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如今只能在家啃老,天才少年怎么就变成了“烂尾娃”?

陪宝宝写日记 2024-09-21 10:40:48

如今,“内卷”这个词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卷资源、卷家境、卷学历、卷人脉,随之而来的还有卷孩子,都说孩子才是新一代的花朵,在我们悉心呵护的同时也给予了厚重的期盼,朋友圈晒娃的、和邻居比孩子学习成绩的、回趟老家也是为了炫耀孩子多么优秀的,比不完的成绩,卷不完的竞争。

随着社会大多数父母施加的高压降落,最近一个新词在互联网中横空出道,那就是“烂尾娃”,可想而知这将会刺痛多少父母的心脏,家长耗费半生的心血,投入大量的成本,结果确实一无所有,将所有的期盼和希望都打了水漂,这将如何让父母不痛心呢?

还记得之前占据各大新闻头条的那个男孩,16岁的博士神童,一直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张忻炀一直被视为天才儿童,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聪慧与才智,2岁识字,7岁上完初中,16岁就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学习的过程就是从跳级再到跳级。

但如今28岁的他却没有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甚至生活费也是向父母索取,旁人都说这是天才的陨落,纷纷感叹,殊不知如此的结果却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所导致的。

在张忻炀初中时一度学习吃力,但父母依然没有选择让他留级,而是坚持直接进入高中的学堂,高二时就送他去参加高考。

当时高考成绩只拿到了505分的他,认为去中国人民大学的计划泡汤了,当所有人认为他会选择复读时,他父亲依然坚持他去读大学。

而那一年仅不到10岁的张忻炀,成为了众人称赞的天才少年。

大学后的张忻炀本打算出国留学,但由于规定年满14岁才达到条件,需要等待一年即可,可父亲不允许把一年的时间耗费在等待中,毅然决然自己决定放弃留学机会,让孩子去北京科技大学读研,16岁那年,张忻炀再次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如今的张忻炀像是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变成了一个归于平凡的落魄结局。

本该前途一片光明的他结局却是惨淡不堪,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恰恰是因为父母急于拔苗助长,不断内卷的心态反而让事态发生倒转,这也映射出许多家长在教育中存在偏激的错误观念。

无效的内卷不如有效的摆烂

人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比较是没有尽头的,只会徒增大家的烦恼。

无效内卷正是指家长过度的比较孩子的成绩与才智,认为只有在这类领域中出类拔萃才是有所成就,然而忽视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身心综合素质健康的培养和关心。

为了提高成绩没有周末,安排满满当当的课外补习班,让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放松的空间,身心疲惫,反而效果一般。

大部分家长认为的优秀,恰恰会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焦虑的氛围,最终得不偿失。而在教育的路中一部分聪明的家长已经开始选择有效的摆烂了。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游玩,闲暇时刻陪孩子看蚂蚁搬家,给孩子讲蚂蚁的生活习性。更多地是带孩子接近自然,享受生活中的碎片,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个心灵的启蒙要比课堂更加管用。

而孩子,也会在快乐和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新的知识,开拓新的领域。同时也能激发一些他们的兴趣爱好,会助长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可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敢于允许孩子犯错,任何事多放宽心

教育的本质说法就是纠偏,在一切认为正确的认知中的得到真理,然后加以改正,方可真正育人。

作为父母也是一样,我们要允许自己的孩子在试错中成长,一定程度中要允许他们犯错。

爱因斯坦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无限探索和对新事物好奇的欲望,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个成功的背后同样也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和探索这个世界。

这种宽松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每个小孩都是独特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与错误,我们都在用不同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和发现未来,只有在我们允许错误出现的环境下,才可以更有效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在错误中学习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或惩罚。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支持自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够激发孩子最大的潜力和资质。

不要为了攀比而背离现实

张忻炀一次次的选择导致了自己最终的结局惨淡,正是因为他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背离现状才会如此,学习吃力却依然升学,高考失利却依旧进入大学,想要留学却被阻碍继续读研,看似顺遂的人生却处处是沟壑。

攀比仿佛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家长的通病,好好学习是为了光宗耀祖,发家致富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一切以别人眼中最好的定义为标准,大家觉得优秀才是真正的得意之作。

同事的小孩总是成绩优异,每当其他人询问她的育儿方法时,他总是自豪的告诉旁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在周末做三年级的试卷了,古诗能背诵几百首,数学函数更是不在话下,孩子大多数没有休息的时间,幼儿园拔高小学的知识、小学开始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攻克高中的知识。

后来孩子在高考时得了抑郁症,自称看到试卷就会呕吐,同事为此辞去工作陪伴照料。

人无完人,比较中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中的成功,我们应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不一定普遍认知的完美才是完美,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好而忽略孩子的成长路径。

或许每个孩子身上充满许多闪光点,但都被我们的功利心而刻意的忽略了,希望我们每一个家长在比较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去善于发现孩子隐藏的光芒,不要为了攀比去遮盖它,请为了爱而鼓励他们!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

陪宝宝写日记

简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多平台育儿原创,专注育儿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