责政治和宣传工作,通过办报演讲等方式,让广大百姓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
当时的红军知识分子不少都是科班出身,不了解底层农民,写出来的文章过于虚幻空大,难以引起共鸣。
为此,袁国平曾经在编辑部内部总结了一套方法论:“一切文章都要用白话文的形式展开,冗长拘拗令人费解的文字,本刊均不采用。”
在他的推动之下,使得湖南地区红军宣传工作成效甚广,每每发表文章都能够一针见血,深入人心,得到百姓的支持。
袁国平的《红军日报》在当年可以算得上是影响力最大的红色报刊,不单单是广大底层工农为之喜爱,甚至就连很多大城市的民众和商人都深受感染,纷纷慷慨解囊,为红军捐钱捐物。
可以说,这一份份小小的《红军日报》,成为了红军早期与人民群众连接的脉络,在湖南当地营造了很好的革命氛围。
袁国平的一生几乎经历了红军早期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参与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走完了长征全程,甚至在1935年抵达延安以后,他还参与了西北红军大学和抗大的创办,为全党全军培养出了无数的优秀干部。
可以说,在这十年的奋斗之中,袁国平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是极其之大的,甚至毛主席本人都曾经对袁国平做出过评价:“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担负独立工作”。
1938年,袁国平奉命南下安徽,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当时的新四军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此时的新四军刚刚成立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是由散落各地的几十支红军游击队组成的,从没有过统一的管理机构。
其次,新四军位于南方,四面八方不是国统区就是日占区,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情况之下,部队生存十分发展困难。
袁国平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因此一来到部队,召集了各部队的代表,进行讲话,着手搭建政治工作制度。
为了能够让军部的命令能够下达到每一个战士,袁国平规定在全军的团设党支部,连设指导员,班排设政治战士,不允许存在丝毫折扣,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全军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开始更加专业化和制度化。
袁国平不但擅长文学,甚至对于音乐也有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他还主持并创作了抗战时期,歌词立意,歌曲旋律最为动听的红色军歌《新四军军歌》。让“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的旋律响彻了全国。
袁国平最初来到新四军之前,这支部队甚至称不上是一个军,只是一群零零散散的游击队,可是,袁国平到来之后,这支部队迅速拧成了一股绳,并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苏南、皖中、皖东地区接连取胜,或许,这便是政治工作的力量。
如果再多给袁国平一些时间的话,新四军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甚至不亚于东北的抗联。
然而,随着1941年的到来,这一切化为了泡影。
1941年,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向着仅有9000多人的新四军发动了围杀,皖南事变爆发。
皖南事变事发突然,超出了新四军的预料,当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共9000余人部队在北上的过程中,于茂林遭遇国民党埋伏,爆发了激烈的交战。
这场战争双方兵力悬殊,国民党方面不但占据地形优势,而且人数众多,致使新四军伤亡惨重。最终在经过整整七个昼夜的鏖战之后,新四军已经折损大半,就连军长叶挺也惨遭俘虏,全军陷入到了群龙无首的境地之中。
在这个危机关头,袁国平站了出来,带领着手下的残余士兵发起了突围,试图闯出一条生路。茂林山高林深,国民党不可能每一处地方围严实,真要闯不见得就走不出去。
失去统一指挥尚且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部队已经完全被打散,首尾不能兼顾,袁国平找了半天最终也仅仅只找到了百余人。
在袁国平的鼓舞之下,这百余名新四军战士们重新提起了士气,开始行军。
尽管此时已经精疲力尽、弹尽粮绝,但是在行军路上,战士们还是强打着士气,哼唱着《新四军军歌》。
袁国平一行人刚刚上路不久,便因为目标过大,被国民党军队发现并展开了围堵。
为了能够为部队争取一线生机,袁国平身先士卒,拿起武器进行反击,在接连打退敌人数波攻势以后,袁国平不幸身中四枪,一头栽倒在地。
当时的卫士连副连长李甫看到袁国平倒下,急忙上去搀扶,此时的袁国平表示自己已经无法行军,让他们先走,但是,袁国平是现在新四军最后一位高级领导,李甫怎么也不愿意把他扔下,最终,硬生生扛着袁国平继续跑。
等到稍微跑远,李甫还喊来了几个战士,用两根木头绑了一个担架,架着袁国平继续前进,然而队伍刚刚度过河,在一座小庙里休息时,袁国平最终还是开枪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35岁。
袁国平去世以后,最为悲痛的莫过于他的妻子邱一涵。
邱一涵与袁国平一样,也是红军队伍中的一位女战士,两人在1939年的时候,还生下了一个孩子袁振威,在袁国平光荣牺牲时,这个孩子还不到两岁。
或许是为了不让孩子的童年产生遗憾,邱一涵一直假称他的父亲在外工作,直到袁振威十五六岁的时候,这时的邱一涵才告诉了他关于父亲的一切。
父亲的英勇事迹在袁振威的心中留下了种子,从那时起他便暗暗发誓,要成为向父亲那样一个人。
邱一涵在战争年代受过伤,身体并不好,再加上积劳成疾,在1956年不到五十岁的她就病倒,邱一涵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曾经特地把袁振威叫到了病床前,留给了他两句话:“妈妈马上就要走了,你答应我,千万不要把父亲的功劳当做自己的,我希望你能忘掉一切优越条件,靠自己的双手生活。”
望着病床上气若游丝的母亲,袁振威眼含热泪,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之后的日子里,袁振威一直牢牢铭记着母亲最后的嘱咐,在刚刚从学校毕业以后,他便效仿父母报名参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由于文化水平较高,袁振威后来被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所邀请,在这里担任教员。
虽然这份工作远离战争,但是,在平日的生活里,袁振威一刻也不敢怠慢,每当自己稍有松懈,他就会问自己:如果是父亲在这里,他会怎么做?
每每想到袁国平,袁振威总是能够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当时的中国海军刚刚起步不久,很多东西都在探索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让我国海军水平早日追上先发国家,袁振威开始了彻夜苦读、勤学苦练,他埋头研究世界各国海军理论,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海军首次开辟了“作战指挥学”这一新科目,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当时的科研条件有限,袁振威却始终着眼于世界前沿领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的年代,袁振威就率先提出了“某型舰艇编队作战指挥应用软件”的课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院任教的这段日子里,袁振威不单单为我国海军科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全军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
袁振威和父亲袁国平一样,总是喜欢埋头苦干,不喜争风,在平日里,他总是着眼于具体工作,而把表彰的机会让给自己的学生们,曾经有人劝他这不利于提干,但袁振威却毫不在意,他回答:我能够在我热爱的岗位上坚持工作,就已经很幸福了,别无所求。
袁振威本人的身体也并不好,在1993年的时候,他就患上了胆囊炎,病情严重。
但当时的他担任海军一项重大科研任务的总设计师,工作繁忙,根本无暇手术,面对医生的催促总是一拖再拖。
直到后来病情加重,就连站着都费劲时,他也依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有一次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袁振威居然一头晕倒在了讲台上,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可他却摆了摆手便继续出差去了。
等到后来真的送上手术台时,他的胆囊几乎已经溃烂穿孔,如同一只腐坏的茄子,令人触目惊心。
很难想象,袁振威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
袁振威老人目前已经八十多岁,迎来了退休,谈及自己的一生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擂鼓上前线,潜心躬身育英才。”
袁振威的一生恪尽职守,相信袁国平地下有灵,也会为自己的儿子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