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探望重病的弟弟弘瞻,前脚刚离开,弘瞻悲叹:我命休矣

烟雨南水云间 2025-04-19 17:03:06

1763年的时候,乾隆去看望生了大病的弟弟弘瞻。那时候的弘瞻,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看起来干干瘦瘦的。虽然他才三十多岁,但看起来比大了他二十多岁的乾隆还要老很多。

乾隆对他这个弟弟真的特别宠爱,就算前几天他因为犯了大错被撤了职,乾隆一听他病得不轻,立马就赶过来看他了。现在看到他果然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乾隆也放下了架子,跟他掏心掏肺地说了好多心里话。

得到皇上如此真心实意的关照,弘瞻的情况却没见好转。等乾隆一走,他心里就哀叹起来:我这条命,怕是到头了!

他为啥会发出这种感叹,又是为啥被罢了官呢?以前关系那么好的亲兄弟,咋就闹了矛盾,最后让弘瞻落到了这步田地?

【生于天家,受尽宠爱】

弘瞻的妈妈是谦妃,她姓刘。弘瞻是雍正皇帝的第十个孩子,但因为有几个哥哥早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在兄弟里排第六。他四岁那年,乾隆就当上了皇帝。

乾隆对这个小了自己二十岁的弟弟,那可是疼爱得很。弟弟年纪还小,乾隆就觉得,自己得好好关照他,照顾他的生活。这样一来,乾隆在弟弟面前,不光是哥哥,更像是父亲一样。也因此,他对弟弟特别宽容,几乎是有求必应。

有一回,乾隆皇帝溜达到了圆明园,瞧见小弘瞻正在那儿玩呢。他冲弘瞻摆了摆手,想叫过来说两句话。可谁承想,弘瞻一瞅见他,就跟见了大灰狼的小兔子似的,嗖的一下就没影儿了。

乾隆看到弘瞻那么没规矩,倒也没对他发火,只是狠狠训了弘瞻身边的太监一顿,说他们连个小孩都看不好。那些太监都低着头挨训,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这件事没让乾隆减少对弟弟弘瞻的疼爱。等弘瞻长大点儿,就该给他找个先生,开始读书识字,学点东西了。

乾隆对这事儿可上心了,毕竟弘瞻是他亲弟弟,选老师这事儿得慎重。挑来挑去,最后定了当时挺有名的诗人沈德潜,来当弘瞻的老师。

弘瞻拜了位高师学艺,学业上没多久就窜了一大截。看他家里,书多得是,写起诗词来也挺有两把刷子,乾隆瞅着特别高兴。

弘瞻学问有了长进,岁数也一天天变大,乾隆就开始给他安排官职了。一开始,乾隆只是拿些不起眼的小事来考验他,看看他能力咋样。结果弘瞻处理得游刃有余,乾隆一看,觉得这家伙挺靠谱,就打算给他更重要的任务。

先安排他负责武英殿、御书房和药事房这些地方,锻炼了一段时间,接着又让他去掌管造办处。身为皇上的亲弟弟,弘瞻的成长之路那真是一帆风顺。

打从出生起,他就身在皇室,享受着上天的厚爱。天生就拥有的生活条件,比其他人优越太多,完全不用为生计发愁。再加上乾隆皇帝的宠爱,更是让他无人能欺,生活中也没有任何压力。

要是想当官,其实不用跟那些书生一样,整天埋头苦读只为了科举考试。只要一句话的事儿,他就能捞到不少好处。

年纪太小,就得到了太多的荣耀,加上没人及时管教,弘瞻在这么多人的宠爱下长大,性格自然就变得急躁又胆大。这也为他以后犯下大错埋下了伏笔。

【恃宠而骄,兄弟生隙】

因为康熙帝的第十七个儿子果亲王没有孩子,所以弘瞻从小就被指给果亲王做养子。果亲王走了以后,弘瞻就接替了他的位置,也当上了果亲王。

这么小就显露出这般气派,弘瞻心里头飘飘然,做起事来也开始随心所欲。一开始,不过是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乾隆心里跟明镜似的,但想着不过是小孩子闹腾,就由着他去了。

弘瞻仗着自己的地位,越发过分起来。他府里明明已经攒了不少钱财,但还是一个劲地捞钱,对待手下的人也是相当严厉,一点不手下留情。

他甚至为了捞更多钱,搞起了煤矿,这简直就是跟老百姓抢生计,霸占了大家的饭碗。老百姓因为他的地位,心里头火大,但嘴上却不敢说。

他一步步地让步,结果做的事情就越发放肆,不停地试探着乾隆的耐心极限。就像有次乾隆让他去盛京送玉牒,他倒好,非得先去打猎,然后才肯去送。

乾隆看到这幅完全不顾国家大事,只顾着玩乐的样子,真是气得不轻。但弘瞻却满不在乎,心想当今皇上不过是自己的哥哥,自己稍微任性点又能怎样呢。

乾隆没对他动手,这让他更加得意忘形,行为愈发无拘束。他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居然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给商人行方便,从中捞取不义之财。

这事儿是在查办两淮盐政高恒帮京城里的王公大臣倒卖人参赚钱那案子时,被捅出来的。高恒自个儿招了,说:“弘瞻欠了商人一屁股债,就把那人介绍给我,想让我帮他卖人参。”

乾隆一听这事,吓得不行,赶紧让人去查个水落石出。这一查可不得了,弘瞻干的坏事远不止这些。他不仅爱买贵东西还老爱少给钱,更过分的是,他还把手伸到了朝政里头,瞎搅和。

这次,就算乾隆再怎么宠着这个弟弟,也得让他尝尝苦头了,不然他以后肯定会闯出天大的祸来。乾隆心里开始琢磨,得找个法子好好治治他。

弘瞻在乾隆还没发火前,还是老样子,稳稳当当做自己。这样一来,他和另外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更僵了。到了弘瞻亲妈过生日那天,乾隆没给啥特别的祝福,弘瞻就不乐意了,直接就不管不顾地跟乾隆杠上了。

乾隆直接批评他:“你家里那么有钱,还老找母妃要钱要物,可从来没见你孝敬过她,连一件小礼物都没送过。你这样,哪像个儿子啊?”

弘瞻被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默默憋着。他心里头虽然害怕,但老毛病还是没改,整天还是那副懒洋洋、不上心的样子。

就算圆明园起了火,他其实离那儿挺近的,结果却是所有王爷里最后一个赶到的。而且他对那大火好像根本不在意,只顾着跟旁边的人闲聊开玩笑。

有次,弘瞻和弘昼一块儿去给皇太后问好,他俩就坐在皇太后边上的垫子上,一边一个。按规矩,那地方其实是皇上该坐的。

弘瞻这一坐,简直就是跟乾隆皇帝对着干,这种事哪个皇上能忍?乾隆知道后,立马把两个弟弟狠狠批评了一顿,说他们太过分了。

回想起弘瞻以前干的那些没规矩、捣蛋的事儿,我琢磨着现在正是该好好管教他的时候。得赶紧刹住这股歪风,不然还不知道他会闹出啥更大的乱子呢。

于是皇帝下令:“把弘瞻从郡王贬为贝勒,并且撤了他所有的官职。”这对弘瞻来说,真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年纪轻轻的,一直顺风顺水,哪受过这种委屈,生活就像是一巴掌,狠狠地扇在了他脸上,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心病难治,抱憾离世】

弘瞻被乾隆撤了职后,确实老实多了,最近弹劾他的折子也少了一大堆,乾隆对这变化挺高兴。不过呢,弘瞻整天就窝在府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知道他成天在捣鼓啥。

乾隆也挺能理解这事儿,心想等他啥时候懂得了规矩,知道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再让他回来干活也不晚,这段时间就让他好好琢磨琢磨自己的问题吧。

但事情并未按他的想法发展,乾隆从南巡返回的途中,得知弘瞻病重的消息。一开始,他以为弘瞻是在装病,想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他的怜悯,好让他在某些事情上让步。抱着这种半信半疑的态度,他前往弘瞻的府邸去探望。

等乾隆亲自走进弘瞻屋里,他才确信弘瞻的病不是装的。很明显,弘瞻的状况谁都看得出来,才三十多岁的人,现在看来却像是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没多久活头了。

弘瞻在病床上瞧见乾隆走进来,赶紧挣扎着要起来磕头,声音都带着抖,说自己这回真的明白错了,对不起皇上给的信任。乾隆瞧他连站都站不稳,还硬要在床上磕头认错,心里头真是有点触动。

叹着气说:“我就是看你年纪还小,怕你以后走歪路,所以想先给你提个醒,让你改改那臭脾气。可谁能想到,你竟然因为这个病得这么重。”

弘瞻眼泪也掉了下来,哥俩坐下来好好聊了聊,把心里的疙瘩暂时放到一边,感觉又回到了从前。乾隆一回宫,立马就下了命令,封弘瞻为郡王,盼着他能解开心结,慢慢好起来。

不过,他这份心意弘瞻并没有完全收到。乾隆去看过他之后,弘瞻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就听见宫里传来消息,说乾隆又封他为郡王了。

弘瞻心里头压根儿没高兴起来,他琢磨着乾隆没恢复他亲王的位子,只给了个郡王当当,这里面肯定有别的意思,估摸着乾隆还是没消气,故意这么干的。

乾隆一走,他心里就明白,自己这回是彻底没指望“翻身”了,乾隆皇帝肯定也烦透了他。这么一想,他就脱口而出:“我这条命,算是到头了!”

生病时最怕想太多,弘瞻这病啊,原本就是心里头憋出来的。现在他又整天愁眉苦脸,一点开心的样子都没有,感觉像是没了活下去的念头,连药都不肯好好喝。

弘瞻因为总是胡思乱想,把身体给搞垮了,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才活了33岁。乾隆皇帝听到这事儿,心里别提多后悔了,老想着当时要是对他温柔点,不那么严厉地管教,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但人已经走了,后悔也没用。乾隆皇帝赐给他“恭”这个谥号,还写了诗文纪念他,并把诗文刻在了园子里的石碑上。

弘瞻的可怜之处,就是他在太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所有东西,但没人及时教他怎么守住这些。他缺的不是读书认字的教育,而是怎么在社会上做人的学问。

这事儿在咱们老百姓的平常日子里到处都是,甭管你是不是明白那些人情往来、分寸拿捏,日子一长,生活自然能给你上一课。

弘瞻过的日子就像是被隔离起来一样,因为他身份尊贵,别人都不敢惹他,而那些地位比他高的人又都特别宠他。这样的人要是哪天碰到点挫折,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个大麻烦,很可能会受不了。

过于强硬往往会吃亏,想要得到什么,得先学会给予。怎么应对失败,怎么重新站起来,这都是每个人一生中肯定会遇到的难题,就算是那些特别优秀的人也不例外。

0 阅读:12
烟雨南水云间

烟雨南水云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