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乃是美食家,此说法大概源于林语堂。
用如今的话讲,他就个大吃货。偏偏这吃货还很有才,吃到哪写到哪,因此,又是妥妥的美食自媒体……当然,他若晓得千年之后做美食的头部自媒体,据说年入千万,肯定也要羡慕得紧,毕竟,以吃赚钱,用钱买吃,良性循环啊。
读《苏轼诗集》到第五卷,按编年,此时的苏轼,还在凤翔做小官,离成为美食家的那天,还比较久远,因此吃相颇为不雅。
且看他《渼陂鱼》中怎么写的: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朋友从很远的地方送来一条大鱼,还没煮熟呢,苏轼就抢着尝鲜了。如果用筷子夹还算了,他竟直接用手指去捏——若他爷老子在边上,估计得敲他几下,小子你太不讲究了啊,饿痨子吗——搞笑的是,苏轼还不唯一吃相难看的。
一众宾朋傻笑着溜出了哈喇子,端起饭碗狼吞虎咽,就如肚子已饿成一道深沟一般……
都是些读书人,都是些考中了进士的家伙,怎么会如此不讲吃德呢?
苏轼自己给出了答案: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
原来如此。
有吃的时候不珍惜,一尺多长都瞧不上。一到西北,已非江南,吃得多的是风沙,见得少的是鱼虾。哪里还讲什么客气?哪里还管什么风度?
大快朵颐,多吃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