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喻户晓的“第一神童”叫宁铂,13岁破格成为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届学生,后来因为没能选择心爱的天文学专业,被安排读理论物理,产生了心理影响。
图源:网络
作者:吴文武
1998年宁铂在参加崔永元担任主持人的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录制时,猛烈抨击神童教育,五年后的他选择出家修行,现已还俗,研究佛学,还做心理咨询。
和宁铂一起被誉为“三大天才神童”的还有谢彦波,跳过中学阶段,从小学进入少年班,11岁成为科大的一员,15岁读硕士,18岁读博士,不过博士没读完被安排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奖得主安德森,后因师生关系紧张,回国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三大神童后来的境遇不尽相同,神童也从此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神童教育至今,当然也培养出如张亚勤、陈晓薇、马东敏、庄小威、汪潮涌等一批知名科研、学者和商业人才。
时间到了2020年魔幻的7月,神童频现,我们接连见闻了几件和神童有关,超乎常理,颠覆三观的事。
最先是,昆明盘龙小学六年级陈灵石小朋友,因参加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论文《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技能与机制研究》被扒出,这篇论文水平已达到博士级,引发关注和热议。
图源:网络
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最终决定取消了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陈同学的父亲也发表声明致歉。
接着是,16岁的“诗词大家”岑怡诺同学,两年前就可以每天写2000首诗,300首词和15000字的小说,创立了三个品牌,出版了三本书,参加了四次演讲比赛全部获奖,还担任中国国际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她的爸爸还很客气的说:一天3000首也不是问题。直接秒杀乾隆和诗仙。
图源:网络
最新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学生李某怡和李某卿完成的对比实验观察报告——《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奖一事引起网络关注。武汉科协回应称:2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能够独立完成,并在实践中得出报告结果,专家组一致认可。
这几件事情都让人们感到惊讶,原来“天下神童”比比皆是。
有自媒体爆料,更厉害的是北京人大附中的一名高二同学远赴南极提取到一种抗辐射微生物进行研究。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有业内网友毫不留情面的评论:他连移液枪怎么拿都不知道?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同学做高度危险的辐射实验,居然没有防护?另一个问题是他怎么能进到实验室?
新华社17日就最近多个神童现象发表锐评:歪门邪道的“假神通”培养不出“真神童”。
“癌症专家”、“诗词大家”、“基因天才”等标签飞遍网络,这几件事情的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学生,有小学生,也有青少年,因参加各类竞赛而获奖。
和陈灵石小朋友研究癌症论文获奖一起被推上舆论风口还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据官方介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由中国科协和八个国家部门、基金会或组织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每年全国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最终选拔500多名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相聚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评论陈灵石小朋友研究癌症论文获奖时说:评委的常识都去哪儿了?
更有网友表示担忧的说:真正的后浪小学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癌症,虚假的后浪研究生都头发掉没了,领着几百块的工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也不能太离谱啊!
早在10多年前就有评委注意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的一些高精尖研究项目,明显不是孩子独立完成。要么有高人插手,要么能用上国家级实验室设备。更有网友调侃,大赛不如彻底改名叫“青少年拼爹科技创新大赛”。
有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行为绝不止发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里,国内几乎和科创相关的各类比赛当中,几乎都存在类似的“拼爹”行为,而且已经成为这些比赛“潜规则”的一部分。
上述几个热点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官方调查、家长致歉、奖项撤销等一连贯操作再次流水线式上演,事件也会随着新闻的时效性而减弱,但其背后所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思考。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不能沉溺于打造“神童”,只能是自欺欺人。教育是一个持续渐进的科学过程,不能用力过猛,揠苗助长。培养孩子的特长也需要科学,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违背常理,成为社会笑柄。
家长、学校和社会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给予正确和正面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观,脚踏实地,走稳人生阶段的每一步。
就如武汉科学在回应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研究的声明中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中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但声明中最后一句话也很重要: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今年五四青年节,一部由B站发布的向年轻人致敬的纪录片《后浪》刷屏,让我们看到了后浪的力量和时代的力量。
但在时代前行湍急的河流中奔涌也不能太心切,太急了难免会“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