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奂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后,曹魏终于迎来了它的终点,而曾被视为"大魏忠臣"的司马孚,又展现出了怎样的面貌呢?司马孚临终时称自己为"魏朝守志不移的人",但他的一生真的如他所说那般,对魏忠诚不二吗?
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对曹魏政权的强力干预。而这个过程中,司马孚表现得尤为忠于司马懿,协助兄长成功发动政变,以功进爵长社县侯,并担任侍中的重要职位。看似忠诚于大魏,但实际他的行动无一不在彰显其对司马家族利益的维护。
在政变之后的几年内,司马懿去世,掌控权力的司马师又开始了新的权力调整。魏帝曹芳不满被掌控,计划废除司马师。这一计划最终失败,参与者李丰、张缉皆被族灭。而司马孚在此次事件中再次表现出对司马家族的支持。当时,司马师带头上表请求废除曹芳,而联名上书中的首位便是司马孚。这样的举动,再次表明了他在政治阵营中的立场。
曹髦被杀一事同样耐人寻味。甘露之变期间,曹髦率兵反击司马昭,最终被成济所杀。而这一事件的背后,司马孚始终未有明确表现。虽然他在曹髦死后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和哀悼,甚至称“杀陛下者臣之罪”,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事后他上奏追究主谋责任,但包括成济、贾充以及司马昭在内的主谋们,并未受到实质的处罚,这充分显示出司马孚更多的是在为自己赢得一个忠臣的名声,而非真正执行大魏的忠诚义务。
再来看他在曹奂禅位一事中的表现。魏末代皇帝曹奂在禅位后前往金墉城,司马孚为表示对曹奂的忠诚,曾流涕告别,并称“到我死的时候,也要做大魏的纯臣”。然而他并未真正阻止这一禅让的发生,魏朝的灭亡依然不可避免。
司马孚以“柴桑忠臣”的身份继续在朝中发挥作用,获封晋朝的安平王,并在位至尊崇的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重要职位。他享有的荣耀和特权,乃至乘车上殿的待遇,都在表明他是晋朝的功臣。而死后被追封为十二功臣之一,配享晋太庙,更是在视魏为无物。如此重大的荣耀,实为司马氏家族对他在权力斗争中积极配合的重要回馈。
然而,历史不能被简单的叙述所迷惑,一个人的忠诚与否,仅凭口头之言远不能定论。从司马孚一生的政治动作来看,他所说的“大魏忠臣”更像是一种政治策略,表面忠诚,实则更甘于站在司马家的大船上,与老兄长同心协力。他的行动,无一不在保障司马家族的利益,推动着魏晋间权力的无缝过渡。
综上所述,司马孚的行为一次次撕下那面伪装的“忠臣”面具。他在魏晋之交的权力斗争中,更多是在为家族利益奔波,在权力面前,他的“忠诚”只不过是表象,真正的忠诚则是留给了自己的家族。司马孚的一生,既有对个人名誉的刻意维持,更深藏着家族政治利益的复杂权谋。如此看来,司马孚的忠诚究竟是真还是伪,如何评判,或许历史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