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2》:见证「山海经书屋」里的文学激荡

传媒1号 2023-09-06 15:28:48

豆瓣9.1高分,一档延续「阅读风潮」的文化节目《我在岛屿读书2》,逐渐占领观众的精神高地。

有人说,慌忙赶路的时代,人们一边踽踽前行,一边要寻找内心的平静。

而由江苏卫视和今日头条联合出品的《我在岛屿读书2》恰恰满足了观众的口味,用一座小岛、两三书友、几段文字轻松化解了生活焦虑,观众驿动的情绪在围坐闲谈中、山海云雨里慵懒下来。

正如余华坦言,「之所以快速推出第二季,是因为观众需要继续被治愈。」

江苏卫视

,赞74

到底《我在岛屿读书2》拥有怎样神奇的疗愈魔力?

1号认为纵观整季,相比于称其为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2》更像是一本耐品的书籍,它以松弛的叙事节奏为骨,疏朗的人物话题为肤,扎实的文学底蕴为神,撰写成这本颇有意趣的书。

今天,1号化身「领读者」,来和大家聊聊这档始于阅读、忠于生活的文化节目。

松骨:舒缓的叙事节奏

《我在岛屿读书2》延续了上一季「自由不设限」的风格,不管是拍摄场景还是氛围搭建,都释放着松弛舒展的质感,不拘一格的叙事节奏令人心驰神往。

极目远眺,与世隔绝的「外部环境」颇具浪漫气质。

碧海蓝天,微风浪花,东澳岛像一座世外桃源,有着遗世独立的魅力。

远观,东澳岛人烟渺茫;最高处俯瞰之下,更彰显「心生天地宽」的诗意磅礴。

细看,岛内依旧留存了一些渔业、村庄的痕迹;如苏童的形容,这个岛上还是有「人间消息」的,它撕开了一个小岛入口,让远方的信息、来访的朋友依然有处可寻。

这恰恰与余华、莫言要求的写作环境不谋而合:

余华偏爱在一个私密的小房间里尽心写作,周遭环境如同这座远离喧嚣的小岛;

而莫言则喜欢在明亮开阔的地方写作,哪怕有一个小缝隙能窥见同伴也好,恰似岛上仅存的人间烟火,随时感受真实的生活味道。

正如阿来拿着聂鲁达的《诗歌总集》感慨道:在岛屿读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一个模仿人间的图书馆」,一个跟城市有关系又隔离的客观地理空间。

和小岛一起进化的还有更宽阔的书屋、更开放的室外环境。

与第一季的「分界书屋」不同,本季「山海经书屋」由驿站改制,保留了时代气质,又平添了些现代元素;开阔的视野,让倚山揽海的书屋更有「诗和远方」的惬意。

除此之外,嘉宾们还在沙滩举行了阅读分享会、户外音乐下午茶、植物观赏旅行等,将「自然景色」和「阅读体验」紧密结合,更凸显节目的新奇立意。

海岛书屋,微风细雨,一个相对安静、浪漫的自然环境,让读书这件事变得顺理成章。

低头回望,不急不躁的「内在秩序」引导节目层层递进。

如果说,节目的「外在气质」是自由流淌、肆意生长的,那么它的「内在秩序」则像书籍、戏剧一样按章节行进,环环相扣。

莫言做客书屋一集里,恰当的展现了节目对无序素材的有机整合,充斥着戏剧张力的节奏美。

起初,众人围坐在室外,闲散地讨论着旅途中的密辛趣闻,从唐宋文人的旅居轶事,到当代文人的出国之旅,一段段随心之谈把闲适悠然的节奏烘托出来;

镜头一转,余华早早拿着书,在路边长椅等候莫言;时不时抬头观望的表情,把《等待戈多》的焦躁、无聊表现的淋漓尽致;见面后诸人稍稍寒暄,张嘴即是调侃,又让观众的情绪发散、张扬起来;

坐定后,宾客纷纷打开话匣子,以旅行为话题,谈漂泊、谈故乡、谈怀旧,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默默品味,让深刻的话题有了盎然趣味,感受文人的有趣灵魂。

一集好节目,就像一个章节、一幕戏剧,在看似松散的内容之下,被一条结实的主线串联,引导观众步步向前,让人回味无穷。

而正是这样舒缓的叙事节奏,让《我在岛屿读书2》从一众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用自然不做作、自由不设限的态度,为都市阅读者们松了松筋骨。

舒肤:轻松的人物话题

轻盈舒缓的节目调性,就像东澳岛上徐徐的凉风抚慰人心;而本季参与的人、讨论的话题,也像山海经书屋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朝着更多元、更轻松的方向延展开来。

新朋旧友,共话人生。

「莫言兄,我在旅行中给你写信,邀请你参与《我在岛屿读书2》。」

「余华兄,来信收到,《我在岛屿读书》创意很好,我愿意参加,期待与你们在岛上相见。」

文学老友重聚,往往不需要太多的修辞,三两句间便促成了旧友一聚。

除了观众熟知的「小老头们」,知性优雅的叶子、沉稳内敛的程永新也成了第二季的书屋主理人,在一批批新朋友的探访中,我们见到了文字背后更生动自由的读书人。

他们各有各的顽皮,各有各的智慧:

有更丰富的女性视角:知名作家须一瓜,中生代作家孙频和「95后」作家焦典,三位优秀的女性作家,不仅有洞察世事目光,同时敏锐的思辨口才也打破了女性写作的刻板印象;

有穿针引线的「文学派」主持人:成熟睿智的叶子,适当地引导和追问,用丰富的文学常识做科普,积极拓宽文学与艺术的边界;

有阿来、王尧、陈继明、须一瓜、祝勇等文学界前辈,畅谈几十年的文坛奇思;譬如谈及中国古典诗词,祝勇说,到了一定年纪后,人们就会从品味「意象之美」转变为「寻找与诗人生命体验的呼应关系」;几位前辈引经据典,以小见大地从诗词谈到了人生;

有紫金陈、郑执、马伯庸等青年文学家,用青春新鲜的表达,激发年轻人的读书血脉,如郑执所言,「阅读,是保护一个人灵魂独立最好的武器」;

更有不同代际、不同流派的传承引入讨论,以叶昕昀、武茳虹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一方面承袭了前辈浑厚苍劲的笔力,一方面又坚持年轻一代新奇飞扬的态度;正如武茳虹,在写作初期总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却在不断地练手中找到了心态「平和」之路。

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的人构成了《我在岛屿读书2》最稳固的主体。

他们跨越年龄、阅历、流派,因为热爱文学而赞颂人生,在节目里交换着彼此的生活理念,共话多彩的世界;他们毫不保留的把真实的、多面的自己置于镜头前,让观众直面文字背后鲜活的人,在这场关乎读书、关乎人生的大讨论里,人人都是主角。

漫谈万象,回望思辨。

从岛上重逢,到青春记忆,再到追忆似水年华和告别的聚会,十二期主题包罗万象,观众随着几位作家的思路一边回望,一边思辨。

比如第三卷中,余华与程永新、叶子的思考延伸至「音乐门类」。

余华讲到《高潮》选段里,受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激发了他对写作中的高潮部分的有了一次理念开新:

「在一个很沉重的高潮上,一定要用一个很轻的东西承接,轻的东西会比沉重的还要重」。

又如第五卷里,众人在海滩读演会上,探讨了「文字、方言、表演之美」。

叶子的英文朗诵与马伯庸的中文研读各具风味;阿来四川话的诵读把唇齿之间的韵律美展露无疑;祝勇的表演更是让诸人纷纷表达了演员对文字的精准咀嚼,意味深长。

当音乐、语言、表演穿透次元壁,与文学强烈交织,便有了程永新所说的「通感」,节目的疆域也变得更通透豁达。

更巧妙的是,每一次向外延展,都会带来一次与内心的对话。

谈及史铁生,不管是写作的艰难还是旅途的趣闻,余华每每红了眼眶,直言铁生的精神就是乐观面对人生,温暖就是他的底色,这是多年老友间永不褪色的褒奖;

论及东西方古典文学,阿来感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如此重要,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开始,语言之美,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学当中来解决,这是千百年传统与变革的思辨之光。

从宇宙自然到人性幽微,参与的人、讨论的话题逐步升级,却从没让观众感受到一丝晦涩难懂,反而把宏大的人生哲理内化吸收,在漫谈里展颜一笑,继续阅读。

提神:深沉的文学底蕴

不可忽视,《我在岛屿读书2》作为文化类节目,其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刻的生活哲理是节目最亮眼、最提振精神的存在。

从节目本身看,小岛书屋刮出「大阅读时代」之风。

第二卷中,嘉宾们回忆起80年代的「文学浪潮」,不经意间唤醒了这个年代的「阅读风潮」。

阿来回忆,80年代的书市可选项不多,人们需要大排长龙,只为买到一本稀缺的爱书,当时人们对阅读的渴望可见一斑,文学启蒙的种子开始发芽;

苏童则梳理了整个80年代的文学发展途径: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寻根文学。信手拈来的书籍与爆梗,给观众提供了大量书单。

而余华作为从80年代走来的文学大师,将文学与时代、作家的关系轻描淡写的串联起来,

只言片语间除了对黄金岁月的回望,还有对当代年轻人读书的鼓励。

如果说,大师照亮了80年代,那么经典的文学作品则是这个世纪最闪耀的灯塔。

1号认为,《我在岛屿读书2》除了带给观众一批批珍贵的书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堂文学大师课,它唤活了文学与写作的神采,让深厚的文学底蕴浸润到普通人的心中,开启了一股「人人皆读」的风潮。

从节目立意来看,文学与现实的激荡,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

回顾开篇所言,《我在岛屿读书》能够获得观众认可,是因为节目治愈了自己。

1号认为,这种治愈,指向的是节目在文学与现实的双重思考里变得更落地。

即节目并非只想让观众在岛屿这个物理的空间远离尘事,仅找寻一个精神的寄托;而是在洞察广袤的文字之后,依然能在文学里、写作中找到力量,治愈自己。

比如莫言,观众对他的印象是相对单一刻板的,《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宏大深刻的话题;但节目中的莫言,大部分时间是笑呵呵的,他的人生态度轻松豁达,透露着对光明现实的文学观照;

比如余华,他说文学和音乐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像托尔斯泰、巴赫,他们的作品折射出宽广和平静,是向我们走来的;而类似柴可夫斯基,作品里大部分充斥绝望,是一言不发、绝不回头的。余华的作品则是前者,他坦言,读书就是为了理解生活。

所以,《我在岛屿读书2》并非一档不接地气、漫谈文学的节目,它更像一部开放结局的书籍,虽然无人写下立意的注脚,却能让每位读者读到属于自己的《在细雨中呼喊》。

孟京辉评价余华: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有着「窄如手掌,宽若大地」的胸怀和情怀,有情感,还有一种特别深沉、特别广阔的东西在里面「活着」。

1号觉得,《我在岛屿读书2》是一档在山海云雨里品味「文学激荡」的节目。它的治愈,始于对读书的热忱,成于作家们唇枪舌剑里对生活的思考,而终于对世相的解读。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岛屿,自在读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