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8-31 14:25:44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朱温)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

朱温窃据天位,很多人不服,其中有一个人很值得一提,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行密。

杨行密,字化源,安徽合肥人。

杨行密的出身,很普通,他爸爸是个农夫,勤恳种地一辈子,毕生精力都用来伺候几亩地,也靠着这几亩地娶妻生子,有了一个完整的家,不过老父亲没等儿子长大,就因病过世了,因此杨行密幼年即丧父,日子过得尤为不易。

杨行密对父亲没有印象,他那早早过世的父亲也不会知道儿子未来的人生如何,老父亲生于土地,长于土地,如今也变成土,归于土地。

但是,贫穷的生活似乎没有影响到杨行密的身体生长,史书说他一手能举起百斤重的东西,一天可以疾行三百里路,不知道他真是神人还是有夸大的成分在,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你,这人,他和别人不一样。

时间到大唐乾符年间,就是唐僖宗李儇做皇帝的时候,时间具体一点大概是公元874年到879年之间。

我们知道,公元878年黄巢就已经起义了,那个时候天下大乱,各地动荡,王仙芝起义之后黄巢揭竿而起,那么黄巢起义了,他的影响力更大,也会辐射到江淮地区,因此当时江淮也有农民起义,杨行密那时已经长大,他心怀大志,想要成就一番功名,因此积极参加当地的农民起义,不过很可惜,参加没几天,事败,很快被捕。

那个时候没有特别洗脑的成功学,个人的选择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 史书没有记载杨行密参加起义的原因,也没有记载他失败被捕的原因,对于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他做事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只是他想要这么做。

(郑棨)

但是他不知道,年轻不代表就拥有无限试错的成本,年轻只意味着,你缺少经验,会比中年人和老年人更容易犯错。

当时捉住杨行密的,是庐州刺史郑棨。

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会合肥。

黄巢起义军进攻淮南地区的时候,郑棨是十分慌张的,他是诗人出身,遣词造句,舞文弄墨他擅长,但是守城御敌,但是却全然不会。

一首郑棨的古诗《别郡后寄席中三兰》,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淮淝两水不相通,隔岸临流望向东。

千颗泪珠无寄处,一时弹与渡前风。

毕竟是中晚唐时期,郑棨的诗歌很难有盛唐诗人的那种雄浑奔放,但也颇有独属于自己的风味。

他时常感叹朝政的腐败和混乱,同情百姓们的凄苦生活以及遭遇,也算是懂得体察民情的官僚。

黄巢大军就在附近,他不能洗颈就戮,因此郑棨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写去了一封言辞十分激烈,内容十分震撼人心的檄文给黄巢送去,这封檄文,既是谴责黄巢不应该举兵对抗朝廷,也是在绵里藏针的恳求黄巢不要攻打庐州,导致生灵涂炭,民不堪命。

黄巢是什么人?他能被这一封区区檄文挡住吗?您别说,还真被挡住了。

黄巢拿到郑棨的檄文看完,他只觉得有点好笑,可也不免对这个有些天真的刺史感到好奇,因此用兵的时候还真就绕着庐州走,没有发兵攻打。

黄巢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天下起义军的精神领袖,其它起义军一看黄巢不攻打庐州,他们也很有自觉性,攻城略地的时候也纷纷把庐州略过,因此庐州真就得以保全。

(黄巢)

别的州郡都失陷了,而庐州得以保全,唐僖宗李儇非常开心,他认为郑棨很有能力,是个干臣,还把郑棨从庐州调回了长安,让他做了京官。

僖宗之后,是昭宗,昭宗李晔对郑棨也很赏识,还计划让郑棨做宰相,郑棨呢,不知道是无心高位还是有自知之明,拒辞不受,为了不做这个宰相,甚至躲在家里装病,皇帝见状也不好勉强,此事只好作罢。

功名于我如浮云,又或者说,我本就是浮云。

杨行密参加农民起义的时候,正巧让在庐州做刺史的郑棨给捉住了。

造反,这是死罪,杨行密按律当斩,但是有意思的死,刺史郑棨提审杨行密的时候,发现杨行密这小伙子长相非常特殊,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看就有奇人之象,郑棨不由得感叹,说这杨行密不是一般人呐,不能说这么草率的就给杀掉了,于是亲自为杨行密解开绳索,放他自去。

郑棨把杨行密给放了,杨行密也有点受到打动,他离开庐州,远赴宁夏灵武,成为了一名州兵。

杨行密人很勇敢,武力过人,不甘于人下,从普通士卒做起,表现良好,不久就被升职为了小队长。

宁夏的灵武,在古代我们叫做朔方,那个时候属于大唐的边地,所以杨行密其实就是在戍边。

朔方,朔,是北方的意思,方,是寒冷的意思,而朔方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寒冷的北方。

杨行密每天早上起来,都感觉很冷,他穿好甲胄,拿好武器,来到自己巡逻的岗位,向远眺去,天际与地平线交织成一幅苍茫的画卷,风如刀,肆意切割着裸露的脸庞,带来阵阵刺骨的寒意。

枯黄的草叶在冷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天地在诉说着无尽的寂寞与荒凉,朝阳竟然也如血,缓缓从远处的山峦升起,染成一片紫红。

(边塞)

日子穷极无聊,还十分辛苦,但杨行密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在当时来说,戍边不是一项长期工作,而是可以轮换的,在朔方待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往回调动。

杨行密从朔方戍完边,他就返回了老家庐州,本来应该在庐州安排就业,可是因为他当年在江淮地区造过反,有案底有污点,因此庐州本地的官员大都瞧不上他,不愿意他留在庐州,而是通过各种打压排挤,又把杨行密调到了别的地方去戍边。

庐州当地的官员打算把杨行密给撵走,他们还假意示好,在杨行密出发的那天亲自派人为杨行密践行,临别之际,这位官员还假惺惺的问,说一切是不是都准备好啦?还有什么短缺的么?

没想到就在此时,杨行密突然暴起,抽出腰间长剑,竟然把这位官员的头给砍了下来,然后冷冷说的:现下什么都不缺了,只缺你的项上人头。

以前他参加起义,图谋人生大事,可他发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如果不是郑棨放自己一条生命,自己早就做了刀下亡魂,无名之鬼。

后来他报效朝廷,风沙苦寒之地一干就是许多年,他努力,他奋斗,他任劳任怨,可官场黑暗,人心不古,自己的踏实和坦诚换来的却是别人的欺辱和嘲弄。

从这一刻起,杨行密斩断了自己在朝廷里的前途,彻底走上了一条属于他的反抗之路。

因为他明白,命运绝不能依靠别人,而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杨行密行动极快,再度反叛之后,他召集兵士,啸聚乡勇,很快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队伍,几天时间就把庐州给拿下了。

当年郑棨放了杨行密一手,杨行密何以不念旧情,还要拿下庐州呢?

其实不然,当时郑棨已经调任长安,庐州刺史早就换人了。

(杨行密)

天下大乱之际,朝廷对于杨行密的叛乱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既然杨行密拿下了庐州,那么干脆封他做庐州刺史,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忠。

杨行密成了庐州刺史,那么他就会不可避免的和他的上司,也就是淮南节度使高骈打交道。

高骈,唐朝名将,战功赫赫,曾经在南诏国手里收复过安南(今越南)全境,也曾经在黄巢起义的初期重创起义军,但是后期拥兵自重,战略上失误颇多,人到晚年又多疑猜忌,好鬼神之术,可以说综合一生来看,毁誉参半。

高骈当时做的这个淮南节度使,管辖江苏省安徽市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自然也包括杨行密的庐州,而高骈本人的势力范围,主要则集中在江苏的扬州。

杨行密做上庐州刺史没几天,扬州告急,高骈被毕师铎攻打,不敌,于是紧急向杨行密求援,让杨行密出兵帮助。

这个毕师铎啊,原本是黄巢的老乡,黄巢起义的时候,他更是黄巢手下的得力干将,后来在战场上作战失利,遭到高骈派兵围堵,因此干脆投降了高骈。

高骈作为一方节度使,可以说是前昏后暗,他降服毕师铎的时候还比较懂得任人唯贤,可是到了后期,他开始重用一个叫做吕用之的方士,视其为智囊,对他宠信的不要不要的。

吕用之其人,那简直是太坏了,一方面,他把高骈身边的干将能臣全都挤兑走,让高骈无人可用,另外一方面,他逐步把高骈的兴趣爱好从保境安民,守土开疆变成日夜斋醮,炼丹修玄,高骈被吕用之带上歪路之后,是军务也不管了,政务也不处理了,整天是无所事事,一天到晚全整没用的,窝在扬州府里,整天就幻想着能够长生不老。

(高骈)

比如,当时黄巢领兵北上,横渡长江,高骈竟然不敢出兵,只想要保全自己,因此后来黄巢得以顺利攻入长安。

想当年,高骈大破党项吐蕃,降服安南,黄巢刚刚出道的时候,高骈更是经常追着黄巢打,可现在他老了,他变了,宁肯守着小小一片天地,宁肯拥兵以自重,也不愿意再勇敢一次。

一个人如果能勇敢一次,哪怕能活一天也是值得的,而如果永远的选择窝囊,选择虚假虚拟的生活,长生不老又有什么好?

吕用之把高骈给诓骗了,他也借着高骈的重用,成为了淮南地区的二把手,掌握生杀大权,随意的处罚处死高骈麾下的将领,因此当时人人自危,举世惶惶,毕师铎自然也忧惧之列,因为他和吕用之关系稀松平常,俩人从来没有什么交情,毕师铎自然会担心哪天吕用之对付自己。

有危机意识这很好,因为乱世之中人人自危,这年头贸然相信别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往往就是因为多疑,才能在冥冥中救下自己一条命来。

只是毕师铎想不到,吕用之对自己压根就没有坏心,吕用之盯上的,是自己的女人。

被关在笼子里的鸟,需要飞翔,那些时常梦游的人,需要温暖的阳光,当危险来临时,不要紧张,不要慌乱,从容应对,因为结局无非两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伪列传一》

《新唐书·卷第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于宏伟. 《旧五代史·杨行密传》献疑一则. 兰台世界, 2020

7 阅读:450
评论列表
  • 2024-08-31 22:10

    说实话,杨行密和李存勖要是早二十年出来,可能真的就没朱温什么事了,大唐续命成功。

  • 2024-08-31 22:08

    杨行密这个人,真的很特别。唐末朱温席卷天下,结果遇到这个硬茬,硬是没能啃下来,从此狂劲去了三分。等到后来李存勖一出,彻底就遇到终结者了。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