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不少人都会唱。雷锋是几代人学习的楷模,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雷锋不是符号,他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20出头的年轻人,被表扬容易骄傲,也会心血来潮赶时髦。有网友见到雷锋在天安门前骑摩托车的照片,就质疑他怎么会有摩托车?其实摩托车是国营照相馆放在广场上的道具。
总之,一个真实的雷锋,更有感染力。
一 雷锋何以成为“雷锋”
在湖南长沙望城城区雷锋街道有雷锋纪念馆,到处都是与雷锋有关的纪念与回忆:雷锋大道、雷锋塑像、雷锋学校、雷锋标语。陈列馆的序厅有一尊汉白玉的雷锋像,名为“榜样”,雕像右边是有毛泽东亲笔手书的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讲解员耐心为前去参观的游客讲解雷锋的事迹。
84年前,雷锋在望城出生,原名雷正兴,父母是给地主家干活的雇农,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没有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年仅7岁,雷锋就成了孤儿,给地主家放牛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不到10岁的雷锋迎来了新生活。他拿到县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们祖孙三代居住过的地主的庄屋,从此成了他的房产。他一同获得的,还有两亩四分耕地、600斤稻谷和少量的家具。雷锋的成长就是从土改开始的。
雷锋在望城生活了18年,其中有三个人对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是时任安庆乡乡长的彭德茂。彭德茂对雷锋关怀备至,把他送到学校学习知识,还推荐他到中共望城县委工作。
雷锋到了望城县委,又得到中共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和副书记赵阳城的悉心培养。张兴玉下乡调研时会把雷锋带在身边。一次,他们从农业社返回县城,半路上,雷锋被一颗螺丝钉绊了一下,他一脚把螺丝钉踢开。没想到张书记走过去,把螺丝钉捡起来,装进口袋。雷锋对此大惑不解。

几天后,张书记派雷锋去机械厂送信,把那颗螺丝钉也一并交给雷锋,同时说了一番话。他说,我们国家工业底子薄,搞建设就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颗螺丝钉看着不起眼,但缺了它机器就转不了,就像普通公务员,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自觉发挥螺丝钉的作用。
除了言传身教,张书记还特许雷锋利用县委教育资源自主学习,雷锋参加了县委机关的初中夜校的补习班,读了只有县团级干部才能接触的《毛泽东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等书籍。

可以说,在望城县委的工作经历,对雷锋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当时的雷锋,踏实勤奋,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职县委没多久就提交了入团申请书。1957年2月,雷锋成为青年团员。
作为后辈晚生,上进的雷锋,深受大家喜爱。当时县委领导合影,年纪轻轻的雷锋也在其中。
二 真实的雷锋
1957年夏,望城县成立治沩工程指挥部,负责根治沩水河工程,雷锋担任指挥部通讯员。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工地模范”。
治沩水河工程结束后,望城县决定开垦团山湖,建一个国营农场。当时农村需要一台拖拉机,但条件艰苦,县里资金不够,于是共青团望城县委号召共青团团员为农场捐款。机关单位和共青团员积极响应,纷纷捐款,雷锋更是拿出在县委工作期间攒下的20元积蓄。农场建成后,雷锋被派去学开拖拉机。学会之后,他专门开斯大林80重型推土机,理由是大的干活多。

期间,雷锋写下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名叫《雷锋七问》。文中,他用7个问题,阐述“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的道理。从中不难看出,雷锋对人生价值已经有了高度的认识。
1958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全国掀起工业建设浪潮。同年11月,18岁的雷锋离开湖南老家,到东北鞍山钢铁化工总厂当推土机手。
期间,他在北京短暂停留,还留下一张照片。照片里,雷锋在天安门前骑摩托车,阳光、帅气。这张照片揭开了雷锋的另一面,爱拍照的大男孩。当时他会自费拍照片,对他来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除了写日记记录外,他还会留影记录。
不过,2006年左右,这张照片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舆论风波。有网友质疑,那么艰苦的年代,雷锋同志竟然有摩托车?那个年代,雷锋当然不可能有摩托车,他骑的摩托车是当时的国营大北照相馆的拍照道具。1950年代流行骑摩托车拍照,很多年轻人会用摩托车摆拍。雷锋只不过赶个时髦罢了。

当时国内摩托车保有量较少,有人查证过,雷锋骑的那款摩托车不是国产的,而是捷克生产的。因为我们的国产仿造摩托车“幸福250”,1959年才开始生产。
到了鞍山钢铁化工总厂,雷锋开始了异乡生活,但他工作热情丝毫不减。1959年,总厂在辽阳弓长岭矿山建焦化厂,需要调派一批技术骨干和青年工人过去工作。总厂在城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焦化厂位置很偏,条件很艰苦,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过去。这时,雷锋主动报名,调到焦化厂当工人。
1960年,在鞍钢工作的雷锋报名参军。尽管体检不合格,但雷锋当兵的决心毫不动摇。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他终于如愿成为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运输连四班的战士。入伍之后,他还拍了照片寄给堂叔雷明光。
在部队,他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还多次受团营嘉奖。
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个人,时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的杜平。
三 慧眼识珠
抓典型是我党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而抓典型的前提是发现典型。杜平将军独具慧眼,在军中挖掘出不少模范人物。比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担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发掘出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战斗英雄。

1960年秋,遵照总政指示,为了加强连队工作,沈阳军区召开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动员大会,会后各级机关干部下连队指导工作。作为军区领导,杜平亲自带领工作组到基层调研。期间,他到工程兵十团,听取了十团工作汇报。他听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雷锋。
入伍后,雷锋很快就在十团出了名,他响应党的号召,制作“节约箱”宣传节约的重要性,被评为“节约标兵”;他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捐给灾区,平时做好人好事也不留名。团里把他当作模范,向军区领导做了重点介绍。
听完汇报,杜平对雷锋的先进事迹非常重视,他敏锐地觉察到,雷锋可以作为和平年代的典型,他的精神品质值得传播。他在提交的雷锋事迹材料上直接批示,“雷锋精神十分重要,值得学习”。此后,他还亲自参加了雷锋为军区文艺团体所作的事迹报告会。

会后,他跟军区宣传部、文化部的领导和创作人员开会讨论,提出要收集整理雷锋事迹并进行全方位宣传。
不久,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发表篇了一篇题为《节约标兵——雷锋》的文章,宣传雷锋事迹就此拉开序幕。
新华社、解放军报社的驻站记者跑到雷锋入伍前的工作单位,深入了解雷锋事迹,还赶去沈阳等地,听取雷锋给大学生做的报告,并且跟雷锋直接交谈。
1960年11月,《前进报》集中发力,先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题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通讯,后又陆续刊载了雷锋的15篇日记。《解放军报》《辽宁日报》《共青团员》等多家媒体紧随其后,纷纷发表或转载雷锋的先进事迹。

在此期间,雷锋入了党,还当了班长。杜平专门接见了他本人,鼓励他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1962年2月,沈阳军区召开第一届共青团员代表会议。在杜平的指示下,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参会,并向大会作事迹报告。随着军区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雷锋在整个东北地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1962年8月15日,22岁的雷锋在驻地营区指挥倒车时不幸殉职。但雷锋精神的宣传并没有停止,沈阳军区把雷锋所在的班命名为“雷锋班”,还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大会。
杜平亲自写了《雷锋同志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文章,发表在《前进报》上。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一系列文章。毛主席还专门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
至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流行开来。
参考文献
鲍金龙.雷锋的摩托车从何而来?[J].雷锋,2017,(03):14.
何雯.杜平是怎样发现雷锋这个典型的[J].群众,2024,(04):61-62.
余玮.雷锋入团的背后[J].档案记忆,2023,(03):11-14.
应琛.雷锋:一个人该如何活着?[J].新民周刊,2023,(08):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