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干部吴克彬回忆,1939年12月下旬,新四军第六支队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来第四总队第一团检查工作。萧主任着重讲了第一团挺进皖东北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几点要求。过了几天,我们团在张爱萍同志带领下,开始了长途行军。
1939年底的一个夜晚,我们在徐州以南60多里处,穿越津浦铁路东进。大约又走了40里,到了宿县东北的石厢。
1940年1月,我们歼灭了灵璧县北部的土顽赵觉民部。这个家伙不抗日,专找新四军、八路军搞磨擦。2月,总队长兼政委张爱萍指挥我们一团,配合兄弟部队,打开了大地主、大汉奸柏逸逊的大柏圩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这年5月,我们一团先粉碎日伪扫荡,又打退了顽军王光夏部的进犯,逼迫其退往泗阳方向,终于打开了局面,开辟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第一团在皖东北苦战8个月,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在1940年8月底,奉命返回豫皖苏边区休整。
这次是远离根据地的长时间战斗,弹药本来就不足,只能靠战斗中缴获。从边区出发时,每人穿一套棉军衣。八个月来,风里来,雨里去,战斗频繁。天热了,掏出里面的棉花,当单衣穿。
最费的是鞋子,几乎天天行军打仗,布鞋很快就穿烂了。每人两双布鞋穿完了,就想办法解决。有时发动群众捐献或慰劳一部分,有时战士们利用旧布条自己打草鞋穿。实在没办法了,连营长也在夏天打赤脚。
记得还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后,建立了地方政权,供给才健全和完善。被服标准:每人每年单军衣2套、单军帽1顶;冬季是棉军衣1套、衬衣裤1套、棉军帽1顶。
另外,还有布鞋6双、布袜2双、毛巾1条、绑腿1副,棉被每3年1床。另有饭包、米袋、子弹袋、手榴弹袋;棉大衣只发给连以上干部和骑兵,每2年1件。连队每班发1件大衣,战士站岗执勤用。
这次,我们返回边区时,部队缺少弹药、被服给养、药品。也是巧合,行军至宿县西寺坡附近时,恰巧遇到几十名伪军押着5卡车军用物资,由北向南急驰。团长眼疾手快,指挥部队截头打尾。开头的一辆汽车轮胎被击毁停下了,押车的伪军头目胡乱地放了几枪跑了。
其余伪军跳下车,一窝蜂似的逃了,跑得比兔子还快。几个受伤的伪军士兵哀求带上他们,可是领头的伪军小头目转眼间就没影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b305c8a7f868c283f09fe35cac2d94.jpg)
捷克式轻机枪
我们爬上汽车,清点物资,有捷克式轻机枪4挺、中正式步枪100多支、子弹几十箱(约有数万发七九尖头弹)、木把子手榴弹300枚;各种药品十几箱;还有一百多捆布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f0e69ab32873ba053e1148f6dd87cc.jpg)
战士们说,这是敌人知道我们大战8个月,太辛苦了,慰劳我们的!后来,经上级批准,除了上交部分外,我们团留下不少药品和布匹,解决了供应上的不足。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人发了一床新被,被里、被面全是蓝卡叽布,比原来我们用的家织布(老粗布)棉被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2193a662be103722e69de608dbd444.jpg)
七九圆头弹(左)和七九尖头弹(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