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毛主席用一桌好茶和好烟,为即将开赴朝鲜战场的杨成武准备了一场特别的“饯行宴”。
临别之际,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杨成武讲:
“你可是京津的卫戍司令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把身负拱卫首都重任的杨成武,也要调到朝鲜战场?
奔赴朝鲜战场的杨成武,又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创立下了怎样的功绩?
一、毛主席为何急调杨成武入朝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落下帷幕。
这是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志愿军历经苦战,将朝鲜半岛的南北战线维持在了北纬38°,为1953年7月的板门店停战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对于第五次战役的成果,毛主席等中央军委并不感到满意——
此次战役,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大获全胜,但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据统计,在这场持续近1个月的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7.5万人伤亡的代价。
这样的伤亡规模,在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历史上堪称前所未有。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场战役的结果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呢?
在与志愿军交手五次后,美军也吸取了朝鲜战场上“骄兵必败”的经验教训。
此前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麦克阿瑟被解职后,美国另派作战经验丰富的李奇微担任新的联合国军司令员。
与麦克阿瑟不同的是,李奇微丝毫没有轻视“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吃透了志愿军喜好纵深渗透、分割包围的战术后,李奇微想到了针对志愿军的办法,那就是“磁性战术”。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就是让美军的各支部队如同磁铁一样,紧紧抱团,采用装甲掩护、空降部署等方式,确保各路部队齐头并进,从而避免其中的哪一支部队被志愿军分割包围。
同时,李奇微的“磁性战术”还抓住了志愿军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
他发现,志愿军作战虽然勇猛,但碍于后勤问题,志愿军深入敌后的攻势只能维持1星期左右。
所以,李奇微又命令美军在与志愿军接触之初,可以佯装败退,保存实力。在志愿军因后勤撤退之际,再乘胜追击,这种战法又被称为“礼拜攻势”。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期间,李奇微还令美军第8兵团指挥官范佛里特轰炸三登附近的志愿军后勤部,致使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期间,面临着严重的补给压力。
在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和“礼拜攻势”之下,志愿军虽然能够使阵地不断推进,但自身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这是导致第五次战役的成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
面对美军使出的这套新战法,毛主席意识到:我军必须也要派出新的指挥员,尽早改变战术。
而主席心中的理想指挥官,就是杨成武。
那么,杨成武又是如何破解美军新战术,让我军再一次取得朝鲜战场主动权的?
二、杨成武如何破解美军新战术1951年6月,杨成武入朝之际,自身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毕竟,自己是主席亲自“点将”赴朝,倘若仗打得不好,一定有负主席所托。
毛主席在会见杨成武时,也看出了他身上的忧虑,所以才用抽烟和喝茶的方式,来让他尽可能放松心态。
但是,仅靠放松的心态是不能战胜敌军的。因此,在临行之际,毛主席还给予了杨成武两条对付美军的“锦囊妙计”。
毛主席给杨成武的第一条妙计,就是叮嘱杨成武,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一定要让志愿军戒骄戒躁,克服骄傲轻敌的心态。
从第一到第四次大规模战役,志愿军取得的战果都十分喜人。但如此一来,一些高层指挥的内心也难免有一些轻敌。
就拿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来说,他在第五次战役爆发前,就说朝鲜半岛的美军,还没有淮海战役的国军人数要多,打起来还不够塞牙。
但第五次战役7.5万人的伤亡,远超王近山的预料。
因此,毛主席叮嘱杨成武,到了朝鲜一定要从严整军,从战场上学习敌人,吸取经验教训,美军狂妄的麦克阿瑟就是前车之鉴。
毛主席的第二条锦囊妙计,就是针对李奇微“磁性战术”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毛主席用“敲牛皮糖”这个贴切的比喻,来形容第五次战役之后的朝鲜战局。
毛主席对杨成武说道,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朝鲜战场的局势已基本稳定,双方都有了和谈的想法,但如今美军依然有不甘心的情绪,所以我军要坚持“以打促和,以打促谈”。
同时,毛主席意识到:在双方战场焦灼的情况下,志愿军很难再打出第一、第二次战役那种规模的对美歼灭战。
毛主席就建议杨成武:可以把战略目标稍微放小一点,饭一口一口吃,用狙击战、阵地战的方式,消灭美军一个团,一个营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就不愁胜利的那一天。
对毛主席作战指示心领神会的杨成武,率领第20兵团开赴朝鲜战场,阻挡了敌军的夏、秋两季攻势。
尤其是在金城以南的防御战役期间,杨成武组织第20兵团筑起多道“弹性防线”,各路部队以梯次交互掩护,层层狙击美军的猖獗攻势。
在此战中,杨成武挫败了美军第七师的攻势,歼敌1.7万人,创下了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最高的单日歼敌记录。
而在1951年抵御美军秋季作战的10天时间里,杨成武又指挥部队击毁美军39辆坦克,14架战机,歼灭敌军2.3万人。
美军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却迟迟未能前进三八线一步,以至于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战地记者惊呼:
“倘若战争再不结束,美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朝鲜战场取得丰硕战果的杨成武,入朝仅1年后就被调回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回国之后杨成武为何依旧转战海外杨成武被调回国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还肩负着拱卫首都的重任。
1951年主席让杨成武入朝,是希望他提振战场部队士气、整肃军纪,但当时中美苏三方剑拔弩张的局势,让主席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因此,杨成武身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据杨成武回忆,1951年朝鲜秋季作战期间,他曾10夜未眠。
回国之后的杨成武,也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1958年的金门炮战、1960年的中缅联合作战和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都有这位“常胜将军”的身影。
2004年2月14日,为国戎马一生的杨成武溘然长逝,享年90岁。他为保家卫国创立的不世功勋,值得后代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