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发麻,一身冷汗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2-26 21:32:09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心术莫测 朱友谦)

唐末,朱友谦做了陕州节度使,小日子过得是非常不错。

当然了,他能节度陕州,多靠朱温的提携,正巧,朱温那个时候正和岐王李茂贞交战,那朱温带领军队,他就要频繁的经过陕州。

这一经过陕州,朱友谦自然是热情招待,他对朱温的侍奉那堪称一个小心谨慎,好的不得了,朱友谦还经常对朱温说,我本来是普通人,能获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靠您的帮助。

朱友谦还挺能和朱温套近乎,说您也姓朱,我也姓朱,说明咱们是一家人呐,所以我想要拜您为义父,做您的儿子。

五代十国的枭雄军阀们,为了扩大影响力,提高家族势力,都很喜欢收养义子,朱温也喜欢,而且他也不是收养了一个两个了,少朱友谦一个不少,多朱友谦一个也不多,因此朱温是欣然同意,再次“喜当爹”。

因为在朱温代唐建梁,在朱温称帝之前就表达了衷心,成为了朱温的儿子,那么朱温做了皇帝之后,那必然要对这些早期投机者予以报答,于是朱温大手一挥,把河中地区交给了朱友谦来管理。

朱温活着的时候,朱友谦还是挺老实的,可是等到朱温一死,朱友珪做了皇帝之后,这朱友谦可就有点不太安分了。

或者说,朱友谦的老毛病又犯了,那就是他心高气傲,一直想要干大事儿,他有志向,朱温是个如曹操一般的人物,活得的时候,勉强可以调理朱友谦,可是朱温死后,朱温的这些儿子们,大多数是酒囊饭袋,那朱友谦就会感觉,屈尊于朱温的这些废物儿子之下,就有点驽骥同辕,有点屈才了。

(后梁君王 朱友珪)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像朱友谦这样的人,他什么也不会想,什么也不在乎,他只想要在活着的时候去追求自己的野心,一旦他的野心在活着的时候得以实现,那么死亡对他来说也失去了可怕之处。

所以,朱友谦总是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而如果生不逢时,他就会认为死不能得其所。

朱友珪呢,也未必信任朱友谦,所以就想要把朱友谦从河中调回京师,控制起来,朱友谦当然不想去,他很抗拒,可是朱友珪催的急,催的紧,于是他干脆心一横,叛逃后梁,投奔了后唐。

但是,朱友谦投奔后唐投奔的并不彻底,一段时间之后,他又重新投奔后梁,但是他虽然又投奔了后梁,可却没有叛出后唐,而是既和后梁往来,又和后唐保持关系。

当然后来朱友谦还是下定决心,彻底离开后梁,投奔后唐,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后梁的江山不会久了。

在后梁即将灭亡之前,及时放弃老东家,投奔后唐的朱友谦,得到了庄宗李存勖的重用和赏识,封了王,封了太师,封了尚书,还和郭崇韬一样获得了铁劵,虽然数量未必有郭崇韬多,但是效果是一样的,就是免于死刑。

其中从某种角度来看,朱友谦的人生并不能算太光彩,他落过草,危害过百姓,杀掉过上司,背叛过国家,至少他的人品是没有郭崇韬好的,他能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功臣,一是因为运气好,二是因为会投机。

不过,既然是功臣,既然在前明后昏的李存勖手下讨生活,他就会不可避免的面临到和郭崇韬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地位时常受到李存勖所宠信的那些宦官和伶人的威胁。

宦官伶人和郭崇韬不对付,是因为郭崇韬本来就要清除伶宦,本就和他们势不两立,但是朱友谦和伶宦的矛盾,不是政治上的,而是经济上的。

(宦官政治 后唐)

朱友谦在朝廷里受到李存勖的重用和宠信,那这帮伶宦们就认为朱友谦是奇货可居,有事没事就跑去找朱友谦,找朱友谦干嘛呢,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索贿,想要从朱友谦的身上搞两个钱花花。

这朱友谦啊,性格是有些桀骜不驯的,甚至说他有点傲世轻物,别说他有钱他也不愿意给伶宦,不愿意受伶宦的胁迫,就更别说他本来就没钱了。

伶宦之流,是利欲熏心,为钱财而驱动,谁给他们钱,谁就是好人,谁不给他们钱,他们就记恨排挤谁,因此朱友谦慢慢的也和伶宦们结仇了。

朱友谦有个儿子,名字叫做朱令德,郭崇韬伐蜀的时候,朱友谦就把自己的这个儿子也编入了伐蜀大军之中,这很可以理解,因为这无论是让自己的儿子镀金刷履历,还是让他真的到战场上去历练成长,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朱友谦还在为儿子的未来铺路做打算,可是他不知道,灾祸已经降临到了他自己的头上。

宦官们在蜀地害死郭崇韬之后,第二个要收拾的对象,就是这个不肯掏钱的朱友谦。

而收拾朱友谦的过程,说白了也就是那么几样,栽赃,陷害,罗织罪名,各种污蔑,反复洗脑。

这伶人呐,宦官啊,数量也多,他们一天到晚围在皇帝身边是把朱友谦分成了上中下三部曲,当成了评书去埋汰。

结果也想当然,因为像郭崇韬那种为李存勖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李存勖都是说舍弃就舍弃,何况你区区一个前朝的降臣呢?

而且,这伶宦们的用心呐,实在是险恶,他们总是把朱友谦和郭崇韬捆在一起,说郭崇韬之所以敢谋反,就是因为朱友谦是他的同党,是他的内应。

(含冤而死 郭崇韬)

李存勖一听那是相当的火大,后来把朱友谦也给杀掉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朱友谦的待遇还要比郭崇韬好一点,因为郭崇韬是被宦官诱杀的,突然就被杀害了,郭崇韬临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灾祸,而朱友谦,他当时其实是知道庄宗已经起疑,要把他给杀掉的,所以他还很能为自己争取权益,主动要进宫解释,朱友谦还对别人说:

郭公对朝廷有大功,却被谗言所杀,如今我不向陛下申明自己的冤屈,还会有谁为我说话呢?

朱友谦啊,混迹江湖大半辈子,也是刀口舔血过来的人,也是权谋算计中挺过来的,可是这一刻,他还是太单纯了,他错误的以为,郭崇韬的死是因为没有人帮郭崇韬说话,他把郭崇韬的死理解为了郭崇韬没有为自己的生存而争取权益,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

郭崇韬的死,不是因为没人帮助郭崇韬,不是因为郭崇韬没机会争取,甚至不是因为宦官和伶人害的,而是因为当政治清洗和政治斗争已经混乱到了连皇帝本人都无法控制的地步,郭崇韬,就必然会死。

就像朱友谦,他也早就沦为了这种必然。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可此时,说或者不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要么在沉默中死去,要么在沉默中爆发,然后死去。

李继岌的大军从前蜀返回,走到半路上,这个时候朱友谦已经被杀掉了,朝廷也派人到了李继岌的军中,让李继岌再派人把朱友谦的儿子朱令德给杀掉。

当时,李继岌手下能执行这个工作的将领,有两位,一个叫做康延孝,一个叫做董璋。

这俩人,在郭崇韬没死之前,其实都是郭崇韬的部将,而且俩人等于是一文一武,是郭崇韬的左膀右臂,康延孝擅长领兵打仗,冲锋陷阵,而董璋则懂得排兵布阵,能出谋划策,不过这总体来说,还是康延孝的功劳最大,说他是平定后蜀第一先锋,毫不为过。

按理说,这种杀人灭族的工作,兹事体大,那应该首推康延孝来做,但是很奇怪,李继岌绕过了康延孝,而把这个活儿给了董璋。

(班师回朝 李继岌)

领导派工作,那遵循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能力,二是信任,论能力这活儿应该是康延孝干,但是康延孝没干上,那肯定就是遵循了信任原则。

康延孝品来品去,感觉挺不是滋味,虽然李继岌这样的安排很有可能是随机的,很有可能只是因为董璋当时就在他身边,他随口让董璋去的。

可是,李继岌忘记了考虑康延孝的感受。

康延孝也是老将了,一直被郭崇韬所启用,郭崇韬灭后梁,平前蜀,战略层面,在大局上是他决定的,可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跟着敌人干,其实是康延孝。

从某种程度来说,康延孝其实是郭崇韬的心腹了。

郭崇韬的死已经让三军胆寒,现在朱友谦也死了,如今有重要的工作,李继岌还似乎有意无意的避开自己,不让自己接手,这不明摆着是对自己不信任么?

想想郭朱二人的遭遇,康延孝颇感无奈和辛酸,在他看来,如果功臣一定会被一个一个的清除,那么恐怕,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了。

不知道为什么,为人臣者,一旦不再被信任,无论他书写过多么巨大的功业,无论他缔造了多么巨大的成就,都会顷刻之间变成废纸一堆。

孟知祥后来评价康延孝,说他才平汴水,节制陕郊,近领前锋,克平剑外,这不是夸赞,而是实话。

在战场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康延孝都用勇气和他一战,可是他现在横刀牵马,走在这蜀地的官道上,却没有勇气返回洛阳朝廷,踏足那政治的泥潭。

康延孝知道,政治比他手中的刀还要快,还要锋利,并且有自己的冷兵器永远无法做到的事情——

杀人不见血,且于无形之间。

大家都是爹生娘养,大家都是天地骨肉,谁,也不要这么白白的死去。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 · 卷七十四》

《新五代史 杂传第三十三》

尹建华.前后蜀历史与文化讨论会综述.四川文物,1992

徐双.论五代后唐征蜀之役.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

1 阅读:52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