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曾任国务院总理,著有自传,记录1928年至1983年经历,其中详述了他与周恩来总理及邓颖超之间的过往故事。
初见邓颖超时,她对下一代成长的给李鹏留下深刻印象,在成长道路上,邓颖超始终作为“引路人”,指引着他前行。
初见邓颖超时,其气质非凡,举止端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风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由衷敬佩。
李鹏能进入邓颖超的视野并不意外,缘由在于其父乃李硕勋。
李硕勋早年投身革命,1924年在上海大学入党。他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斗争,当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及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声名远扬。
蒋介石叛变后,李硕勋坚持斗争,在上海、江苏等地履职,于白色恐怖区发动数十次起义。1930年,他组建红14、15、17军,党悟出“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李硕勋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
1931年,李硕勋因病留港,鉴于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他被任命为广东省军委书记,赴海南指导工作时遭遇逮捕。
敌人高度重视对他的审讯,因其知晓众多情报。若获其口供,国民党反动政府破坏力将大增。为逼李硕勋开口,敌人用尽手段,但他仅答“我是共产党员”。
审讯特务气急败坏,终将李硕勋以竹筐抬至海口市东校场处决。李硕勋牺牲时年仅28岁,遗下幼子李鹏。
1939年,距某事件8年后,李鹏于四川省立实验小学休憩时,突接通知:家中有访客到来,彼时他头部缠着纱布。
作为烈士后裔,李鹏深知“家里”即组织,遂即刻归家,见母亲正与一位同龄大姐交谈。
对方见李鹏后起身相拥,夸赞道:“兰兰,你都长这么高了。”
李鹏小名兰兰,其母赵君陶与姐赵世兰情深,为照顾妹妹及外甥,赵世兰未嫁。赵君陶感念道:“日后生子或女,皆名兰兰。”
邓颖超首先李鹏头部的纱布,急忙询问其缘由。
李鹏略显紧张地说明:“日机轰炸时,地动山摇,我瞬间从上铺跌落,头部受伤。”
李鹏母赵君陶当时从事地下工作,为保母子安全,邓颖超建议将李鹏带至重庆,便于照料且近其母工作地点。
李鹏被带至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并在那里会见了周总理。
周总理初见李鹏,深感惊讶,言道:“你愈发像硕勋了。”
周总理见高却略驼背的李鹏,如慈父般拍其肩,嘱咐他挺胸走路。这前所未有的关怀,让13岁的李鹏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李鹏同样察觉到,周伯伯家中并无子女。
1925年8月,周总理与邓颖超简朴成婚。不久后邓颖超怀孕,但周总理忙于东征,邓颖超也投身广东妇女革命,两人均无暇顾及生育。
邓颖超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广州购得堕胎药并服用,虽痛苦难忍,但仍坚持短暂休养后,迅速重返革命斗争的前线。
夫妻在汕头相聚,孩子已失。周总理未怒,仅批评道:“孩子非私有财产,属国家社会。且此事伤身,身体乃革命之本,非个人独有。”
1927年,邓颖超再次怀孕,但胎儿远超正常体重,历经3天3夜仍未能顺利分娩。
医生急赴邓颖超处,严肃告知:“继续拖延,将危及母子生命。”
邓颖超悲伤落泪,医生采取最后措施,决定使用产钳帮助她完成分娩过程。
孩子重10磅,为男孩,虽顺利出生,但头部在生产中受损严重,最终不幸去世。
病榻上的邓颖超因痛苦经历格外思念丈夫,而周总理当时被蒋介石悬赏20万银圆,他设法仅向妻子传达了“速离广州”的信息。
国民党搜捕前夕,邓颖超不顾身体虚弱,离院后经香港中转,最终抵达上海。
抵沪后,周总理安排妻子就医,因生产时过度紧张、疲劳且未充分休息,邓颖超子宫未收缩,或影响日后生育能力。
周总理劝慰妻子:“无子女亦无妨,重要的是你要保重身体。”
此后,周总理与邓颖超致力于培养烈士后代。周总理表姐龚志曾叹道:“唯憾你们未育有亲生子女。”
周总理立刻回应:“我们有10个孩子,他们的双亲均为革命献身。我们能担起养育之责,谁说我们没有?”
实际上,“10个”并非指周总理与邓颖超实际呵护的革命后代数量,而是一个泛指概念。
周总理与邓颖超遇到需帮助的革命者后代时,总是毫不犹豫,一往无前地伸出援手。
持续李鹏的成长历程,确保其每一步都稳健前行,逻辑清晰且方向明确,不间断,助力其全面发展。
重庆办事处将迁往延安时,李鹏随行前往。
他在延安留至抗战结束后,毛主席决策抢占东北,延安各机关学校纷纷派干部前往,李鹏亦随之前往东北。
出发前,周总理召见李鹏,强调:“身为共产党员,不仅组织上要入党,思想上更要入党,方能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邓颖超勉励他:赴东北后,要与群众融为一体,摒弃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做到真正深入基层。
东北寒冬,邓颖超取出自己的棉被给战士,李鹏见状,那棉被已洗白,与战士所用无异,且周伯伯床上仅此一条。
李鹏婉拒了,但“邓妈妈”坚持要给:“这毯子虽旧,冬日仍暖,你带上。”
李鹏携带毯子,启程前往东北。他步伐坚定,目标明确,踏上了这段旅程。
在延安时,他常能见周总理与邓颖超,但转至东北后,与二人相聚的时间便大幅减少。
李鹏因成绩出色被派往苏联留学,归国后在丰满发电厂任职,他成功将所学应用于工作,1958年晋升为副厂长。
那个时代,管理层肩负重任,事务繁杂,均需他们率先垂范,亲自处理,绝非易事。
1958年松花江上游干旱,丰满发电厂却增发电量,致水位剧降,发电库容告急。北京领导赴厂视察,认出李鹏,勉励其勿受外界批评干扰,专心工作。
李鹏凭借卓越的领导力,引领团队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
次年,其子李小鹏于协和医院诞生,文章《纪念我们的母亲赵君陶》记述了李小鹏出生时的情景。
朱琳怀孕后入住协和医院,却遭遇早产难产。赵君陶在医院陪产,林大夫见情势危急,紧急询问赵君陶保大保小的决定。
赵君陶毫不犹豫,对林医生说:“医生,请求您务必尽力,既保住大人,也保住孩子。”
林大夫全力以赴,助力朱琳成功分娩,李小鹏得以顺利诞生。
改革开放时,中国遭遇电力短缺,成为发展障碍。鉴于李鹏在电力领域的丰富经验,他领导建成了我国首条500千伏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1983年他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主要精力投入能源与交通建设。
此时,延安学习的少年已成长为能担重任的国家高层领导,但在邓颖超看来,他仍是孩子,需长辈持续提醒与协助。
79岁的邓颖超探望李鹏,叮嘱他:“务必保持谦逊,勿忘紧密联系群众。”
李鹏紧握“邓妈妈”的手,深感怀念。对他而言,周总理始终是“周伯伯”,邓颖超是“邓妈妈”。无他们的关怀,他难有今日之精神支柱。
邓颖超因多年艰苦生活,身体欠佳。1988年,她病倒,除器质病变外,还确诊帕金森。
3年后,她因肺炎引发高烧再次入院,众多同志闻讯其情况危急,高烧持续对八旬老人而言极为严重。
医院的钱主任对探视的领导坦言:“情况需有准备。”
1992年,邓颖超在医院庆祝88岁生日,北京多位领导到场,房间布置得喜庆。尽管如此,邓颖超仍表示:“我最不喜好庆祝生日。”
那年夏天,邓颖超病情骤变,保健医生季建华着手准备后事,详细列出待办事项与需请示事宜,两大张纸满满当当。
晚8时许,李鹏携夫人朱琳至病床旁,邓颖超以微弱之声轻唤:“李鹏。”
这两个字,是邓颖超在人世间留下的最后遗言。它们深刻而庄重,保持了邓颖超一贯的言辞风格,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无需额外语气词修饰。
李鹏深感悲痛,遵循邓颖超遗嘱:不保留骨灰,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亦不召开追悼会。
遗嘱简短明了,字里行间尽显伟人胸怀,每一条简洁的嘱托,都深刻体现了其广博的胸襟与深远的考量。
李鹏的回忆录中详述了与周总理、邓颖超的诸多往事,那些情景忆起,恍如昨日,并未太过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