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5日,一封电报,引起山东野战军诸将普遍感到意外,甚至,有些不满。
毛主席在这封电报中明确,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统一由陈毅领导,但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战役指挥权,是战争年代的核心权力。
为什么让粟裕指挥两个野战军呢?他何德何能?山东诸将中,除了一纵叶飞,其他将领们都不怎么熟悉他,论年龄、论资历,山东部队中有很多人似乎都不比他差。
这件事在山东部队引起不小的反应。
关键时刻,陈毅察觉到此事的深层次隐患,迅速出手解决了。
在论述陈毅的处理经过之前,我们先解决一个常识性问题,什么是山野、华野合并。
一、此华野非彼华野
在军史上,华野是一个威名赫赫的简称,一般用来指代华东野战军。与西野、中野、东野并称为四大野战军。
但在1946年12月以前,也存在一个华野,即华中野战军,在当时官方来往文电中,也以华野简称之。这两个华野并非一回事,提醒各位不要混为一谈。
华中野战军是华中军区的野战部队,是抗战胜利后,以新四军部队为主体改编过来的。粟裕担任司令员。
内战开打之后,国民党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分别进攻苏中、苏北、鲁中、鲁南。
就是大家熟知的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不得不说,这一波攻势还是相当凌厉的。尤其对山东制造了相当大的威胁,王耀武率兵沿胶济线东西对进,打通了胶济线,山东国民党军实现了东西对穿,基本上全面控制了山东的大中城市。
津浦线上,薛岳指挥大军打通了大运河南北交通线,虽然大运河淤塞并不能实现水上交通,但打通以后,对社会舆论造成巨大影响。
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屡屡受挫,承受了很大压力。
华中方面,苏北根据地也有很大损失,两淮被攻陷,失去了华中首府。
伟人目睹山东、华中两路部队分兵作战不得要领,紧急出手让山东、华中联合。
谁知,这一命令下达之后,尤其是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竟在山东部队中引发了不满情绪。
有必要了解一下山东部队的构成。
山东军区的实力非常强悍。原有8个主力师,11个警备旅,另有5个二级军区。
罗荣桓去东北,带走6个主力师,滨海军区一个刚成规模的准主力支队。
抽完之后,山东并没有丧失战斗力,尚有2个主力师(山东4师、8师),以及11个警备旅。陈毅、黎玉又进行了扩编,扩充为5个主力师、11个警备旅。
不光是账面上兵力强悍,潜在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山东民兵有数十万人,都蕴藏在五个军区,哪五个:许世友的胶东军区,陈士榘的滨海军区,王建安的鲁中军区,袁也烈的渤海军区,以及张光中的鲁南军区。
这其中,许世友、陈士榘、王建安都是日后咤叱风云的华野虎将。他们麾下的军区,都是具备随时整编民兵、升级主力的强大动员机构,尤其是胶东军区,曾经四出主力,为华野、三野作出过巨大贡献。
最主要的原因是,山东部队大部分出自八路军系统,已经十几年没有和粟裕打过交道了,谁知道粟裕真正水平如何?
用最基本的人情世故来看也很正常,我自己有家底,凭什么要听一个外来户,还是小清新,来指挥我们这群老家伙呢?
山东诸将有情绪,华中同样也有。
山东抽调走主力后,中央为了填补山东的巨大空缺,调新四军主力部队北上,叶飞的第一纵队,韦国清的第二纵队(罗炳辉是首任司令,可惜1946年6月突发脑溢血病逝,韦国清接任),还有谭希林的第7师,都是老新四军部队。
这三支劲旅都从新四军划入山东野战军,是1946年上半年山东最困难时期,打得最凶、受损失最大的部队。尤其是叶飞一纵,损兵最多,却处处不受待见,兵粮弹药补给都轮不上。
华中部队感觉自家兄弟到山东老大哥的地盘吃了亏,现在粟司令挺身而出指挥两家,你们反倒有意见,这是何道理啊?
二、陈毅找伟人借东西
伟人下这道命令之时,并没有察觉两家部队有这样的思想反应。
等到发现时,又有些晚了。伟人并没有调解两家部队的太好办法,毕竟领袖也不能这么具体地介入一线部队。
陈毅也很苦恼,他对粟裕是了解的。新四军时代,陈毅就曾合作过,江南指挥部,陈毅是总指挥,粟裕是副指挥。
皖南事变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出任代理军长,粟裕是新的新四军头号大腿、战斗力天王级部队一师师长。粟裕的军事才能是什么水平,老天爷不一定知道,但陈毅门儿清。
由他来统一指挥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陈毅求之不得。
陈老总苦恼的是如何消弥两个系统部队之间的隔阂,尤其是怎么抹平山东那几位悍将的歧异与抵制心态。
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不得要领。
正在发愁之时,伟人写的一份《三个月总结》,从延安传到江苏涟水陈师庵,陈毅和华中局张鼎丞、邓子恢等人共同传达研究。
这份文件,给了陈毅一个灵感。
《三个月总结》,指的是自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以来,伟人亲自起草总结的关于当前工作的指示。
这份指示同时收录在《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军事文集》,不能只从字面去看,只看字面,会觉得伟人的文采好普通啊,文章的材料水平好低啊,一点也不讲究形式啊……
乍一看就像伟人和哪位将领当面谈话,直接整理成了文字。
其实这是一份深刻的关于战争走势和战略战法的分析总结,懂的自然懂,党内各条战线的负责人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能解开很多思想上的困惑。
比如丢掉的几十座城市是什么性质,消灭敌人二十多个旅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集中兵力作战……
陈毅学习文件、领会伟人意图的同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毛主席之前发给华中、尤其是粟裕的电报要一套。
说干就干,陈毅亲自向延安发报,向毛主席请示,请求转发一整套,并承诺,有您这套电报,必定能教育说服山东将领。
主席也如堕五里雾中,电报都是公开来往的,还有这功能吗?
还真别说,陈毅拿到这套电报后,在山东军区一传达,真让各位师长、司令们改变了看法,起码表面上不再说三道四了。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套电报到底有什么妙处。
这套电报的起止时间,是1946年6月至8月底,就是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时间。
伟人对苏中战役的态度,起初非常悲观,认为苏中我军难以抵挡国民党军。
比如苏中战役爆发前半个多月时,6月25日伟人曾向华中局发过一封电报,语气中颇有悲观之象,电文很短:
华中局并告陈舒(舒是指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
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可能。你们宜作事先准备,以免临事仓卒,受过大损失。
大家看看,伟人当时根本没有抱任何保守苏中的希望,毕竟敌人兵力是我数倍之多,而且苏中与南京距离过近,国军补给、交通、调兵都特别方便。
到了1946年7月13日,苏中第一仗即将开打之际,伟人仍不敢过于乐观,只是宏观地指示华中军区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
感受一下这个语气,目的仍不是粉碎国军全面进攻,而是看出弱点。
半个多月后,苏中战役第一仗打胜,伟人很高兴,但对战局仍持谨慎乐观态度,7月30日发电说: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勉强作战。
随着粟裕又接连打胜,8月8日伟人对粟裕的电报,已经开始兴奋地讨论战役细节了。
伟人说:
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否则可先歼其一个旅,休息数日再找机会歼其另一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飞速动员新兵送上前线,并继续组训几个补充团。
伟人甚至兴奋地说:
向人民公开说明敌进不可怕,暂时失地将来可收复……
调子完全转过来了,十分乐观,十分兴奋。
更有意思的是,此电的主送人是粟,陈宋张邓谭都是并送。
粟裕带给伟人太大的惊喜了!伟人的谨慎态度一扫而光。
到8月12日,伟人再发电称:粟裕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更为有利。
这是何等的积极,何等的乐观,与之前的态度判若两人。
次日,伟人按捺不住兴奋,再电粟裕:望苏中再布置几次作战。
又隔两天,再电: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苏中歼敌。
此后对粟裕的电报,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就是一再鼓励,一再祝贺,并把粟裕苏中作战的经验通报到各大局、各大战略区。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伟人已经完全被粟裕出神入化的战绩“折服”,再向粟裕发电就是说,无论主力部队往哪里调,都要保卫苏中不失。
三、粟裕奠定地位之战
陈毅向中央索来这一系列的电报,向山东、华中诸将作了介绍,一半是学习,一半是教育,华中诸将固然知道来龙去脉,山东诸将一见伟人都这样说,还敢对粟裕有啥意见。
陈师庵会议后,山野方面服从粟裕指挥,是一个大转折。
粟裕听闻陈军长这样为他周旋考虑,也是铭感五内。
但他深知,奠定威信并不能只靠怎么说,也不能只靠毛主席的命令,还得靠实际作战成绩。
1946年12月,粟裕用一场毫无争议的胜仗,奠定了地位。
当时苏中、苏北解放区大面积沦陷,山野、华野被迫向鲁南转移。国民党军整编11师、整编69师紧追不放。
我军连续作战,在多地吃了亏,又处于撤退中,怎么看怎么都没法打。
诸将都有心直接撤回临沂附近,依托老根据地和敌人拼命。
粟裕力排众议,设计了宿北战役的构想。
主旨就是利用敌人轻兵猛进的惯性思维,来一个急停包围,在机动过程中把敌人消灭掉。
这种战法在苏中七战中屡试不爽,陶勇、王必成等华中将领很快都能明白,但山东部队诸将并不太理解,这样的操作难度太大了。
粟裕也怕山东部队理解不了,在兵力安排上,让山野一纵(叶飞)、二纵(韦国清)、七师、八师,和华野九纵,共计5万多人,去打整编11师和69师6万余人。
除了八师是山东老部队,其他都是新四军老底子的部队。
但是5万打6万,还想歼其一路,未免过于神奇吧。
粟裕就有这样的底气。
粟裕命令华野九纵拖住胡琏整编11师,另外约4万人的兵力去包围整编69师。
为确保能拖得住,还让叶飞一纵穿插分割。
胡琏发现整69师被包围后,拼命向其增援,但在最后两公里处,被九纵和一纵死死挡住,胡琏的指挥所差点被端掉。
戴之奇拼命突围无果,全师2.1万余人被全部歼灭,戴之奇本人开枪自杀。
宿北战役,彻底粉碎了国军的追击势头,山东、华中两部野战军得以安然退入山东。
山东诸将都看傻眼了。
什么叫指挥艺术,粟裕上了现实一课。
几十年后,粟裕大将谈起宿北战役,将其评价为“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这战役比起华野以后的胜仗,算不得大仗,为何评价如此之高?他认为:“这次作战是两支野战军会师后在战役上初次协同作战,这也是一种初战。这仗打胜了,兄弟部队之间就产生了彼此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