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文化的发展

自琼说历史 2023-05-14 22:26:45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很多朝代都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人依旧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封建时代,食盐和钢铁的价格非常高,也很重要,但是却没有受到重视。

一直到唐代,刘晏颁布了“榷盐法”,规定了从官办到商办的五项制度,实现了由官办向官办共同经营的跨越。

从那时起,官商一体化对盐的产量和销售开始流行,这种趋势对我国随后的宋元明清等多个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影响力有多大。

宋代,“茶盐折博”,意味着盐商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一种官方活动,所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宋代的官员们已经对盐商有了新的认识,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江淮地区已经有了“官改商”的先例。

到了唐、宋、元时代,尽管盐商的身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整个社会的整体观念还是倾向于消极的,因为他们追根溯源,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而且他们的奢侈生活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宋词和元曲中,有不少都是写到了官员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一些商人巨富,平民却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苟延残喘。

总之,盐商和社会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国家利益”上,对国家人民有利,盐商才会收到认可。

明代初期,清政府实行“开中法”,开中法一直延续至明末。中法是什么?大概就是想要借助盐商们的优势,来保证他们的盐能够在国内的销售。

如此一来,盐商们的利润将会变成对帝国有利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利润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在明代,由于盐商的原因,盐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盐政系统”,这种制度对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明代,人们认为,盐的收益与政府的收益是相辅相成的。

盐商是保证食盐在全国范围内能够顺利进行销售的一批人,同时,盐商所产生的税收还可以补充到国库之中,因此,从长期来看,由盐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整体上是对国家利大于害的。

从“重农抑商”到元末明初“士农工商”,再到明代中晚期“惠商利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盐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变化。

从唐代至今,各王朝对于制盐人的制度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在元代,还将制盐工人从户口中单独划出,设置为一个单独的“盐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盐户是一个完全脱离政府控制的机构,除非是犯了什么大错,比如刑部之类的,否则都是由一个叫做“盐运司”的机构来处理的。

在元代,盐户的地位是世袭的,因为他们的孩子都是盐户,所以往后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盐户,他们的孩子必须要继承他们的工作。

在明代前期,根据元朝时期的情况,对盐业实行了一定的调整,对从事盐业的人,不再有固定的户口,而是继续实行官方的统一管理,并世代传承下去。

明代对盐的管制是何等之严?只要是成为盐户,都要按时上交盐,哪怕是非产盐地区的人,也不能免交。

盐户的身份是不能更改的,即使是在朝廷任命也要保持,一旦更改,就会被革职,被发配到其他地方。

这种体制也使得明代的盐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日夜不停地劳动,却难以维持生计。直到明末,朱元璋逐渐减轻了对盐户的压迫,让他们得以缓过一口气来。

比如,在灾荒的时候,他们可以享受减免赋税的待遇,甚至还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补助,这样他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好了。

“恤灶”这个观念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产生的,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认识,什么是“恤灶”?大概就是指,盐户们可以将自己囤积的食盐偷偷贩卖出去,这种做法以前是禁止的,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就可以这么做了。

盐户们将这些富余的盐卖给了盐商,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励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1 阅读:7

评论列表

多乐乐

多乐乐

2023-06-13 13:57

[点赞]

自琼说历史

自琼说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