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这两家新势力车企最近公布的财报让人感觉挺复杂的,一边是增长一边又是亏损,搞得人有点晕乎乎的,也不知道这行业到底咋回事。
小鹏汽车这家公司去年的营收增速回暖了,从前年的14%多涨到了33%多,看起来好像是有点起色了。不过仔细一琢磨,这增长好像也不是特别稳当,主要是靠着跟大众合作搞了点技术研发服务赚了点钱。这种合作收入说不准哪天就没了,指不定哪天大众觉得不划算了就撤了,那小鹏岂不是又得回到原点。再说了,这部分收入也就占总收入不到一成,还远远称不上是支柱产业。
小鹏的车子卖得还行,去年卖了19万多辆,比前年多卖了差不多5万辆。不过这个数字放在整个新能源车市场里,说实话也不算太出彩。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那么激烈,光是保持这个水平可不够,得想办法再提升才行。小鹏现在全国有690多家门店,覆盖了200多个城市,看起来规模不小,但是能不能把这些门店都养活还真不好说。
理想汽车去年倒是赚钱了,净利润有80多亿,但是跟前年比反而下降了32%。这就有点意思了,明明卖得多了,利润反而少了。这是不是说明理想的成本控制出了问题,还是说为了抢市场不得不降价了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个好兆头。理想去年交付了50万辆车,增长了33%多,但是收入增长才16%多,这里面的差距就值得琢磨琢磨了。
理想的研发投入比例不高,只有7.7%,虽然总额比小鹏大,有111亿。但是在这个靠技术吃饭的行业里,研发投入少了会不会影响长远发展毕竟现在新能源车不光是能跑就行,还得智能,还得有各种花里胡哨的功能,这些都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才能跟得上。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真是乱象丛生,各家车企都在使劲往里面挤,搞得市场都快饱和了。小鹏和理想这两家算是老牌新势力了,但是现在看来也不太好过。小鹏还在亏损,理想虽然赚钱但增长放缓,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市场已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赚钱的了。
以前大家都觉得新能源车是朝阳产业,只要进来就能赚钱。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太天真了。市场是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在放缓,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不光是造车新势力之间在竞争,传统车企也都转型做新能源车了,市场就这么大,玩家越来越多,每家分到的蛋糕自然就小了。
小鹏在研发上可是下了血本,去年就投了64.6亿,占收入的22.4%。这么多钱砸下去,按理说应该能搞出点名堂来。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么高的研发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这就有点尴尬了,投入是投入了,但是效果不明显,这钱算不算白花了
特别是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投入了超过一半的研发费用。但是现在看来,这项技术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用户对XPILOT系统的订阅率不到30%,说明大家对这个功能的付费意愿并不高。这么算下来,小鹏在智能驾驶上的投入短期内是看不到回报了。
理想现在主打的是增程式电动车,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但是随着纯电动车技术的进步,增程式的优势可能会被逐渐削弱。理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布局纯电动车市场。但是这个转型并不容易,因为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理想推出的MEGA高端MPV,市场接受度还有待观察。毕竟高端MPV是个小众市场,能不能成功还要打个问号。而且理想的纯电动车产品力还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验证。如果转型不顺利,理想现有的增程式技术优势可能会因为政策变化而受到影响,这对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风险。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可能会面临一轮新的洗牌。那些技术领先、产品力强、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可能会脱颖而出,而那些跟不上节奏的可能就要被淘汰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残酷,但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将成为关键。谁能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载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谁就可能占据先机。但是创新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这就要求车企有足够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小鹏和理想的处境都不太乐观,一个还在亏损,一个增长放缓,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但是现在补贴退坡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这就要求车企必须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不能再依赖补贴过日子。但是,政府的产业政策仍然会对行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如果政府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可能会给某些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性政策也可能影响市场格局。比如一些城市限制燃油车上牌,这无疑会刺激新能源车的需求。但是如果这些政策发生变化,市场也会随之波动。所以,车企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密切关注政策走向,及时调整自身策略。
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这对造车新势力构成了巨大威胁。传统车企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一旦他们在新能源车领域站稳脚跟,很可能会挤压新势力的生存空间。
比如大众、通用这些传统巨头,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业务。他们有资金优势,可以进行大规模投资;有品牌优势,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还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可以快速打开市场。相比之下,小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在这些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不少新能源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海外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但是进入海外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品牌认知度问题,在国外消费者并不熟悉这些中国品牌。其次是法规认证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安全标准和认证要求,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小鹏和理想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目前还比较谨慎。相比之下,一些其他新能源车企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就更加激进。但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和耐心。如果能够成功打开海外市场,无疑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现在的新能源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很多车企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软件订阅、车载应用等。这些新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这些模式能否成功,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小鹏在智能驾驶方面投入很大,但是用户的付费意愿似乎并不高。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消费者到底愿意为哪些功能付费如何平衡硬件和软件的收入结构这些都是车企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谁能在这些新模式上取得突破,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