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品牌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乳制品行业,品牌很难成为一个护城河。
第一个,这个行业的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无法建立多高的忠诚度,只要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产品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价格的差异可能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
第二个,乳制品行业好像除了高端液态奶稍微具备一点点提价权之外,其余品类只要提价,大概率就会降低销售量。
《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本书也提到过,一个不能带来定价权或者促进客户购买力的知名品牌,不管人们对它有多熟悉,都不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当我分析了青岛啤酒这个企业之后,我感觉同质化产品行业里面,品牌也能成为非常重要的护城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时间。
青岛啤酒成立至今已经有120年的时间,可以说当地人的啤酒文化就是青啤培育出来的。
对于我们没有经历长时间熏陶的人来说,可能青岛啤酒和其余品牌的啤酒差异并没有那么大,价格差不多的时候可能选一个最熟悉的品牌,但是价格差异大的时候,可能价格低、配料表更干净等等因素就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本地人来说,从小到大、祖祖辈辈都是喝青岛啤酒,不管是受祖辈的影响,还是从小到大培养的习惯,青岛啤酒的品牌、口味,都已经完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很难分割的一部分。
很难想象,外地品牌进入青岛本地之后,还能够有多少市场。
还有就是可口可乐,网传配方是高度保密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护城河。但是我感觉可口可乐和青岛啤酒一样,最大的护城河还是这么多年以来积累的品牌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融入了全世界大部分人的饮食习惯中,吸引人们不断的购买。
对于伊利股份来说,乳制品行业同质化程度比啤酒、可乐这些行业都要高,尤其是液态白奶,这种同质化更高。但是饮食习惯的形成途径是一样的,同样是长期的积累。
目前来看,国内喝奶量已经逐步提升,人口数量可能在减少,但是有喝奶习惯的群体是最近一二十年开始培养的,这种习惯很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未来人均喝奶量必定是上升的。当然,我们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受西方的影响也没那么严重,人均喝奶量不可能像日韩、港台一样,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但依旧有着不小的提升空间。
一旦国内形成了长期喝奶的习惯,乳制品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最受益的必定是伊利股份这种全国性的乳企,品牌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光明和三元能在本地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除了渠道壁垒外,可能更关键的因素是几十年以来当地人形成的习惯。
这种品牌影响力不太可能带来定价权,但是饮食习惯会促使消费者不断购买这个品牌的乳制品。尤其像安慕希这样具备一定口味差异的酸奶品类,习惯形成之后,拥有着更大的发展前景。
4、销售渠道
对于日常消费品来说,销售渠道是非常关键的资源,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一。
一方面,能够更大限度的触达消费者,有更多的销售机会。同时能不断的实验新品,并最快速度的推出市场;
另一方面,掌控更多的下游消费者信息,可以快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营销等策略;
还有,掌控优质的渠道资源,能够一定程度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或者让竞争对手以更高的成本进入。
当然,掌控更多渠道资源的好处可能远不止这些。我对伊利的渠道信息了解不多,很多都只能从网上的零散信息看到。
网上很多资料都显示,蒙牛当初通过大经销商制度实现渠道的快速发展,随着经销商做大,也一定程度牺牲了对渠道的掌控能力。不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更慢,而且需要更多的渠道成本,这点从销售费用率可以看出来。
伊利的渠道更加扁平化,对渠道的掌控力也更强。同时通过资金支持、数字化系统等方式,把下游的渠道商也绑定在伊利这条船上。我有去商场、超市、便利店这些地方看伊利和蒙牛产品的多少,以及保质期长短信息,基本上都是蒙牛的生产日期离当前时间点更久。
总体来看,伊利的销售渠道应该是整个乳制品行业里面最强的,而且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深度利益联结。预计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面,都很难有企业能够超越伊利在渠道方面的优势。
5、管理
其实,我对于伊利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没有任何质疑,而且伊利管理层的稳定性也比蒙牛高出不少。
唯一的问题就是持股计划,感觉股东的资产在不断的被掏走一样,潘总至今为止成为十大股东之一,也是通过股权激励、持股计划这种方式接收的股份,而且管理层的薪酬有几个都是千万级别以上的,在整个A股市场都是处于前列的存在。
最近公布的十年持股计划,要拿出相比前一年利润增长的30%作为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
首先,和前一年相比,意思就是即便10年内,净利润没有任何增长,参与持股计划的管理层还是可以拿到股份的。
举个例子,假设2022年和2033年的净利润相比,没有任何增长,过程中某些年份从100亿净利润跌到50亿,然后后续的年份再增长至2022年的水平。那这个从50-100亿增长的期间,持股计划是要拿走30%的。但是那个利润下跌的期间,都是股东来承担,而管理层不会有损失。
拉长到10年来看,这种方式对于股东真的好吗?
其次,利润是可以操纵的,会计估计变更一下,把折旧和摊销金额减少或者增加,完全可以提升利润或者减少利润。反正对于管理层来说,只要创造利润的增量,就能够得到持股计划的资金。
乳制品行业真的需要这种不断的股权激励,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实现不断地增长吗?
这也是我认为伊利不能配置更重仓位最为关键的一点!
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