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有人因贪婪与背叛留下千古骂名,也有人以赎罪与奉献赢得后世敬仰。民国军阀孙殿英因盗掘清东陵震惊全国,被斥为“东陵大盗”;其子孙天义却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他一生守护文物、传播文化,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两代人的命运交织,不仅是一段家族传奇,更折射出历史洪流中个体选择的重量。而孙氏后代的低调生活,也为这段故事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注脚。
1928年的一个夏日,河北遵化清东陵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军阀孙殿英指挥士兵炸开慈禧太后陵墓的入口,刺鼻的硝烟中,无数珍宝被洗劫一空:含在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陪葬的翡翠西瓜、乾隆墓中的九龙宝剑……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成了孙殿英换取权势的筹码。
孙殿英的盗墓行径并非一时兴起。出身河南永城的他,早年混迹绿林,深谙乱世生存法则。投靠蒋介石后,因粮饷短缺备受冷遇,驻扎清东陵附近时,他将目光投向了皇陵的陪葬品。他先以“军事演习”驱散百姓,又绑架修陵工匠逼问墓道位置。当炸药炸开地宫的那一刻,这个土匪出身的军阀或许未曾想到,他不仅炸碎了帝王的安宁,也将自己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盗墓丑闻曝光后,举国哗然。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租界看到新闻时“失声痛哭”,民间更将刨祖坟视为十恶不赦之罪。然而在权力与金钱的庇护下,孙殿英将九龙宝剑献给蒋介石、翡翠西瓜赠予宋子文、夜明珠讨好宋美龄,最终逍遥法外。更讽刺的是,他用盗墓所得扩充军备,却在抗日战争中叛国投敌,彻底沦为汉奸。1947年病逝狱中时,这位曾嚣张一时的军阀只留下一句迟来的忏悔:“我对不起国家和百姓。”
当孙殿英在历史泥潭中越陷越深时,他未曾料到,自己的儿子将以另一种方式改写家族命运。1931年,孙天义在北京出生。他的童年始终笼罩在“东陵大盗之子”的阴影下——邻居的冷眼、同学的嘲笑,甚至陌生人也会对着他指指点点。年幼的孙天义曾哭着问母亲:“为什么父亲要做坏人?”
母亲刘氏的回答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这位传统女性在丈夫沦为罪人后,独自扛起教育重任。她将儿子拉到身边,一字一句叮嘱:“你记住,文物是老祖宗留给天下的宝贝,碰不得!你要做个和你父亲不一样的人。”为了隔绝不良影响,刘氏甚至带着孙天义远离父亲旧部,在书斋中教导他诵读诗书。多年后孙天义回忆:“母亲是我人生的灯塔,她让我明白,血脉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
这种刻骨铭心的家教塑造了孙天义的品格。1952年从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他拒绝利用父亲旧关系谋职,选择从基层翻译做起。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期间,他白天讲授英美文学,夜晚伏案编纂《英语谚语词典》,用三十年光阴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院长。当有人问及父亲时,他总是坦然回答:“我是孙天义,不是孙殿英。”
1992年,61岁的孙天义做出一项震惊世人的决定:他将父亲盗取的文物全部上交国家。面对外界的不解,他在捐赠仪式上郑重说道:“这些不是孙家的财产,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留着它们,就像留着父亲的罪证。”这番话背后,藏着一段隐秘心事——他曾亲眼见过父亲盗墓所得的翡翠西瓜,那抹妖异的绿色成为童年最痛苦的记忆。
孙天义对文物的守护不止于归还。担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期间,他发起成立黄帝陵基金会,带头捐出积蓄整修陵园。每逢清明,他总会站在黄帝陵前凝视良久。有记者追问这是否在替父“赎罪”,他摇头答道:“我守护的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根。”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文化使命感,让他主持修复的黄帝陵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朝圣之地。
而他的国际视野更为文物保护注入新维度。上世纪80年代,孙天义多次赴欧美讲学。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台上,他展示着青铜器拓片,向世界讲述:“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曾有外国学者尖锐提问:“你父亲破坏文物,你却宣传文物,这是否矛盾?”孙天义坦然回应:“正因见过文明的伤痕,才更懂得珍惜它的光芒。”
走进西安某老旧小区,人们偶尔会遇见一位骑自行车买菜的老人。他正是孙天义的长子孙大伟,退休前是机械研究所的钳工。邻居们只知道他手艺精湛,却少有人知他的身世。“父亲常说,踏实劳动才是立身之本。”孙大伟擦拭着工具盒里的老式卡尺,语气平静。他的妹妹孙文英继承家族语言天赋,成为中学英语教师,课堂上总爱穿插文物故事;最小的弟弟孙建国留学归国后投身科研,刻意避开媒体聚光灯。
这种刻意低调,源自孙天义定下的家规。每逢春节团聚,他总要告诫子女:“你们祖父的事写在史书里,但你们的人生要自己写。”三兄妹谨记教诲——孙大伟的工友十年不知其家世;孙文英拒绝出版回忆录;孙建国参与国家级项目时,坚持隐去姓氏署名。这种近乎执拗的朴素,与孙殿英当年的张扬形成戏剧性反差。
曾有记者追问孙家第三代是否感到压力,长孙的回答令人深思:“历史给了我们警示,但没给我们枷锁。祖父的污名不是我们的烙印,而是镜子——照见过往,更照亮前路。”
从东陵大盗到文脉守护者,孙氏家族百年沉浮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孙殿英用炸药炸开皇陵时,以为掠夺的是财富;孙天义用双手修复黄帝陵时,守护的是文明。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证明:血脉传承的不仅是基因,更是选择——选择贪婪,终将被历史唾弃;选择良知,方能超越时代获得新生。而孙氏后代隐入尘烟的生活,恰恰为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写下最深刻的注脚:历史的评判从不由出身决定,当一个人选择与文明同行,他的每一步都踏在重写命运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