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开国功臣,却被刘邦骂,400年后其子孙反了汉朝

诗意画板 2025-02-18 22:20:27

刘邦、萧何、曹参都是从沛县乡里走出来的乡下豪杰。刘邦和萧何的默契,是因为萧何后勤工作做得踏实,他在粮草军需的管理上很出色,给前线士兵给予了坚实的支撑。曹参呢,是常年征战沙场的有功之臣,身上有七十多处战伤,这足以表明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然而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面对武将们认为曹参应居首功的看法,刘邦却偏向了萧何。这不仅是因为萧何对刘邦至关重要,更关键的是以此体现对文臣的看重。当项羽势力壮大时,萧何不但保证了军队物资的供给,还在战略方面为刘邦给予了许多助力。

曹参心里当然不情愿居于萧何之后,然而刘邦的实际考虑那是无可争辩的:一个国家的构建与管理,不光需要打仗勇猛的将领,还需要能够在朝廷中忍辱负重、稳固政局的良臣。所以,曹参最后被列在了第二的位置,这使得众多武将特别不高兴。

沛县旧人曹参和刘邦原本情谊深厚,可自打刘邦当上皇帝,他俩的友情却慢慢淡了。刘邦对曹参从看重变得疏远,还曾把曹参比作猎狗,这表明一个道理:国家的安稳,不光靠武力,还得有智慧和计谋才行。

虽说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对萧何有所偏爱,可曹参的功绩和付出也没被忽略。刘邦给曹参进行封赏时,照样赐予了他官职与食邑。不过,这一做法也表明刘邦对武将心态改变有所担忧。当曹参在朝廷中的地位慢慢稳固后,刘邦对他是否忠心开始心存疑虑。

汉高祖去世后,曹参接替了萧何的相国之位。在刘邦和他的儿子刘盈当政时期,曹参一直保持着高效率的工作作风。然而,他所面临的难题是,究竟是继续依照旧有的制度,还是大胆地进行变革。曹参清楚自己责任重大,所以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办法,让国家实现了平稳的过渡。

曹参在能够独自掌控局面时,他的洞察力与谋略显得格外珍贵。他认识到刘邦和萧何对于治理国家的高深看法,于是在继位后决定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以此防止突然的制度变动可能引发的混乱。曹参管理国家的办法虽说看上去简便,然而却相当管用。

然而历史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反转。过了四百年,曹参的子孙曹操开始显露头角。他趁着汉末的混乱局势,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渐渐把控了实际权力,最后他的儿子曹丕坐上了皇位。曹操凭借自身出色的军事本领和政治智谋,将汉献帝刘协架空,从而给曹魏打下了根基。

想当年,曹参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绩,可四百多年后的曹操,却亲手把这一切都给终结了。从刘邦和曹参之间的复杂关系,到曹操的篡汉之举,这个事儿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历史的一番感叹,还让我们对残酷无情的权力争斗背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0 阅读:6
诗意画板

诗意画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