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六部,到底谁的地位最高,谁的地位最低呢

人间天堂堡 2025-01-17 18:50:53

要是说起明朝六部的排名这个事儿,估计好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那吏部肯定得是排首位啊!

这答案确实是对的,不过要是在平常聊天吹牛的时候,这么个回答法,那威慑力就差点儿意思,不太“够格”。

真正高层次的回应应该是:

您所询问的到底是大明时期北京六部的排名,还是南京六部的排名呢?

您瞅瞅,就这么随口一问,档次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您得明白,自打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以后,南方和北方这两套官员班子同时运行,始终是明代政治舞台上一道特别且显眼的景象。

【】

咱先来讲讲这吏部,自从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吏部大多时候都在六部衙门中占据首要位置。特别是到了明代,吏部尚书掌握着四品以下官员的任免之权,其手下设有四个重要部门,还被人幽默地称为“喜怒哀乐”四司。

在这当中,文选司专门负责官员的升迁任命,被人起了个外号叫“喜司”,原因很简单,官员的仕途能得到提升,心里当然是高兴的。

考功司承担着对官员进行考核与惩处的职责,要是官员犯了错,惩处即刻就来,就如同雷霆般的震怒,所以它被称作“怒司”;

稽勋司负责管理官员的生老病死等各类事务,人到晚年,生死难以预料,总带着些悲伤的意味,所以就有了“哀司”这个称呼;

再说验封司,负责给官员发放荣誉赏赐,一旦获得荣誉,自然满心欢喜,所以它也被称作“乐司”。

吏部的这套机制,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把绝大部分官员的为官之路牢牢掌控着,没有任何遗漏之处。而掌管这一切的吏部尚书,还被敬称为“天官”,照这么看,这头把交椅,不是它还能是谁呢?

【】

再来瞧瞧礼部,在不少人心里,礼部好像就是负责礼仪、祭祀、外交这些事儿的“清水衙门”,那为啥能排到第二呢?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礼部有个极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大典的操办工作,通常这是由礼部尚书亲自来主持的。

这代表着啥?代表着他从此就是这一届所有两榜进士的座师。在明代的价值观念中,主考官点了你的名,就算没给你上过一节课,那也跟重新塑造了你一样,是师徒关系,绝对不能违背的。

您想想,要是礼部尚书碰上一届科举,那就等于跟好几百个青年才俊挂上了钩,往后这些人脉所能产生的好处,那不用说都明白。

其二,礼部尚书这个职位往往是进入内阁的一个阶梯。

在大明中期往后,要是想进入内阁,那必须得是在科考中成绩特别优秀、身为庶吉士的人才能行。这些学习特别厉害的人刚进入官场的时候,通常不会被派到地方上去,而是会进入翰林院,做编修的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文件,以此来积累经验,这被称作“官正”。

不过呢,就因为这样,他们理论知识倒是挺多,实际操作的能力却不行,要调到其他事情又多又杂的部门挺难的。所以呢,从翰林院开始,经过詹事府(这可是培养太子的地方)、礼部侍郎,接着做到礼部尚书,最后进入内阁,这就成了明代那些学习厉害的人晋升最快的办法。

这般情况下,历代的阁老里从礼部出身的人愈发增多。左手把控着科举,决定着无数读书人的前途命运;右手紧握着进入内阁的便捷途径,礼部的排名要是不高,那才怪呢。

【】

接下来要说的是户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管理钱粮、人口以及户籍等重要事务。如果要形容它的地位比较高,那不太恰当但容易理解的一个比喻就是,它好比公司里的财务人员。

平常时候,你要去报销或者申请部门经费,他倒也不会直接拒绝,但是会磨磨蹭蹭、诸多挑剔,经常让你回去重新写申请。

就算排队去申请,要是公司预算紧张,哪个部门先被满足,谁又往后靠靠,这全都凭人家的想法,人家可是掌握着重要的决定权力呢。就像在大明,各个部门办事需要的经费都得向户部要,还得瞧人家的态度呢。

另外,户部的事务既繁杂又琐碎,在洪武年间的时候,户部的人员规模在六部当中是最大的。那个时候,其他五部都只是一个尚书搭配一个侍郎的标准配置,然而户部却最先增加设置了两个侍郎。事情多,人员忙,而且还是其他部门资金流动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这户部排到第三,那是实至名归的。

【】

咱们再来说说兵部,兵部虽然有像吏部文选司那种能够决定武将晋升的武选司,不过总体来看,在宋明两个朝代,武将的地位本来就比文官低一些。

虽说兵部是由读书人来管理的,会受到吏部一些“压制”,这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另外,兵部的排名掉到前三之外,还有个关键原因,那就是这个职位很容易被问责。只要前方战事稍微不顺利,兵部尚书就得第一个承担责任,没法推脱。

在明代历任的一百多位兵部尚书里,有大半的人任期都没到两年,而其中有 29 人仅仅半年就被撤换了,这便是导致的结果。

在大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能够在那个位置上稳稳待上十年的,只有五个人能做到。负责人老是换来换去,这个部门的地位当然很难达到很高的程度。把它排在第四,着实是因为后面那两个的情况更为棘手。

【】

该工部登场了,工部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像修河、筑堤这类关乎民生的项目都归其负责。

乍一琢磨,这好像是个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好差事,嘉靖年间的严世蕃不就是凭借掌控工部而大发其财的吗?

话虽是这么说,但那得是像严世蕃那样极其聪明的人,才能够把控得住。普通人要是坐上工部尚书这个位置,很多时候反而容易变成吃亏的倒霉蛋。

由工部负责的民生工程项目,对负责人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您琢磨琢磨,在工程建设当中,下面的人又是偷工减料,又是瞒报少报,还弄虚作假,那些从小就埋头苦读、不沾家务活的进士们,能搞清楚这里面多少门道呢?又有几个能不被忽悠,还想着占便宜呢?好处早都被下面的人给瓜分

从地位方面来讲,工部在六部中位列倒数第二,这是由于在许多大型工程的修建方面,它没有做出决定的权力。

像首都宫殿这种为皇家服务的工程,宦官是总体负责的人,工部对上得听从太监的安排,对下得应对各种各样的人,还得常常到户部去说好话、讨要经费,事情办好了是应该的,要是办砸了,那就要倒霉了。这样的情况,您还觉得工部尚书是个好差事吗?

【】

处于最末位的是刑部。

前面说到的那五个部门,反正不管咋的,在各自的领域里多少还算能说了算,可刑部就不行了,根本就没那个做主的份儿。

以京师周边案件的判决以及地方案件的复核来讲,刑部处理完后需上呈给大理寺——这明代的顶级复核机构来做最后的决定。要是工作出现些许差错,大明的最高监督机构都察院就会前来问责。

碰到重大的案子,那得三司共同审理,刑部虽说负责主持流程,但根本没有做决定的权力。

要说对老百姓的威慑力,刑部大牢和刑部堂官,跟锦衣卫、东厂以及北镇抚司的诏狱相比,那可是差得远了。啥都比不过人家,刑部排在最后,确实也不冤枉。

【】

讲完了北京六部,接下来咱再说说南京六部的排位情况。

南京在朱棣迁都北上后成了陪都,一开始有着完整的小朝廷架构,甚至能和北京相抗衡。但自从朱祁镇把六部的正统完全归到北京后,南京就慢慢变成了官员养老,或者是官员犯错后蛰伏、等待机会重新崛起的地方。

所以要说南京六部的排名,您只要记住,兵部是最厉害的,剩下的那些都不太重要。

为啥在北京没啥名气的兵部,到了南方就神气起来了呢?

和其他五部只能管理南京及其周边一些有限事务不同,兵部由于南方的局势不太平,所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东南沿海那地方,倭寇年年过来捣乱,两广、云贵地区的土司常常闹事,藩王们有时也会犯糊涂,搞出些麻烦事。

北京距离较远,难以顾及,而南京兵部尚书能够在近处快速组织大军来应对情况。比如曾参与平定宁王之乱,其后又提督两广军务的王阳明,就担任过南京兵部尚书。

并且,南京兵部尚书常常还兼任“参赞机务”这个职位,和以勋贵作为代表的南京守备、协同守备以及南京守备太监一起,组成了陪都的最高决策群体。您想想,在这决策群体中就文官这一个,其地位能不高嘛?

0 阅读:25
人间天堂堡

人间天堂堡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