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轻;导致临床上出现大量的糖尿病患者;而使用降糖药是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科学家们为寻找效果更好,作用更持久的降糖药,不断研究和探索着;前段时间浙江大学顾臻教授研究的智能胰岛素给广大糖尿病带来希望;
大家都知道,在众多的降糖药中,胰岛素的降糖效果最好,副作用相对也是最小的,但是常规的胰岛素必须要进行皮下多次注射才能够良好地控制血糖,所谓的长效胰岛素也必须每天注射一次;也就是说目前使用的胰岛素,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依然也有着很多不足;据报道:顾臻教授研究的智能胰岛素每周只需注射一次,或更长时间注射一次;而且在正常血糖时,会缓慢持续释放少量胰岛素,维持基础血糖的稳定;而当血糖升高时,会迅速释放胰岛素,让血糖快速降到正常范围。
类似的“智能胰岛素”,在2015年时,在国外就有过类似的研究,但是至今依然没有临床应用的产品面市;希望顾教授的研究成果能够尽快进入临床,为更多糖尿病患者服务。
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
在众多的降糖药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胰岛素途径来发挥降糖作用的;
1、二甲双胍的公认的主要降糖机制是:增加葡萄糖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2、格列美脲等磺脲类降糖药和的作用机制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来降低血糖;
3、瑞格列奈等新型的非磺酰脲类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是通过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实现快速降低血糖;
4、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属于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降;另外还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降低血糖;5、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等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糖类食物的吸收,主要是降低餐后血糖,当然餐后血糖下降了,空腹血糖也会有所下降;
6、达格列净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糖从尿液中排泄,发挥降糖作用;7、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二肽基肽酶-4,从而增加肠促胰素分泌,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8、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来降低血糖,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9、胰岛素制剂:通过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满足自身体内胰岛素分泌的不足
上面的八大类降糖药中,只有阿卡波糖和达格列净的降糖作用没有依赖于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其他药物的降糖机制最终都是依赖于机体分泌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要么是提高胰岛素的分泌,要么是提高对胰岛素的利用;
二、每周使用一次的降糖药物
临床已经有两大类长效降糖药,只需每周使用1次:
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常用的有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度拉糖肽注射液、艾塞那肽微球注射液、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等,他们能够降糖、降重、降压、改善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每周只需注射一次;2、 二肤基肽酶-4抑制剂:曲格列汀片,一周一次,口服;
三、看看早在2015年有关“智能胰岛素”的报道
下面是2015年国内关于“智能胰岛素”相关报道的原文:
“智能胰岛素”让血糖自动调节成为可能
“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智能胰岛素”,有望彻底改变糖尿病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这款“智能胰岛素”不需要每天重复进行血液测试和注射来保证体内的血糖水平,它注射后会在体内循环,需要时(也就是血糖升高时)才会发挥作用.这种智能胰岛素已在动物试验中显示有效,科学家们正在计划尽快开展人体试验.专家表示,在正式用于治疗前,还需要经过数年的研究.”
2015年至今,已经快9年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相关“智能胰岛素”的出现。
4、前段时间浙江大学顾臻教授团队关于智能长效胰岛素的报道
“日前,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教授顾臻和研究员王金强团队开发出一款长效胰岛素制剂,能够智能感知血糖的波动,动态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率,可实现对血糖长时间的智能调控。相关成果论文于12月6日刊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学》上。”
据该报道指出:打入皮下的长效智能胰岛素制剂可以在血糖升高时快速释放胰岛素,稳定血糖;而在血糖正常使,缓慢而持续释放胰岛素,以维持基础血糖的稳定;同时表示:这种胰岛素剂型,目前在实验动物小鼠和猪上实现了成功验证。
美国糖尿病学会前医学与科学主席、论文合作者John Buse教授评价说:“这是新型胰岛素研发领域令人激动的重要突破”
2015年《美国科学院院刊》报道的“智能胰岛素”与近日报道的浙江大学顾臻团队研发的“智能胰岛素”,不知是否是同一类型的“新”产品;希望这些“智能胰岛素”能够快速进入临床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