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实力差距有多大?张召忠: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话,别再骗你了

历史有小狼 2025-02-22 18:30:37

张召忠的“20年追赶论”掀起波澜

2015年,张召忠在央视节目中的一句“美国就算一动不动,中国二十年也不可能追得上!”掷地有声。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国际战略和军事研究的专家,张召忠刻意选择了“20年”这一时间跨度,而非更短的5年或10年,这本身就暗含了他对中国追赶美国所需付出的巨大努力的深刻认识。

一部分观众认为,张召忠的直言准确切中了现实,因为在2015年,中国虽然已经迈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体量,还是军事现代化水平,与美国的差距显而易见;另一部分人则质疑“20年”的周期是否过长,甚至批评这种说法显得“妄自菲薄”,与当时不断高涨的民族自信情绪格格不入。

追溯2015年,中国GDP总量约为11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60%。而在军事实力方面,同样显现出巨大反差。当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仅有一艘“辽宁舰”,这一艘由前苏联改造的滑跃起飞常规航母,尚处于积累基础经验的阶段。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11艘核动力航母搭载着完善的航母战斗群,形成了全球部署的强大战略威慑力。在尖端战机领域,中国的歼-20仍处于小批量生产的起步阶段,而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F-22已经服役多年,技术和实战经验都远远领先。张召忠的判断基于的是中美在军事装备研发、体系化作战能力以及产业链深度的全面差距。

张召忠在播出该言论后承受了许多争议,但事实证明,他的看法并非悲观,而是务实的提醒。在2015年至2023年的八年间,中国军事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隐身战机和导弹研发方面。

福建舰海试背后的现实考量

2024年7月,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完成了首次海试。这艘航母在技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搭载了电磁弹射系统。在此前,全球范围内,仅有美国的“福特级”航母掌握了这项尖端技术。福建舰的成功海试象征着中国海军开始向新时代迈进,许多军事观察家和中国军迷都将其视作一场“弯道超车”的绝佳案例。

仅仅一个月后,在2024年8月的一篇军事专栏中,张召忠针对福建舰发表了泼冷水式的冷静分析。他指出,这一技术上的突破值得肯定,但仅凭福建舰和其搭配的传统动力系统,并不足以真正撼动美国航母编队的全球优势。

与核动力航母相比,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和作战半径受限,更别提在作战体系上的差距。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海军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每艘都搭配完善的航母战斗群,赋予其强大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此外,美国任何一艘航母战斗群的部署背后,都连接着横跨全球的卫星、指挥网络和支援体系,而中国目前尚处于单舰突破的阶段,编队协同作战能力仍需长期磨砺。

张召忠还特别提到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重要性。作为美国海军的“骨干战舰”,全球范围内已经服役超过70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这些舰艇不仅承担导弹防御任务,还具有强大的海上突击能力,其数量与性能构成了当今大洋深处最坚固的护盾。相比之下,中国的052D型驱逐舰以及更新的055型万吨大驱虽然在单舰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在数量上仍存在重要差距,而整体舰队的全球部署能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运作相当于一架经过无数次演练、滴水不漏的精密机器,那么中国的海军力量仍处于一个探索和磨合的初期阶段,而这种差距正是时间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的过程。福建舰的海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迈向真正意义上的“蓝水海军”,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等待解决,包括从人员训练到物资保障,再到与航空、潜艇等体系的深度整合。

经济体系中的深层鸿沟

中美在经济领域的竞争通常被认为更具基础性表征,2023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美国经济规模的70%左右。从1978年占美国GDP的2.3%,到现在达到7成,不到50年的时间,中国用非凡的速度完成了经济规模的追赶。仅靠体量的拉近无法真正消弭深度差距,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权力分布上,美元的霸权无疑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障碍。

张召忠就曾在2021年反复提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他列举的一个突出例子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纳斯达克交易所每天的总交易量,比中国沪深两市的日均成交量高出近三倍。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元的强势使美国能够通过金融工具干预世界经济走向,而中国却面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诸多瓶颈。

2024年,美联储的一轮加息再次对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系统性冲击。受加息影响,资本加速流向美元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普遍贬值,中国的一些外贸伙伴国也在汇率和通胀之间承受了巨大压力。而此时,人民币在国际跨境结算中的占比却徘徊在5%左右,远未构成足以撼动美元霸权的金融生态。即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但由于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网络高度嵌套于美元主导的框架,中国的金融扩张始终受限于这一客观现实。

金融体系中的差距不仅仅是市场规模和货币地位问题,更多的是科技企业与资本深度结合带来的联动效应。美国硅谷的科技巨头,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其影响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巨大,更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支持美元体系的稳定。这其中,科技公司与军方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最大化,形成了一个难以模仿的经济-“军工复合体”闭环。而在中国,科技企业产业化的转化效率尚显薄弱,与基础学科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无法与美国的整体技术生态相提并论。

科技竞赛的冷热对比

近年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渐从潜在暗流涌动,演变为台面上公开的竞技,且这一对抗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冷热对比。一方面,中国凭借5G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话语权。自2019年华为开始大规模投入5G基站建设,中国迅速在通信技术领域建立起领先优势。

到2024年,华为宣布其5G基站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非洲和南美的多个市场。无论是皑皑阿尔卑斯山区的边缘小镇,还是撒哈拉沙漠腹地的新兴城市,随处可见“由中国制造”的现代通信设施。这种场景,让许多在发展中国家生活的民众第一次接触到了灵活稳定的高速通信网络。若从用户数量来看,中国的5G用户达到全球用户数的60%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2024年,IBM宣布推出史上最稳定的量子计算芯片之一,这一突破被视为量子技术实现商业化的里程碑。不甘落后的谷歌和微软也在同年宣布了多项量子算法优化方案,这些公司通过与美国大学实验室、军方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构建出独特的科研与产业联动机制,使得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迅速步入产业化。即使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和中科院量子实验室近年来已经取得若干重要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中国仍面临着在核心算法设计、量子芯片制造和国际化应用等领域的系统性差距。

2024年6月的一则新闻让中国的科技界感到与有荣焉: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发表了关于光子芯片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极大提高芯片的速度和能耗效率,从而成为未来高性能计算的重要基础。

但在扩散这则重大新闻时,另一张震撼的图表出现了,全球百大科技企业的地域分布中,美国占据了63个席位,而中国仅占12个。一些美国科技公司不仅将研发中心设立在本土,还在欧洲和亚洲主要科技国家设有合作实验室,通过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持续保持创新能力。而中国大多数科技企业仍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国际化布局和跨文化研发的能力尚显不足。

但是中国也不用太妄自菲薄,张召忠认为从防卫主权到远洋作战,从造舰能力到战机研发,中国军队早已不是过去那支以规模性作战见长的力量。在全球安全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中国提升军事能力的意义也已超越传统领域,开始融入到国际责任与和平稳定的更大范畴中。

参考资料:[1]苏一飞.张召忠:最受欢迎的军事评论家[J].国际人才交流,2000(3):34-35

0 阅读:56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