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荣:神秘失踪的革命者——郭道甫

看文史观冷暖 2024-04-13 08:09:05

神秘失踪的革命者

刘生荣

——20世纪20年代,他兴办新式教育、著书立说、组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呼伦贝尔武装暴动,九一八事变后,他致电张学良:誓死不做日本人的奴隶,要和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他的革命壮举被后人称颂和追思。1931年12月11日,他进入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后

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耸立着一尊塑像,一位面容清癯的书生,深情地注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他,就是被称作“蒙古圣人”的内蒙古早期民族民主革命先驱——达斡尔族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郭道甫。

捐资兴办新学堂传播民主新思想 

莫和尔图嘎查至今仍保留着一所老房子。房子坐北朝南,大约5间,虽然部分门窗已经残损,然而,从长条青砖垒砌的四角和粗大的原木房梁,仍可看出当年的气势。这座房子曾经是一座学堂,也是郭道甫家的老宅。

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大规模兴办新学堂的时期。1914年,郭道甫从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回到家乡时,已经成长为一个经过新文化熏陶的、思想进步、胸怀大志、留着西式短发的俊朗青年。依当时的情况他完全可以到官府谋一个肥差。然而,拥有远大理想的他,却志不在此。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谋求一己安乐,算什么有志男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万事在人,人才兴,则国兴。而人才兴,在于教育,教育乃国兴之本啊!”

回到落后守旧的家乡,他立即挨家游说,用新文化、新思想说服和影响牧民,并协助父亲制定了乡约村规,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提倡重视教育等,受到族人赞同。很快,聚拢在他身边的青年纷纷效仿他剪掉了辫子。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吹进了封闭守旧的草原。

1918年春,郭道甫腾出自家房屋,开办了新式学堂,并自任校长。他创办的新学堂彻底改变了老式学堂仅学满文和蒙文的旧例,采用民国初等国文教科书为课本,蒙、汉、俄语并重,倡导使用白话文,向学生灌输反封建、反压迫等革命民主思想,传授民族解放、民族振兴的政治主张。尤为令人敬佩的是,郭道甫还亲自请来苏共党员担任俄文教员,向青少年学生讲述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组织进步学生成立学生会。是年冬,他代表呼伦贝尔学生会,出席在上乌金斯克召开的布利亚特蒙古民族大会。从那时候起,就以教育实业为改革政治的方针。后来,在学生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呼伦贝尔青年党。

1919年春,郭道甫创办的私立学校改为蒙旗官立学校,设中学部和小学部,课程全部采用辛亥革命后的新编教材。他仍然兼任校长,组织进步学生成立学生会,利用每晚课余时间讨论时事,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做国家有用之人。

燕京演讲震惊四座司徒雷登起立鼓掌

为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郭道甫抛家舍业,奔走于北京、天津等地,到处讲演,募集办学经费。不仅如此,他还就发展地方教育的一些设想,向当时中国教育界、思想界的精英陶行知等人征求意见,并获得他们的赞许和鼓励。

1921年的一天,燕京大学青年会所座无虚席。身着长袍的郭道甫走上讲台,真诚地对参会者说:“我的家乡没有学校,没有受过教育的公民,当务之急是将莫和尔图的学校扩建,将海拉尔的学校恢复……”

演讲感动了台下所有的听众。一位坐在前排的外国人带头起立鼓掌。他大步走上台去,双手紧紧握住郭道甫的手说:“你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此人就是当时燕京大学的校长、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得知郭道甫父子捐出自家房产,出资办学的事,司徒雷登很受感动,十分钦佩这个年轻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郭道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2年,共产国际派策登依喜到呼伦贝尔从事地下活动,郭道甫等人以兴办蒙旗合作社为名,与策登依喜建立了联系。此外,为了给呼伦贝尔民族解放运动培养干部,郭道甫先后将数十名少数民族青年送到蒙古、苏联学习考察。这些举动引起了黑龙江省和呼伦贝尔当局的极大不满。迫于种种压力,郭道甫辞去校长职务。次年初,他来到北京蒙藏学校任学校教员、学监,同时应聘为外交部秘书、中俄交涉公署咨议处翻译。

南下拜见孙中山联共握手李大钊

初次办学的挫折,使他深感教育难以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因此,郭道甫在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国内政治。1924年,他出席在南京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并就民族教育问题发表演讲,随后南下广州,拜见了孙中山先生,赢得了孙中山对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开阔了他的视野。

1925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蒙古问题决议案》,指明“我们的党应当使蒙古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全国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应当组织蒙古国民革命党,这是蒙古人民民族上、政治上的职任”。根据这一决议的精神,在李大钊和共产国际特派员的指导下,郭道甫等人开始筹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当年10月12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大会在张家口召开,郭道甫被选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这一年,他还以冯玉祥秘书和西北督办署咨议的身份活动于内蒙古西部地区。

1926年初夏,根据共产国际指示,郭道甫到阿拉善一带宣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主张,开展组织工作,组织发动武装暴动。但是这期间,由于政治信仰不同,郭道甫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负责人发生了严重分歧,遂前往乌兰巴托向第三国际汇报情况。1927年8月,由共产国际驻蒙古代表主持,在乌兰巴托召开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特别会议。会上,郭道甫、白云梯均受到批判,并被撤销了领导职务,只保留中央执行委员。同年,郭道甫在蒙古被选为全国职工总工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并代表蒙古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工联会议,并当选为工联委员。

平民暴动虽失败真知灼见留青史

1928年6月,东北军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时局动荡,深受军阀和封建王公压迫的呼伦贝尔人民反抗斗争活跃起来。当年秋天,郭道甫抓住机遇,在共产国际支持下,联络各旗进步力量,研究部署起义行动计划,组织千余人的骑兵团向海拉尔、兴安岭、满洲里三路进攻,试图推翻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建立民选政权,实现呼伦贝尔自治。

但是,由于作战计划失误和力量悬殊,原计划支援起义的苏军和蒙古军因担心引起国际争端,未有行动。遗憾的是,这次暴动在东北军阀的围剿下最终失败。

对于呼伦贝尔暴动这一轰动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郭道甫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定位为“平民阶级自治运动”,历史学家则站在更高的视角定性为:暴动是当时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从组建呼伦贝尔青年党到暴动失败十多年时间里,郭道甫已经从一个单纯思考救蒙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赞赏苏俄十月革命、冷静思考蒙古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的青年政治家,对蒙古民族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关系以及蒙汉民族的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出了在一个国度内正确对待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

从1920年到1931年期间,郭道甫的署名著作有《为蒙古代祷文》、《蒙古问题》、《新蒙古》、《蒙古问题讲演录》、《呼伦贝尔问题》、《蒙疆国际问题意见书》等。在1929年发表的《蒙古问题讲演录》中,郭道甫深入阐述了中国的蒙古民族不能建立独立国家、应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联合的缘由。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上个世纪20年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只身和谈见学良卸去戎装育栋梁

1928年9月,呼伦贝尔暴动失败后,张学良认为呼伦贝尔暴动是政治问题,而非土匪行为,随派员前往将军庙接洽,并垂询他们的政见,提出和平谈判解决呼伦贝尔问题。郭道甫审时度势,为家乡免遭战火涂炭,于是只身会见张学良。途经哈尔滨时,遵张学良指示,黑龙江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亲率各机关长官欢迎,并于当晚举行盛大招待会,各国驻哈领事及各机关长出席。在宴会讲话中,郭道甫汉俄双语运用自如,所有人肃然起敬。

当张学良走进会客厅时,惊讶地发现,领导暴动的竟然是一位三十出头的书生。谈到呼伦贝尔暴动的动因,郭道甫不卑不亢:“此次起事,是因我蒙旗之地痼疾难改,痛而不通,故率我民众以抗之,以图民族地区之康健,唯此而已!总司令挥戈西进,必有救我蒙旗之策,故而只身前来,实诚意恳请指点迷津。”

此后,郭道甫由张学良荐任东北边防掌管公署咨议之虚职,他借机组建蒙古文化促进会,创建东北蒙旗师范学校, 并自任校长,由张学良任董事长,“解去戎装”,致力于为民族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开学第一年,就有400多名蒙古、达斡尔等族的学生走进了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在郭道甫的倡导下,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师生自编自演蒙语歌剧,演奏民族乐器,表演民族歌舞。这些节目公开演出后,观看的人们开始对“草地”来的学生刮目相看了。

郭道甫十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1930年,他组织学生到抚顺煤矿参观后举行报告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罪行。从1930年开始,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又招收了100多名汉族、满族、朝鲜族学生,对这些学生,他一视同仁,一样待遇,经常要求同学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鼓励汉族学生也要学蒙语,毕业后到蒙旗地区工作。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当时可称得上是蒙古民族的教育摇篮,短短两年时间,培养了上百名为蒙古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优秀人才,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民族解放和建设的栋梁之才。

1929年后,郭道甫潜心钻研民族自治和民族教育问题,相继出版了《蒙古问题讲演录》、《呼伦贝尔问题》,提出了保障民生、平等的口号,极力主张振兴民族教育。1929年,他出席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三次预备会议,演讲蒙古问题,阐述了经自己十余年观察和实践而总结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为后人留下了《蒙古问题讲演录》一书。同年,郭道甫被免去东北蒙旗师范学校校长职务,成为张学良的政治秘书。

创立文字被禁用誓死不做亡国奴

1920年,郭道甫开始潜心研究达斡尔语言文字,发现用拉丁字母拼写达斡尔语比用满文字母拼写更为方便,更合乎时代潮流,于是精通蒙、汉、满、俄甚至还懂一些英语的他开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达斡尔文字。这种达斡尔文字由26个字母组成,好记好学,经过推广,效果很好,许多老年人和青年人学会了读写、记账和写信,有的人还能运用它编写诗歌或记录达斡尔民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达斡尔文字被认为是“赤化分子之宣传工具”而被禁用。然而,郭道甫创制的达斡尔文字,却在达斡尔族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带领呼伦贝尔籍的学生和家眷回到家乡后,郭道甫给张学良发去一封电报:“誓死不做日本人的奴隶,要和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

返乡抗日商大计壮志未酬竟失踪

回到海拉尔后,郭道甫四处联络朋友和学生,商议武装抗日大计。1931年11月初,海拉尔危机四伏,日本特务开始严密监视着郭道甫等抗日进步人士。12月11日,郭道甫进入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后再没出来,从此失踪。

关于郭道甫的结局,有几种说法。一种是他被当时的海拉尔保安司令的部下所杀,但并不可信,因为郭道甫与这位司令是好友。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蒙古肃反运动中被处决,此外,还有他在流放中遇难等说法。

1990年底,郭道甫的儿子阿日亚几经周折,通过朋友得到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为郭道甫和他青年时代的战友福明泰平反昭雪的复印文件,将强加于郭道甫身上的民族分裂主义、日本特务、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等莫须有的罪名统统洗清。从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墨日色(郭道甫)的结论》中,家人才得知实情。

原来,1931年12月11日,郭道甫在满洲里苏联领事馆被苏联国家政治保安局人员秘密逮捕,1934年3月27日,苏联国家政治保安局以在内蒙古地区煽动民族主义、从事间谍活动、替日本情报机构服务、准备武装暴动、企图挑起武装冲突等罪名,判处郭道甫死刑,后改判为劳动改造10年。但结论书对郭道甫的最终下落没有交代。

郭道甫,这位内蒙古早期民族民主革命先驱的最后结局,至今仍是一个谜。

小传

郭道甫, 1894年出生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旗(现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雁镇莫和尔图嘎查),本名墨尔森泰,又称墨尔色,号浚黄,字道甫,属达斡尔族郭博勒氏,当时称达斡尔蒙古。祖父成善,中华民国初年任呼伦贝尔副都统公署左厅正堂谥副都统,父亲荣禄(明苟),任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旗总管。

1910年,郭道甫进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4年毕业,后到北京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1918年初,创办海拉尔第一所私立学校,自任校长;1923年,任北京蒙藏学校教员及学监;1925年10月,参加创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任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1927年任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国职工总会主席。

1928年,郭道甫领导发动了内蒙古的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声势颇大,轰动一时,史称呼伦贝尔暴动;1928年秋,暴动失败,郭道甫只身赴沈阳与张学良和谈,同年在沈阳创建东北蒙旗师范学校,任校长;1929年,郭道甫出席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三次预备会,后任东北长官公署咨议和张学良政治秘书,咨政蒙旗事务。

“九·一八”事变后,郭道甫致电张学良:“誓死不做日本人的奴隶,要和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同年12月11日,进入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后失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苏联为郭道甫平反昭雪。

郭道甫是在内蒙古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短短10年间,郭道甫为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郭道甫的评价始终没有做到公正客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少数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蒙古族简史》(1985年出版)和《达斡尔族简史》(1986年出版)分别指出:“郭道甫参加倡导组建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组建并坚持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代表蒙古族劳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党。”

“郭道甫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呼伦贝尔青年党,领导一批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族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郭道甫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亦是内蒙古早期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苦学汉语 小学作文成范文

郭道甫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对他格外看重,从小就教他学习满文。八九岁时,郭道甫被送进海拉尔满蒙小学堂学习满文和蒙文,后到呼伦道尹翟文选所设的劝学所学习汉文。

在齐齐哈尔读书时,他身着小长袍、外套短坎肩,脑后还梳着一条小辫子,汉语磕磕绊绊。但到毕业时,郭道甫已能说一口十分流利的汉语,而且作文总是被选为范文。国文老师的批语:“有主见,有志气,将来必堪重用。”

1913年,父亲荣禄为让儿子增长见识,送郭道甫游历了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返回家乡后,郭道甫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库伦游记》。

出口成章 演讲无须打草稿

郭道甫才华出众,出口成章。据弟子们回忆,郭道甫演讲一般不打草稿,仅仅根据腹稿和简短提纲,就能在课堂或演讲台上,滔滔不绝,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精辟的文章。他的两篇传世演讲稿——《蒙古问题讲演录》和《呼伦贝尔问题》就是这样写就的。事隔数十年后,他演讲时清楚的口齿,洪亮的声音,优美的语调和生动的表述,以及明锐目光和传神的手势,依然牢牢印在亲历者的脑海里。

捐资办学 腾屋卖牛掷千金

1917年,呼伦贝尔地区遭匪劫,学校无一幸存。1918年,郭道甫从北京返回家乡后,说服父亲腾出自家的房子做校舍,创办了私立呼伦学校。1919年,学校改为官办后不久,因当地流行鼠疫,学校被迫停课。郭道甫回到莫和尔图后,拿出自家千元大洋和10头大牛又办起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被称为女子学校。为募集办学经费,郭道甫还曾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接洽寻求支持。

郭道甫的父亲荣禄一生俭朴,但为了民族的教育事业,一掷千金、毫不含糊。1925年,莫和尔图5位姑娘前往苏联学习,荣禄资助千元大洋。

2011年8月25日 22744期 第7版

0 阅读:20

看文史观冷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