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家败有征兆,人衰看气色。”
人这一生,最大的福报不是金银满屋,而是父母康健、灯火可亲。
可现实往往是,父母年过五十,身体尚在,灵魂却已暮气沉沉;长此以往,再殷实的家底也会被蛀空,再和睦的亲情也会生出裂痕。一个家最大的灾难,不是缺衣少食,而是父母五十岁了,还困在这三种状态里。缺乏健康人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父母的健康,是家庭根基。若五十岁后天天与药罐为伴,儿女奔波医院和生活之间,再深的亲情也会被疲惫磨成怨气。病气侵染的不止是身体,更会吸走家庭的福报。演员傅彪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却因常年熬夜拍戏、应酬酗酒,倒在了肝癌的刀口下。他不仅是银幕上的“黄金配角”,生活中也是全家七口人的顶梁柱。老婆看他拍戏辛苦,总劝他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嘴上总说“再拼两年就退”。直到在体检单上查出肿瘤时,才发现连“退”的资格都没了。在上手术台前,他看着妻子颤抖签字的手,想起答应儿子出去旅游的承若也一直没有兑现。临终前,他攥着老母亲的手痛哭流泪:“妈,我对不起这个家……”他走后,妻子卖房还债,儿子放弃留学,老母亲也患上了重病。《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父母身上散发的是整个家族的精气神。病痛不会让子女嫌弃你,但日夜消耗会压垮他们的生活。父母的身体,是儿女前半生的底气,更是后半生的福气。多少家庭,因一场大病掏空三代积蓄;别让病榻成为传家宝,健康才是最好的风水。五十岁后,好好吃饭、坚持散步、定期体检。对身体的每分珍重,都是在给子孙存福报。

缺乏精神寄托俗语说:"人无癖不可交。"心气散了的人,看什么都灰蒙蒙的。很多父母在儿女成家后,便感到失落和孤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晚清时期,有个姓周的盐商,五十岁后突然觉得“看透红尘”。他每天躺在床榻上抽大烟,对店铺生意不闻不问。妻子劝他管管铺面,他眯眼吐着烟圈,说道:“我这把年纪就不操心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女儿被夫家欺负,跑回娘家哭诉,他也不管不顾。不到五年的时间,店里的伙计卷款潜逃,儿子也被狐朋狗友骗去全部身家。有一天晚上债主破门而入,周老爷依旧躺在榻上抽大烟,直到烟枪被人夺走砸碎,才睁眼说道:“怎么天还没亮?”后来全家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女儿给人洗衣,儿子拉黄包车,一家人再也回不去从前的生活。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最怕活成行尸走肉。父母的心死了,儿女的根就断了。《淮南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在家庭中,暮气比死气更可怕。当父母不再种花养鸟,不再读书看报,整天盯着电视发呆,这个家就被抽走了主心骨。五十岁不是终点,而是第二次人生的起点。父母送给子女最珍贵的礼物,是永远挺直的脊梁。

缺乏沟通老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父母的嘴,是家庭的风水;多少的家庭,毁在“一个不问,一个不说”。要知道,一个家庭最伤人的从不是争吵时的恶语,而是长年累月的沉默。南京某医院曾接诊过一位昏迷的老人。十年前,他因为反对女儿远嫁,当众摔了碗筷,冲着女儿喊道:“你给我走,走了就别回来!”之后每到过节,女儿带着外孙回家,他便闭门不见。女儿给他打电话,他也从来不接。此后再见女儿,便是ICU里。女儿握着他冰凉的手哭喊:“爸,我天天等您骂我啊!”后来听他老伴说,老人屋里放着的都是女儿和外孙的照片,明明喜欢女儿,可就是赌气不相见。多少中国父母,把沉默当铠甲,却不知它早成了刺向家人的刀。血浓于水,也怕冷成冰;骨肉至亲,最忌隔心墙。父母不会沟通,孩子就学不会爱。你紧闭的嘴唇里,藏着儿女半生都解不开的心结。人生最远的距离,是血脉相连的人活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礼记》中讲:“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五十岁不是终点,而是人生下半场的起点。父母五十岁后的样子,决定了一个家的“风水”。父母活成什么模样,孩子便有什么样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