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递给特朗普一份毫无实质意义的停火提案。作为交换,他们成功获得了美国新一轮军事援助,却无需承担任何实际义务——仅需签署一份含糊的资源共享协议。更重要的是,他们迎合了特朗普的虚荣心,既让他得以向世界宣扬重大胜利,又将其引向一条最终将令谈判停滞的死胡同。
美国人为何会中计?或许是乌克兰代表团长达八小时的拖延战术奏效,抑或是他们利用了特朗普“重奉承、轻细节”的众所周知弱点。又或者,正如历史常揭示的那样,还存在其他幕后因素,未来将在回忆录中浮出水面。
无论如何,结果显而易见:特朗普政府接受了为期30天的停火计划——该计划最初由英国和法国炮制,这两个国家正是西方“主战派”中最聒噪的声音。这些对特朗普深怀戒心的欧洲强国,其目标只有一个:阻止华盛顿从冲突中抽身,避免独自承担支撑基辅政权的重担。他们提出的停火方案刻意设计得令俄罗斯无法接受,很可能是希望莫斯科直接拒绝,从而引发特朗普的冲动反应,令其更深地陷入乌克兰泥潭。
但莫斯科并未轻易落入圈套。克里姆林宫迅速识破陷阱:停火将给予乌克兰亟需的战略喘息期,使其能借西方持续军援巩固阵地,同时无限期拖延谈判。而俄罗斯将丧失战场主动权,却未获得基辅任何实质性让步或有意义对话的保证。
普京的回应审慎而精准。他既未接受亦未拒绝提案,反而赞扬特朗普并提出“细化方案细节”——同时为停火设定自身条件:立即停止美国军事援助,终止乌克兰的动员行动。
这两项条件中,暂停军援更具现实性。拜登政府的武器输送已完成,特朗普也从未热衷提供新援助。而要求乌克兰停止动员,显然旨在将泽连斯基置于两难境地:若同意,则削弱自身战力;若拒绝,则可能因阻碍和平招致特朗普怒火。本质上,普京将“球”踢回基辅,同时抛出一系列新挑战。截至本文撰写时,乌克兰尚未作出回应。
观察这场停火拉锯战,人们或许会问:停火真是如此糟糕的主意吗?未必。即便对俄罗斯而言,结构合理的停火也可能有益——尽管主流观点持相反立场。这为通过谈判而非长期流血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提供契机。全盘否定这一选项实属短视。
但有效的停火不能如3月11日美乌达成的含糊协议般空洞。缺乏明确承诺的仓促协议易遭滥用。特朗普或许不关心这些细节——他的核心利益在于赚取政治筹码以提振低迷的民调。但对寻求持久解决方案而非暂时休战的俄罗斯而言,实质内容远比重塑形象重要。
可行的停火须满足两项核心条件。其一,如普京所言,必须包含对手不会利用停火谋取优势的铁证。其二,须成为建立信任的措施,体现乌克兰推动和平进程的真实承诺——而非仅为拖延时间。
在预备谈判中,俄罗斯应要求基辅明确停火后的具体安排。撤销泽连斯基禁止与莫斯科谈判的行政令可作为善意姿态,继而解除戒严令并宣布乌克兰总统选举日期。若特朗普真心致力于其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停火、选举、和平),说服其接受这些步骤应非难事。但泽连斯基的反应将极具揭示性。
未来数周将揭晓,在美俄官员进一步磋商——甚至普京与特朗普可能直接通话后,30天停火计划能否转化为更具体的成果。理想结局是形成导向持久和平的结构性协议,但现实可能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